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朝议

作品:《大唐:开局反了武则天

    “这是我吐蕃赞普,献给大唐皇帝的礼单,所献之物,皆记录在上面。”


    麴莽布支拿出一份礼单,恭敬的双手举过头顶,他不敢再造次,生怕大唐翻脸,拒绝吐蕃的求和,发兵攻打吐蕃。


    那样的话,他麴莽布支就是吐蕃的千古罪人!


    宦官小跑下来,接过礼单转身回到李显身旁,恭敬的将礼单递给李显。


    他是李显身边伺候的人,在他心里李显才是他的主子,也是大唐的皇帝,外邦送来的礼单,理应给李显过目。


    至于李璟,他可不怕李璟,哪怕此刻李璟的脸色不太好看。


    李璟此刻很生气,眼前的宦官也太不懂事了,礼单居然不先拿给他过目,却直接拿给皇帝看。


    什么意思?


    看不起我吗?


    这个宦官真是不懂事,万一对方在礼单上做了手脚,摸了毒,给皇帝看岂不是等于弑君?


    为了皇帝的人生安全,必须把这个不懂事的宦官送走,免得到时候出了什么安全隐患,那可就不好了!


    这是作为一个忠臣该有的素养,为了皇帝的安全,他这个忠臣可是操碎了心。


    李显拿过礼单,随意瞟了一眼,便让宦官把礼单拿给李璟过目,反正不论上面有什么,都跟他这个皇帝没有关系!


    李璟打开礼单,这次吐蕃王进贡的贡品有:金壶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


    进献这样的贡品,足以证明吐蕃王的寒酸,小气!


    不过,有总比没有的好!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拿来赏赐手下正好,毕竟跟他打江山,不给点好处,以后谁还愿意跟你混!


    “你们的诚意,陛下已经知晓了!大唐接受你们吐蕃称臣,陛下会派使臣前往吐蕃,册封你们吐蕃王为高原郡王!”


    李璟说道。


    “外臣代表赞普,叩谢陛下!”


    麴莽布支行礼道。


    “好了,来人,带高原郡王使者下去歇息!”


    李璟道。


    “外臣这次来长安,除了称臣纳贡外,还有一事!”


    麴莽布支急忙说道。


    “何事?”


    李璟问道。


    “昔日,摄政王承诺过,愿意花大价钱购买高原青稞酒,不知还算数吗?”


    麴莽布支说道。


    “当然算,这个事情等退朝之后,你到本王府上,本王再给你们细谈此事!”


    李璟点了点头,就算麴莽布支不提,李璟也要跟对方做成这笔买卖。


    麴莽布支暗喜,这样一来,他不就能够私下里跟摄政王接触,然后,再跟摄政王提象雄的事情。


    麴莽布支行礼退下,目送麴莽布支离开宣政殿,李璟这才收回目光,接下来就该讨论大唐的灌溉工程。


    “当初隋朝立国,定都长安,因关中粮草不济,隋的两代皇帝不得不去东都逐食,我大唐取代隋后,依旧没有改变这个局面,这是为何?”


    李璟问道。


    “启禀摄政王,皆是因为长安的粮草无法满足京师百万人口所需!”


    刘伯温起身出列,手持笏板奏道。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关中自古不是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吗?”


    李璟问道,个中缘由李璟心里清楚,却还要这样问,是方便接下来聊起大型灌溉工程,大家都能接受,不会有人反对,能够顺利实施下去。


    其实李璟早就派人去实地调查,方便到时候动工。


    “关中虽有天府之国美誉,但地狭谷少,造成这个局面,是因为灌溉关中良田的郑国渠年久失修,已经废弃不用,导致出水量减少,无法灌溉到所有良田,因此良田减少。”


    “后来白渠修建完成,灌溉关中的良田增多,粮食自然也就增多,东汉迁都东都,白渠一度废弃,十六国时,前秦苻坚曾组织过劳力整修过白渠,西魏也曾重修过白渠。”


    “自大唐立国以来,重修郑国渠和白渠,自永徽年间灌溉良田多达一万多顷(后世折算28万亩)。”


    刘伯温说出了问题所在,曾经的关中确实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在郑国渠的灌溉下,良田四万余顷(后世折算110万亩。)


    经过时间的推移,郑国渠和白渠荒废,经历多次重修才有大唐现在的三白渠,灌溉的良田也才秦朝当年四分之一。


    就这点粮食,是绝对无法支撑人口众多的长安。


    “自前朝起,天子不得不往东都就粮,以前太宗、高宗时,所需禄米不多,每年由东都运来一、二十万石,足够供给,天子不必东西奔走。”


    “现在官禄增多,人口增长,需要的粮食更多,运输数量增加,依旧无法满足供给,如今大唐有了蒸汽火车,就能够源源不断从东都运粮到长安,便可解长安粮草短缺问题。”


    户部员外郎徐坚起身出班,双手手持笏板奏道。


    自从有了蒸汽火车后,从东都运送粮草方便多了,不仅解决粮草问题,还省了不少劳动力,就连运输的费用也节省了不少。


    长安从此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只是很多人不明白,李璟为什么提起此事?


