第两千六百零六章 耿炳文不配获封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武英殿。


    朱元璋翻阅着厚重的军功簿,时不时点下头,一双老眼,看得极是仔细。


    内侍通报后,方美走入殿内。


    朱元璋暼了一眼方美,问道:“考虑得怎么样了?”


    方美谨慎地回道:“陛下,臣还是希望回到军队之中去,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觅个封侯,蒙荫子孙。”


    朱元璋呵呵两声:“看来你还是不想正式接任锦衣卫指挥使啊,罢了,朕也不为难你,这次,你去水师都督府任指挥使吧,至于事宜,你去找顾正臣,让他安排。”


    方美谢恩。


    终于,终于离开了锦衣卫。


    这个地方怎么说,权力很大,威猛无比,但——毕竟如犬。


    人人怕你,但不会将你当人看。


    最主要的是,皇帝年纪越来越大,这脾气秉性很可能发生巨变。


    晚年的帝王,最不好伺候,历来如此。


    一旦锦衣卫办的事、得罪的人多了,朱元璋即便不处理锦衣卫,朱标也会处理,这个位置太危险。


    第一任指挥使毛骧,他死了。


    第二任指挥使沈勉,他还活着,但也请辞了,现在去了肃州,当的还是个指挥同知,算是贬官了。


    沈勉算是能力不错了,可他依旧掌控不了金陵的暗潮,一次又一次出纰漏,能全身而退已经不错了。


    第三任,让自己当?


    方美不乐意。


    毕竟大航海之后就脱离了锦衣卫,后来是被抓来应急的,事办好了,也该撤了。


    锦衣卫指挥使,顶破天了,那也是指挥使,不可能晋升了。


    但方美想向上爬,就不能当皇帝身边圈养的狗,必须当人,所以,坚定离开。


    朱元璋看着方美离开的背影,揉了揉眉头,对内侍道:“传朕旨意,蒋瓛接任锦衣卫指挥使,刘大湘、韩庭瑞任指挥同知,伍忠、于昌国任指挥佥事。”


    锦衣卫整顿的锤子终于落下。


    这一批人,多粗人。


    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户部尚书杨靖、兵部尚书温祥卿、吏部尚书魏观先后进入武英殿。


    朱元璋拍了拍桌案上的功劳簿,看向杨靖:“此番军功评定,封赏事宜,南征北伐放在一起,户部准备充足吗?”


    杨靖拱手回道:“陛下,南征钱粮镇国公通过发行房地产券解决过,预留了封赏所需。至于北伐的封赏部分,因后续的百万徭役并未动用多少国库钱粮,故此也算充裕。”


    “充裕就好。”


    朱元璋认可,继续说:“这功劳簿是朕提前带回金陵的,兵部、五军都督府有过商议,这上面也标注了一些初步的封赏安排。可朕也看到了,关于魏国公、曹国公、镇国公、宋国公、永昌侯、长兴侯等二十七人——你们有着很大的封赏分歧。其他先不论,长兴侯的功劳,为何有争议?”


    温祥卿眉头微皱,见其他人看过来,只好走出:“陛下知道,臣曾是长兴侯幕僚,对于长兴侯的军功,臣不便于商讨,以免有人说是军功私授。”


    朱元璋哼了声:“军功摆在这里,又不是你手书的军功簿,有什么好顾虑的?兵部的争议,在哪里?”


    温祥卿带着几分愧色:“兵部中一部分人认为,长兴侯在北伐中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他所率领的军队也是折损最为惨重的一支军队,五千军队,战争结束后只剩下了五百余人。”


    “有人说,这是长兴侯指挥失误,不懂变通,所以导致军队伤亡过大,不追究长兴侯的责任已是宽宏,不应给其封赏,哪怕是封赏,也应按人头来计,不可大封。”


    朱元璋看向汤和:“信国去过战场,知道怎么一回事,难道没告诉兵部之人实情?”


    汤和曾带兵赶赴北山,也正因为汤和的到来,让兵力捉襟见肘、计划封锁三屯营的计划,改为夺回三屯营,耿炳文等人打了什么仗,打得怎么样,汤和十分清楚。


    面对朱元璋的问话,汤和抓了下发白的胡须,冷着脸对朱元璋道:“陛下,臣就差弄一个沙盘,然后将兵部中一些人的脑袋按在沙盘里,用沙子溺死他们了。”


    朱元璋错愕了下。


    汤和的脾气温和,少有发脾气的时候,他竟说出这番话,足见在兵部憋屈了。


    邓愈咳了声,帮着汤和说:“兵部右侍郎沈溍,武选清吏司郎中贾励,员外郎李巡等七人,他们虽然看过战场局势图,也清楚东大门的重要,但他们坚持认为,长兴侯防守策略有误。”


    “并认为长兴侯因为失误导致了大量伤亡,还说,长兴侯面对的敌人并非元廷主力,只不过是元廷一些部落骑兵。另外,他们还借此指责、弹劾镇国公,说镇国公不给他们大量火器,罔顾军士性命……”


    朱元璋面容有些阴沉,摇了摇头:“呵,还真是纸上谈兵容易啊!现在不仅长兴侯的功劳评定有麻烦,连顾正臣的问题也都找出来了,倒是厉害!温祥卿,你怎么看?”


    温祥卿肃然回道:“陛下,镇国公没有给长兴侯所部大量火器,这是有原因的,也正是因为没有大量使用火器,元廷本部及其主力,才敢于放心将军队彻底调入关内。”


    “这些问题,无论是镇国公还是宋国公,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兵部武选司内部,这些人多是儒士出身,上过战场的极少,而且他们偏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于——”


    朱元璋走向温祥卿:“甚至于什么?”


    温祥卿叹了口气:“甚至有人扬言,若让他镇守北山、九山,五千军不会折损一千,还说居高临下,占尽优势,即便是用石头砸,也不至损失如此惨重……”


    朱元璋总算是明白了汤和为啥恼怒了。


    这群人,还真是指点江山的好手,坐在那里,手指晃晃,嘴巴张张,感情这敌人就能被他们消灭了。


    他们啊,一个个自傲得很,眼界很高嘛。


    朱元璋刚想说话,汤和言道:“陛下,有这种看法的,可不只在兵部,督察院、大理寺、其他五部,那也有人认为长兴侯不配获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