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4章不知所云

作品:《大明:自曝穿越后,老朱心态崩了

    御书房之中,老朱正坐在御案后面处理奏折。


    自从废除宰相之后,朱元璋需要处理的公务愈发增加了,即便有太子辅助,每天也要工作到深夜。


    简直堪称工作狂魔。


    此时,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躬身而入,递上一个条子。


    朱元璋处理完手中的一本奏折,拿起条子只是看了几眼,顿时眉头一皱。


    “这个赵瑁好啊!”


    条子上是关于吏部尚书翟善、刑部尚书杨靖、礼部尚书赵瑁的。


    之前在朝堂上,三个尚书站出来反对明田制,老朱当天就派出了锦衣卫,要求务必查出他们的底子,要连他们底裤穿什么颜色都要查出来!


    而此时,蒋瓛终于有了消息。


    礼部尚书赵瑁的赵家乃是泽州的名门望族,经过锦衣卫调查。


    果然查出了赵家大量的问题!


    自从赵瑁飞黄腾达之后,赵家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在泽州简直可以说是横着走。


    欺压良善,霸占田亩的事情那是没有少干!


    更是查出赵家联合知州侵占矿山。


    好好的几座铜铁矿,竟然就被白菜价卖给了赵家。


    而这些人借此谋取大量利益。


    这完全是吸国家的血啊!


    朱元璋又怎么能忍!


    而赵家横行乡里,简直是无恶不作!光光锦衣卫查出的大小案件便有三十多起。


    欺男霸女,为了田亩害人全家,甚至豢养私兵!


    这一桩桩一件件,朱元璋看得那是咬牙切齿,勃然大怒。


    “哼!立即派锦衣卫抄了赵家!如此毒瘤,咱岂能留他!”朱元璋怒而拍案!


    “那吏部尚书翟善、刑部尚书杨靖呢,条子上为什么没有记录?”朱元璋又皱眉盯着蒋瓛。


    蒋瓛身子一颤,额头沁出细汗来。


    “吏部尚书翟善作风严谨。刑部尚书杨靖小心谨慎,甚至平常根本不与官员聚会,实在并没有发现其罪证。”


    “微臣倒是查到了一件事情。”


    蒋瓛又小心递过一张条子。


    朱元璋皱眉看着。


    这上面记录了杨靖逮捕一名违法的武官,并进行审问,门卒检其身,搜得一颗特大的珍珠,僚属见之愕然。


    杨靖慢条斯理地说;“哪有如此之大的珍珠,此乃伪物欺人。”


    命令衙役击碎之,衙役面面相觑,不敢动手。


    杨靖断喝一声:“还不砸碎它!”一颗宝珠遂被砸得粉碎。


    “这杨靖不是暴殄天物吗,微臣查到这颗宝珠比牛眼还大,杨靖竟然不上呈陛下,破坏宝珠之后却是隐瞒不报!”蒋瓛说道。


    朱元璋却是


    面容缓和起来:“人处常易,处变难,今千金之珠猝然至前不为动,竟击碎之,杨靖有过人之识,应变之才。”


    “他人见奇宝必献朕求容悦,靖不然,可谓以道事君。”


    “继续派人监视翟善与杨靖二人!”朱元璋又道。


    “陛下,既然你如此赞赏杨靖又为何要继续监视他呢?”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朱标问道。


    “杨靖虽然有才学,但并不说明其就是公正廉洁的好官,相反,有才能的贪官祸害国家起来,才更加可怕!远胜过那些没用的贪官,标儿你要记住这一点。”朱元璋沉声说道。


    老朱这还是担心官员勾连,这次三个尚书联合百官向他施压,虽然他抵挡住了,但却是让他内心生出了忌惮。


    “儿臣记住了!”朱标恭敬道。


    蒋瓛躬身退了出去办事去了,但李公公却是小心走了进来。


    “陛下,陆先生求见。”


    “哦,他还会主动来见咱?让他进来吧。”


    朱元璋有些惊讶于陆渊竟然会主动来找他,这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不会是没钱了,来要钱的吧?


    朱元璋正想着,陆渊


    已经被带了进来。


    李公公立即屏退左右,小心地关上了门。


    陆渊看着阴沉着脸的朱老头,不知道又是谁惹了他。


    “陛下,我已经做出了新宝钞,特意送来给陛下过目。”陆渊开门见山地说道。


    朱元璋顿时转忧为喜!


