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最迟……八年

作品:《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刘志民将信将疑的接过资料,然后翻看了起来。


    能作为中科院原子物理院长,刘志民的核物理成就自然也不差。


    当他看到文章开头的枪式结构和内爆结构论述之后,立马就意识到,眼前这个少年,应该不是在乱写。


    只不过这些论述老生常谈,已经不是什么机密资料。


    如果真要去调查的话,也能了解到这些内容。


    真正让他刮目相看的是,在文章中段,叶知寒提出的改进结构。


    通过定容进行中子密度浓缩的方法,弥补华夏核工业铀-235浓缩不成熟以及铀产量低下的问题。


    这个想法无疑是大胆且具有颠覆性的。


    刘志民将改进结构翻来覆去的看了三四遍,这才接着往下看。


    后面就是临界质量的计算,一个临界质量焓变不等式的推算过程。


    推算过程足足有四五张草稿纸,但很显然,这是精简过的。


    有很多省略的步骤,以至于看起来……门槛稍微有点高。


    刘志民耐着性子看了两张,然后翻到最后一页,目光盯着最后的焓变不等式。


    到这时候,他已经有些失语了。


    他也曾是庚子赔款留学生的一员,在德意志和沙苏等国有留学经历,虽然进修课题不是核物理,但凭借自己的求知欲,还是在留学生涯的最后几年系统性的学习了核物理和原子物理的相关知识。


    但因为在他那个时期,核物理和原子物理都是新兴学科,这部分知识也十分不成熟。


    所以,他是有一定的核物理基础,这也是他能够看出叶知寒这些数据不简单的原因。


    但是,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他无法对叶知寒的数据进行权威性的判定。


    “这些……是你推演出来的?”刘志民问道。


    “对,有了焓变不等式,就能够为核武器的制造难度缩减很多,”不过叶知寒也坦然道:“当然,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这只是核工业中的一环,类似于地基的作用,根据铀-235的提纯浓度和我们的重工业水平,其中参数肯定会有较大的出入,还是需要大量的运算。”


    “这个……”刘志民沉默了半晌,道:“首先,我需要坦诚的告诉你,我现在无法证实你这个焓变不等式的准确性,因为中科院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叶知寒默默点头,随后认真道:“不会出错的,我的推算很缜密。”


    “我明白,我也看得出来对于焓变不等式你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否则也不可能有这四张数据的出现,”刘志民道:“只不过,这份数据正确与否,除了你,没人能够评判。”


    叶知寒没有说话,直直的看着刘志民。


    刘志民小心翼翼的把数据归置整齐,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好。


    从口袋里取出来一包牛皮纸包着的香烟,点燃抽了两口。


    虽然他什么也没说,但从皱在一起的眉头上能看得出来,他现在有多纠结。


    刘志民从桌前站起来,转过身,看着办公室墙上贴着的华夏地图,凝神看了半晌。


    “正如你所说,这只是核工业的一环,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完成华夏的核工业建设,实际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叶知寒:“对。”


    “你觉得华夏能造出核弹吗?”


    “一定能。”


    “在你的估计下,大概多久?”


    叶知寒沉默了下去。


    “这个说不准的刘院长。”


    “五年?十年?二十年?总要有个大概的时间。”


    “我说最快一个月,您信吗?”


    刘志民有些按捺不住的想站起来,但还是忍住了:“ 我不信。”


    叶知寒摇了摇头,但这确实是理论最快的时间。


    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他可以不眠不休连轴转,一个月把框架拿出来,但将理论变成现实才是最大的麻烦。


    如果没有百济的变故,如果沙苏和丑国对华夏不虎视眈眈,如果全国万众一心发展重工,或许几个月内,一个低爆炸当量的原子弹就可以造出来。


    对叶知寒来说,低当量的原子弹,就像是玩具一样,没有任何理论难度。


    刘志民认真道:“叶同学,国家层面的事情不是小事,请你给个准确的时间,不要最快,只要最迟期限。”


    “最迟八年吧。”叶知寒给了一个过于保守的数字。


    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再三评估之后,确认了不能用核武器来左右近在眼前的战局,那就要及时调整方向。


    八年,一方面这是基于曾经的国士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且沙苏没有提供工业援助的最保守期限。


    一方面,也是告诉刘志民,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方案来应对百济危机,核工业恐怕得放在战后了。


    但刘志民脸上却满是激动,手指依旧紧紧捏着衣角。


    八年。


    八年如果能够造出来核弹,那也丝毫不慢!


    甚至远远的超出了他的预期。


    “就给你十年的时间也无妨……”他道:“但你要知道,这样的工程,在国家层面意味着什么。”


    “我明白。”叶知寒很平静。


    “那我们还把话题收回来,按照你的说法,十年的时间可以造出核弹,但眼前就有一个重大的麻烦,远水终究是解不了近渴的。”


    叶知寒看刘院长如此上道,很是欣慰:“其实我再给您的信里,核工业是一个方向,是华夏军工业的主线任务。但真正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是我提出的那个构想。”


    “末端军工体系?”


    “对。”


    刘志民不太理解:“核武器不是末端军工吗?现在全球的军工装备放在一起,核武器一定是最顶端的一个。”


    “这是表层,”叶知寒耐心解释道:“末端军工是一个思想,核弹是现在的顶端,但一定不是几年后,十几年后,二十几年后可以应用于战场的顶端军工装备,因为杀伤性和核污染,就意味着他会收到更大的限制,只能做战略武器。”


    “真正的末端军工,是可以投放到战场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土法制作的地雷都要比原子弹更有用。”


    刘志民仍旧不依不饶:“我听闻丑国最近在研究一张当量更大的核武器,不过情报很少。”


    叶知寒没有多说什么,但他知道刘志民想说的是氢弹。


    从时间线上来看,应该在前年,丑国就已经提出了利用核裂变引发氢核聚变的设计思路。


    如果进度没有太大初入的话,应该在后年年末就会进行第一次氢弹实验。


    但这不是叶知寒的目标。


    因为太远了。


    丑国的第一二次氢弹,说到底,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氢弹。


    叶知寒无疑是对丑国的动作知根知底的。


    ike(丑国第一次爆炸的氢弹的名称)在爆炸之后,一众科学家对炸后数据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