    “粮草乃大唐命脉,不能不重视,本王决定重新修建新的水利工程,兴修引泾工程,引泾河水灌溉良田。”


    李璟直接说出他的想法,他要将灌溉的良田恢复到秦朝时期的数量,才能保证大唐长安时刻有足够的粮食。


    “摄政王,如今有了蒸汽火车,完全可以保证长安的粮草充足,又何必再劳师动众,劳民伤财去重新兴建引泾工程!”


    “如今国库并不富裕,实在没有过多的钱财来兴修水利,还请摄政王三思!”


    户部员外郎徐坚说道。


    “还请摄政王三思!”


    有不少官员起身出列,支持徐坚的话,与其把钱浪费在这上面,还不如拿来给大家发福利,又不是没有粮食运进长安。衛鯹尛说


    看到不少官员如此鼠目寸光,李璟很是失望,好在还有不少官员,支持李璟重新兴修水利工程。


    大唐的粮食越多,能够养活的人就越多,大唐的国力就越强,在冷兵器时代,最能体现国力的便是人口。


    “兴修水利,灌溉良田,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怎么能说是劳民伤财,就算花再多的钱,也必须将这项工程做下去。”


    “这次要是能够成功的话,灌溉的良田不仅能够恢复到西汉时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繁荣景象,甚至是有所超越。”


    “此等利国利民之事,谁要是再敢出言阻挠,如断我大唐命脉,当按十恶不赦之罪论处!”


    李璟见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立刻斩钉截铁的说道,就算阻碍再大,也必须将兴修水利工程进行到底,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水利工程的款项从国库出,由工部负责修建新的灌溉系统,本王希望诸位臣公,能够跟本王同心协力!”


    李璟看着大殿内的文武大臣道。


    “臣等谨遵摄政王令!”


    文武大臣行礼道。


    “今天的朝议就到这吧!工部尚书留下!”


    李璟说道。


    “退朝!”


    李显身边的宦官大声喊道。


    李显直接起身离开,群臣行礼退了出去。


    “经过勘测,本王决定在郑国渠的遗址上修建新渠,渠首就设立在吊儿嘴,设高坝,坝前建水库……”


    李璟走下台阶,来到工部尚书面前,说出了他的方案,并将早就准备好的方案设计图拿出来,递给工部尚书。


    “这是新渠的方案设计图纸,你拿回去好好研究,尽快落实下去,下个月之前,必须开始动工。”


    李璟嘱咐道。


    “请摄政王放心,我回去就召集工部人手讨论,尽快按照设计图来施工!”


    工部尚书收下方案设计图纸,说道。


    李璟点了点头,工部尚书行礼退了下去。


    随后,李璟命人找个借口,把李显身边不听话,又不懂事的宦官全部撤换掉,换成乖巧机灵的宦官。


    工部尚书回去之后,立刻召开修建新渠的研讨会,按照李璟给的新渠方案设计图纸来,他们需要算出预算,大概需要多少钱,多少材料以及多长时间能够完成。


    按照李璟给的方案,经过他们的估算,怎么也要三十年之久。


    毕竟,李璟给的方案,比原来的郑国渠的规模还要大,包括泾阳、礼泉、三原等九个县在内,而且还是万全放弃原来的郑国渠渠道。


    另外还要开凿隧洞出谷,在谷外设置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库,这没有问题,可要人工开凿隧洞引水的话,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


    还要在冶、清、浊、沮诸河上建蓄水控制工程,在泾阳县境中东部建造水库,又要沿兴隆塬,斩大小沟谷东进,穿过三原通富平、大荔,控制全灌溉区。


    就这些工程,取任何一部分工程来动工,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想要完成这项规模比郑国渠还要大,且难度更大的新渠,三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想要在三十年内修好这条新渠,起码也要动员百万以上劳工,日夜不停地工作才行。


    最后敲定了执行方案,工部尚书给李璟上了一道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