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那有什么奇迹

作品:《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在国营221厂。


    研究室和餐厅混用。


    每一位研究员的桌前,所配套的工具都整齐划一。


    一个算盘,厚厚的草纸,一套池子和装满一个纸盒的铅笔。


    在桌子的一角,放着一个碟子和一双筷子。


    碟子里放着半碟豆芽和两个馒头。


    每到饭点,会有专门的人带着一桶菜和一桶粥前来分发。


    这些研究院会在计算的间隙,把脸趴到菜碟前扒拉两口满是汤汁的豆芽菜,吃上两口馒头。


    节省出来的时间,就用来争分夺秒的计算。


    沙苏的援助中只有基础核工业的数据,在核武器方面是一片空白。


    此时221厂所有的路线和计算函数,仅有叶知寒提供的那份资料。


    但他们要做的,是要从叶知寒提供的基础函数上面,计算出总数达亿万个关于核武器的所有参数。


    在最开始接受沙苏援助的时候,当翔宇同志提出核武器数据支持。


    沙苏的核物理学家说,哪怕把数据给了华夏,以华夏当下的水平想要制造出核武器,也不亚于建造出一座埃及金字塔。


    而现在的处境下。


    想要制造出核武器,无异于建立一个塔尖朝下的金字塔,而且还要保证结构稳固,不会倾斜坍塌。


    ……


    叶知寒在221厂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


    这半个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核武制作的各个阶段所需的参数进行汇总和分类。


    将数以亿计的参数,排出来了一个大致的先后顺序。


    这种浩大的运算量已经无法再精简,但这样一个有条不紊的顺序,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把精力浪费在无用功上。


    在他离开221厂的时候,


    钱秉穹问:“叶院长,这些数据,大概多久完成,您给我一个期限。”


    叶知寒说:“你是二机部的主要负责人,这个答案应该是你告诉我,而不是你问我。”


    “不知道,”钱秉穹摇头,面露难色:“没有经验,也没有反馈,都在蒙着眼睛奔跑,讲实话,我也不知道多久能够完成。”


    核武器的参数计算,对于221厂的绝大多数研究员来说,都是未知的领域。


    没有人知道到底需要多少数据,也没有人知道每个数据要怎样才算是完成。


    因为不知道,所以他们对这个“倒建金字塔”的任务没有恐惧。


    也因为不知道,他们对前途一片渺茫。


    “这是个体力活,”叶知寒道:“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耐力,前期的压力尤其巨大,到后期,有基础数据的支持和实验数据源源不断的补充,会稍微轻松一些。”


    “具体多久能够完成,我回答不了你,这座山什么时候能搬完,看的是你每天能搬多少,如果给个最快的时间,我想应该是参数计算加上实验验证,一共三年。”


    钱秉穹重重点头道:“那就争取三年完成模块参数计算和小当量核武器试爆。”


    “221厂的数据决定着整个第二机械工业部所有研究所和生产工厂的进度和成败,”叶知寒叮嘱道:“每一个参数都要通过反复验证,务必准确。”


    “记牢了。”


    钱秉穹重重点头。


    华夏的核武器最终会是什么样的,不知道。


    华夏的核工业底子能用在核武研发上的,微乎其微。


    但钱秉穹依旧坚定的做出了应诺,让叶知寒也坚信他一定会成功。


    这种感觉很奇怪,但他曾在“水波”目睹过华夏的崛起道路。


    所以他相信。


    相信这些隐姓埋名的华夏科学家,可以就这么凭空的造出华夏自己的原子弹。


    之前,许多人喜欢把华夏拥有原子弹归功于子任同志或者翔宇同志。


    归功于他们的远见和坚定。


    但现在,叶知寒更倾向于把原子弹归功于221厂的所有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


    以及日复一日维系着科学家们衣食住行的工作人员。


    以及第二机械工业部整个参与核武器研发的每一环中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在一无所有的华夏土地上制造出原子弹。


    不是说一句我们需要原子弹,我们就会有的。


    是他们十数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枯燥、繁琐、大量的计算,才硬生生靠自己的双手,塑造出了华夏的原子弹。


    使华夏诞生了无数个“xx年完成xxx的研制,于是在期限内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的奇迹。


    叶知寒离开前,将核武器研制任务制定了代号——


    愚公计划。


    一是指核武器浩如烟海的参数,想要去完成它就像是愚公移山。


    二是指这些科学家,本就是一个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愚公。


    ……


    叶知寒在221厂的这段时间。


    各大机械工业部也都分别进行了人才筛选,根据一五计划这一大半时间以来的表现和天赋,每个机械工业部都挑选出了二十人左右的队伍。


    这些被选出来的人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


    只是在各大机工部负责人的嘴里听到一个含义不明的计划——“北极星计划”。


    从被挑选出来之后,他们便一直处于待命状态。


    直到1955年5月11日。


    叶知寒乘坐专列从221厂离开前往洛阳。


    各大机械工业部所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同时乘坐列车,赶赴洛阳。


    ……


    位于洛阳老城区以西,洛河以北的东下池村西北方。


    两个幅员辽阔,长期大门紧闭的工厂,有了几分热闹的迹象。


    在1955年,洛阳县和洛阳市并存的行政划分刚刚取消,市区的范围依旧局限于老城区。


    在东下池村西北方的两个建立在荒草之中的新厂,一直寂静无声。


    在五月中旬,陆续有人外出,到附近乡村以及城区购置生活用品。


    邻近的不少村子也都承包起了这两个工厂的木工活,造一些桌子、椅子、木床等东西。


    有人在往工厂送床的时候,虽然没办法走到大门口,但还是趁机看到了门前的牌子。


    牌子上写着——【612厂】


    门匾上用漆写着几个大字——【洛阳原木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