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只有撤退

作品:《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面对东西两线的大规模入侵。


    李奇微对着沙盘足足看了一整天。


    如果集中力量进行对抗,那就相当于回到了之前的战术打法上,通过正面战场的交锋,来一决高下。


    虽然战场被分为了东西两个,但见识过华夏青年军战斗力的李奇微,依旧不愿再走老路。


    但如果撤退,那原来的部署将功亏一篑,而且此行退回三八线,那能否再反退回来,就未可知了。


    多次推演和纠结之后。


    这位丑国的传奇将军,还是选择了走一条出奇制胜的道路。


    全线向前。


    冲破华夏军队东西夹击,让华夏军队扑一个空。


    冲向三八线前方的先头部队再次进行会师,然后回头对三八线后方的华夏军队实施反包围。


    不得不说,在李奇微担任陆战总长之后,丑军的执行力和战斗意志,要比之前强了许多。


    丑军沿38线全线,突然对华夏青年军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而一场场本不该这么早出现的惨烈战役,


    提前上场。


    ……


    三八线中线。


    五圣山。


    丑军第八集团军总部所在,这里同样也聚集着三八线全线数量最多的敌军部署。


    这是丑军第八集团军的一根突刺,李奇微如果想要完全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


    那五圣山,他必须翻越过去。


    但挡在他面前的,是第三兵团第15军。


    一支锐不可当的精锐。


    经过几个月的休战之后,此时的华夏青年军,有的已经不仅仅是钢铁般的意志。


    在装备了苏制武器之后,十五军,已然成为了三八线上的主力王牌。


    在朱帅的指示下,十五军在大量需要隐藏的底牌中,终于解锁了一个可以使用的武器——b-13型火箭炮。


    这个型号或许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说他另外一个名字,便恍然大悟了——“格秋莎”火箭炮。


    为了保证战术的完美执行,五圣山主阵地,就坚决不能丢失。


    一个必须要翻越,一个坚决不能被攻破。


    两个最直接矛盾的碰撞。


    最直观的表述,是上甘岭。


    在598高地和538高地之间,有一个小村落,名叫上甘岭。


    于是,一场足以载入人类战争史的战役,就在这里发生了。


    三月二十日。


    丑军集中了320门大口径火炮和27辆坦克,同时向598高地和538高地北山进行猛烈轰击。


    远东空军的30多架轰炸机,也飞到战场上空轮番轰炸。


    当空前密度的空地火力倾斜之后,这座高山磐石,被炸成了齑粉,弹片倾盆大雨,伴着沙石四处横飞。


    凝固汽油弹在整个山头燃起了熊熊烈火,山顶阵地,一时间成了人间炼狱。


    作为守方。


    我军虽然有坑道可以进行规避。


    但这坑道在如此密集的炮弹之下,就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而且还是一片正在掀起惊涛骇浪的大海。


    所有战士被震得咬破嘴唇,一名又一名战士在坑道下因为躲无可躲的炮火而牺牲。


    这样的轰炸维持了九十多分钟。


    丑军开始发起了冲锋。


    冲向598高地的丑军编制是丑七师31团。


    就是那个号称“北极熊团”,在第二次战役中遭到了华夏青年军的毁灭性打击,团长和继任团长相继阵亡,并且被缴获了团旗的31团。


    第二次战役的耻辱,无异让这些丑军更加凶狠。


    尽管密集的炮火已经将所有的表面阵地摧毁,山顶满是积土和弹片。


    但他们仍旧不觉得泄愤。


    可当他们刚冲上半山腰,就发现在山顶上,一排又一排华夏战士,摇摇晃晃的从坑道中钻了出来。


    那一刻,这些气焰嚣张的31团,再也没有了刚才的英勇。


    丑军的方针很简单。


    既然五圣山需要攻克,那就不计一切代价的去攻克。


    他们的策略,简单的不成样子。


    高密度炮弹打击、进攻,进攻失败立马后退、再一次炮弹打击、再一次进攻……


    直到华夏军队再也没有站起来作战的能力。


    这样的拉锯、绞杀战。


    在万圣山,一连持续了四十三天。


    反复争夺阵地134次。


    华夏青年军共击退丑军1693次。


    ……


    如果说百济战争,打出了华夏的国威军威。


    那五圣山、上甘岭战役,则是整个百济战争的灵魂。


    其罕见的激烈程度,以及炮兵火力密度,远远超过了二战的最高水平。


    和战术不同。


    这仅仅是一场干脆直接的对抗战。


    一个务必要攻下,一个务必要守住。


    直接干脆。


    这是华夏与丑军首次在双方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正面的硬拼。


    也是华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正面的、毫不拖泥带水的战胜那些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


    ……


    这场战争,同样无法描述。


    百济战争总是这样。


    那群最可爱的人,总是会打出最不可思议的胜仗。


    总是打出那些让史官都不愿提笔的苦战。


    如果非要描述这场战役。


    那不需要多煽情的文字。


    也不需要怎么样催人泪下的文案。


    只需要一个纪念物,几行数据,足以——


    上甘岭面积37平方公里,横竖不超过两公里。


    43天里挨了240多万发炮弹和无数的手榴弹。


    战争结束后,山头被削下去三米。


    十五军立各种战功的英雄12万人。


    英雄集体200多个。


    满是硝烟的上甘岭中,有一颗树的残骸,埋在土里,只剩下一米不到。


    可这不到一米的树干残骸上,有一百多个弹片和弹头。


    ……


    李奇微放弃了。


    这位善出奇兵,且发现了华夏青年军弱在物资的战争奇才,终究还是选择了认输。


    四十三天。


    上甘岭的战火在这四十三天没有断过。


    他以为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拖到华夏军队因为无法补给而只能败退。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华夏这些士兵,是不需要吃饭的,也不需要休息。


    他们甚至连生命都可以抛之脑后。


    这是联合国士兵中,绝不可能存在的精神。


    撤退。


    华夏东西两线的主力部队,在这四十三天,将丑军三八线沿线的部队全部赶往五圣山战区。


    李奇微明白,现在只剩下一条路了。


    只有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