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收荀彧

作品:《三国最强短命鬼

    郭嘉和典韦一左一右分坐在曹操身旁。


    二人不停的向着曹操敬酒,看这架势,曹操今日不醉倒,是出不了这个门了。


    曹操也是来者不拒,今日先是与戏志才失之交臂。


    随后又是被荀彧给拒绝,孟德心里那叫一个苦啊。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于是孟德一杯接着一杯的往肚子里灌酒


    这当然是卫宁的意思,来的路上,卫宁就偷偷给二人下了任务。


    “奉孝,今日务必要让孟德兄喝的‘尽兴’,要不然,就真的罚你一个月不许喝酒!


    恶来,你就负责好好配合军师。”


    郭嘉自是满口答应,典韦更是拍着胸口保证道:


    “主公放心!俺和军师一定完成任务!


    今日,曹将军和俺,只能有一个人站着回去!”


    果然,典韦没有辜负卫宁的期望。


    不过半炷香的时间,曹操就已经被灌的五迷三道的,就连看东西都有些迷糊了。


    看着地上横七竖八的几个空坛子,荀彧嘴角直抽抽。


    又是几杯酒下肚,曹孟德不负众望,砰的一声,倒在了地上,不省人事


    “曹将军?”


    荀彧起身查看了一下曹操的情况,发现他只是醉倒后,松了一口气。


    他忙招呼几个下人过来,让他们搀扶着曹操回房休息。


    见碍事的人终于走了,卫宁忍不住嘴角咧了开来。


    “文若啊,来,我们继续。”


    荀彧闻言,端起羽觞悬于半空中,随后一饮而尽。


    卫宁笑着说道:


    “感谢文若的盛情款待,令尊的藏酒,果然不负美酒之名啊!”


    “卫将军客气了,将军救了整个颍川的百姓,区区薄酒,不成敬意。”


    卫宁眼珠子一转,又问道:


    “文若,如今天下动荡,百姓疾苦。


    我想为百姓做点什么,不知文若可有何计策可以教我?”


    对于这个问题,卫宁是在心里思量了许久后,才问出口的。


    他记得,历史上的荀彧在董卓乱政后,毅然辞官,回到了乡里。


    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四处奔走,劝说家乡父老逃命。


    后来,荀彧避难冀州时,被袁绍奉为上宾,可因为袁绍横征暴敛,搞得百姓活不起了,荀彧就离开了袁绍。


    由此可见,荀彧是一个心怀黎民百姓之人。


    果然,荀彧这次没有藏拙,思索了片刻后,答道:


    “如今黄巾四起,百姓流离失所。


    将军可收拢流民,将他们安置到将军的治下。


    其后,便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


    “文若的建议果然是一针见血。


    可天下之大,受苦受难的百姓何其之多。


    不知又该如何,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


    这次荀彧没有急着回答,他的眼中透出一丝异色,反问道:


    “彧倒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将军,不知将军可否解惑?”


    “文若尽管问。”


    “不知将军如何看待这次黄巾之乱?”


    卫宁淡淡一笑,说道:


    “黄巾者,百姓也!


    与其说是百姓受到张角的蛊惑而造反,不如说是朝廷逼着他们造反。”


    荀彧点点头,说道:


    “愿闻其详!”


    卫宁饮了一杯酒,继续说道:


    “文若,你知道张角是怎么蛊惑百姓的吗?


    一碗符水!


    这符水真的可以治病救人吗?


    我看未必!


    但是为什么百姓宁愿相信这一碗符水?是他们真的那么愚昧吗?


    依我看,完全是因为朝廷和各地官员,根本就不管百姓的死活。


    哪怕百姓已经活不起了,朝廷还在变着法的压榨他们。


    而这时候,一碗符水却给了他们生的希望。


    所以他们才会跟着张角出来造反。”


    听完卫宁的话,荀彧陷入了沉思,不久后,他又问道:


    “那将军觉得,百姓和帝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卫宁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为君者应当善待百姓。


    若是百姓日子过的好,谁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呢?”


    作为荀子的后人,荀彧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了,当听到卫宁说完这话后,他的眼里渐渐多了一抹神采。


    戏志才和郭嘉看向卫宁的眼神亦是多了几分敬意。


    尤其是戏志才,他是寒门出身,对于普通百姓的处境深有体会,此刻,他更加确信自己没有选错人!


    见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卫宁再次招揽道:


    “文若,我知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亦如此。


    我保证,只要你投入我的麾下,将来你必能一展心中的抱负,名垂青史!”


    郭嘉也是劝道:


    “文若,似我主这般的明主,可是不好找啊!”


    戏志才亦是开口说道:


    “是啊文若,你就不要犹豫了!


    吾主雄才大略!又礼贤下士!确是当世明主!


    再者说,文若,我们三人一同为主公效力,不也是美事一桩吗?”


    荀彧淡笑着指了指郭嘉和戏志才,笑骂道:


    “你们俩啊!喝了我的酒!还要拐我的人!


    这哪是什么饮酒啊,简直是鸿门宴啊!”


    说着,他起身向着卫宁一拜,口中说道:


    “明公!荀彧愿为明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卫宁大喜,忙将荀彧扶了起来。


    “有文若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啊!


    文若快快请起!”


    郭嘉和戏志才相视一笑,对着卫宁说道:


    “恭喜吾主,又得一大才!”


    “哈哈哈!奉孝、志才、文若,咱们接着聊。”


    几人推杯换盏,聊到了深夜,皆有了几分醉意。


    借着酒意,卫宁好奇的问道:


    “志才啊,我想知道,后来你为什么选择了我,而不是曹孟德?”


    戏志才微微一笑,答道:


    “主公,曹孟德确实也是枭雄之姿,可忠在他的眼里看出了一丝狠厉与薄凉。”


    卫宁会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而事实证明,戏志才没有看错,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道尽了曹操的处世哲学。


    他拍了拍戏志才的肩膀,没有说话,但是他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