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洲际打击能力

作品:《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叶知寒埋头计算了起来。


    首先就是对于加速段的设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位,八根切线将蚊香平均分成十六段。


    每一段沿圆弧切线方向设置长约五米的加速电场。


    也就是说,导弹每穿行一圈,可以完成十六次加速。


    而整个管道从内到外共有八圈,最外圈作为发射口,不设立加速电场。


    也就是说整个导弹在发射基地共加速七圈,完成一百一十二次加速。


    发射基的设计,并不麻烦。


    唯一的难题是钢材。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完全称得上是举国之力的投入。


    ……


    发射机的理论数据以及加速电场的设计完成之后,接着就是导弹的弹道计算。


    最外圈的八个方位上都可以做出射口,从切线方向完成发射。


    洲际导弹的总射程大约在五千公里以上。


    超远距离的打击,在精度上的压力,就更加严峻了。


    现在没有能力增加制导能力。


    也就是说,当导弹飞出去那一刻,一切就要看导弹自己了。


    增加数量,规避误差带来的打击偏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但前提是,要提前准确的计算出没有意外时候的打击弹道。


    又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


    这个计算不单单是简单的气动力学知识。


    因为这个速度开始,导弹逐渐脱离地球引力的约束,他的弹道描述起来,可以用打水漂来形容。


    当导弹升空,脱离大气层后,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导弹开始加速下落。


    下落过程中引力势能转换为动能,并且在贴近大气层的同时,速度增大到临近第一宇宙速度,继续升空。


    然后又循环往复。


    直到这样的动作重复几次后,衰减的动能不足以再逃逸地球引力,导弹开始进入大气层,向地面加速坠落,最后在预期爆炸地点引爆。


    这个路径不是叶知寒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前世,它有自己的名字——学森弹道。


    这个弹道的复杂程度,绝不是返程无人机可以比拟。


    其中的运算,涉及到气动力学、航天工业、宇宙学等多个领域。


    之前在计算返程无人机运行轨迹的时候,光一个大气层的阻力就足够让人头疼。


    而这次,已经不是头疼的事情了,他恐怕要为此白一批头发了。


    ……


    计算到晚上。


    直到赵章顺敲了敲他的屋门,他才想起来,赵教授也在这儿忙了一天了。


    “请进。”


    声音落下,赵章顺推开门,拿着一沓数据走了进来:“知寒,我这边已经计算完成了,组装和拆卸的结构设计可能需要你这边过目一下,如果理论层面没问题,那应该就成了。”


    “我看看,”叶知寒揉了揉脑袋,接过赵章顺手中的数据。


    东西两部分各位一个组块,可以分开进行调试,而整体共用一个发射按钮,这样确保在无人机发射的时候,应力可以同时进行抵消。


    至于模块的结构设计,没有改变太多,所以应该不会出问题。


    “我这边没有问题,先放到这儿吧,我晚上再抽空验证一次,如果确认无误,明天就交给中科院,安排生产。”


    “好!”赵章顺满怀期待,随后看着叶知寒笔下的新图纸:“这个是什么新项目?看上去似乎还要复杂一些,需要帮助吗?”


    “蚊香计划。”


    “蚊香?”赵章顺思考了半天,也没想明白:“挺复杂的感觉。”


    “复杂是要复杂的多,而且建设也是一个大工程,”叶知寒道:“我今天也得把这个设计初稿赶出来,然后明天一起到中科院去论证,等如果这个项目审批下来了,到时候还需要赵教授来帮忙。”


    “把我当半个五院的人就行,如果需要,随时喊我,能尽微薄之力,都是我这个书生的荣幸。”


    “赵教授已经帮了我很多了,”叶知寒满是歉意道:“今天实在是事情太多,等过两天,手头的事情都忙结束了,请你吃饭。”


    赵章顺笑道:“有一瓶红星二锅头,炒个花生米,比吃什么都强。”


    “好,请。”


    “哈哈,”赵章顺摆了摆手:“那知寒你先忙,我就先过去了,回头你需要的时候,及时和我联系,我陆续让学生来五院帮忙。”


    “等我明天消息吧,如果新项目审批通过了,明天就得来。”


    “没问题。”


    赵章顺应了一声,便哼着小调离开了。


    可以听出来,他的心情很不错。


    在现在这个环境下,能够将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国家,这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赵章顺离开之后。


    叶知寒拿起返程无人机的资料,快速的验证了一遍。


    当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更加困难的洲际弹道导弹计算上之后,回过头来再看无人机的设计,一切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以至于整个验证过程,他感觉不到丝毫的繁杂和琐碎。


    反而……有些轻松。


    整个验证过程,一个又一个丝滑的逻辑框架,处理起来就像是头部按摩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验证一遍,再次确认没有问题之后,他这才依依不舍的把这份完成的资料放在一边,继续进行难关攻克。


    ……


    忙忙碌碌。


    顾不上晚饭和宵夜,停下笔的时候,就已经是凌晨三点左右。


    他双手按着这份笔墨还没有干的资料,看着最后的测算数据,以及导弹经过一百一十二次加速之后的理论极限轰炸距离突破八千公里。


    所有的疲惫和饥饿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华夏将有属于自己的大国重器。


    他能够想象到,当凤凰山上,盘山的钢铁管道搭建完成,华夏将跻身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洲际打击能力的国家。


    虽然不是寻常的道路,虽然很笨重,虽然因为落后的工业局限,只能做到这个地步。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此开始。


    想要将炮火燃到华夏国土者,需要事先丈量一下自己的国土是否在华夏的射程范围之内。


    如何捍卫主权?


    百年的屈辱史已经告诉了每一位国人。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