    之前还听说陆渊天天旷工,根本就没去宝钞提举司点卯,还想着催一下进度。


    没想到,陆渊这就制作好了宝钞。


    “快给咱看看!”朱元璋连忙道。


    陆渊将一小沓宝钞放入托盘之中,由李公公呈给朱元璋。


    朱标也是大感好奇,连忙凑了过去。


    老朱捻起一张,只见那巴掌大的宝钞正面印制着自己的半身像,由朱红油墨印制,彰显威严肃穆。


    而旁边围绕着一圈云龙纹,十分精细。


    而左侧是面额,说明这张宝钞价值一贯。


    背后是靛青色的故宫,庄严肃穆。


    整个宝钞十分精美,甚至可以比拟名家画作!


    “好,这宝钞制作精良,远远胜过之前的宝钞!”朱元璋顿时大喜。


    “陆先生,这宝钞是不错,但这三行小诗不知所云,倒是有些破坏了宝钞的格调。”朱标微微皱眉说道。


    “湘江两岸无茅宇,叶叶声声是别离。一声梧叶一声秋,明年谁此凭阑干。”朱标念着那小诗,只觉得根本不知所云。


    “哈哈,这乃是我之前说过的防伪密押,有了这个,几


    乎没有人能够伪造宝钞。”陆渊解释道。


    “哦,快说说这个密押!”朱标有些急迫道。


    “殿下请看,湘江两岸无茅宇,这开头代表了是三月。”


    “而这句,叶叶声声是别离,叶字代表了日期乃是初五。”


    “一声梧叶一声秋,代表了面额数字一。”


    “明年谁此凭阑干。则是代表了这宝钞的单位,贯。”


    “而这密押和宝钞的生产日期和面额对应。”


    “只要他们没破解密押,只要假冒,我们很快就能发现。”陆渊说道。


    朱标顿时大喜,“如此一来,那宝钞就不用害怕伪造了。”


    “正是如此,而我会在不同面额的宝钞上印制不同的图案,每批用完,立即销毁雕版。密押也会一天一换,从而杜绝伪造。”陆渊说道。


    “陆渊,你这件事情办很好!咱会奖赏你的!”朱元璋大喜。


    “陛下,宝钞能这么快制作出来,非我一人之功,代掌印杨士奇,以及印钞局一众工匠也是通力合作,这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制作出宝钞来。”


    “哈哈,好,那杨士奇就封为宝钞提举司掌印,一众工匠也是重重有赏。”


    “此外,你们也要加紧时间,将其他面额的宝钞都制作出来。”朱元璋说道。


    “遵命。”陆渊道。


    第84章盐钞法


    “不过陛下,新宝钞发行必须回收旧的宝钞,这能避免市面上出现伪造宝钞。”


    “这个咱可以答应你,此事就由宝钞提举司与户部一同负责。”朱元璋爽快答应下来。


    “另外便是宝钞保证金一事,若是不解决,宝钞还是会贬值的。”陆渊说道。


    “咱可没钱!万灵散赚的那些,全部都投入了扶桑和西南的战事之中,没钱还怎么打仗?”朱元璋像是生怕陆渊抢走他的钱粮,连忙说道。


    “陛下,保证金并不一定是用金银。其他价值坚挺,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东西也是可以的,比如说盐。”陆渊说道。


    “不可,若是用盐作为保证金,那些商人又怎么会去运销盐引,这样一来,边军不是无粮可用了。”朱元璋顿时不同意了。


    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源于盐钞法。


    宋庆历八年,兵部员外郎范祥变通盐法,由折中法的交实物改为交钱买盐钞,商人凭盐钞


    购盐运销,官则用所得之钱收购粮草。


    而到了明朝,由于边关缺粮,执行“开中法——盐引代币”


    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


    这些盐引都被大商贾和世家控制,而这些世家大族,光靠盐引便可以每年赚取七八百万两。


    可见盐引的一本万利。


    “陛下制定开中法乃是为了充实边境军粮储备,但那些商人逐利,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便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陆渊说道。


    “此为商屯。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云南,各处都有。”


    “这些商人借此谋取大量利益。”


    “我以为,该取消盐商对盐引的垄断,以及取消行盐地界,这样一来,不论大小商贾皆可皆可量力运行,去来自便。”


    “这样一来,不只可以避免那些大盐商坐大,垄断市场,还可以打压盐价,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到贱价盐。”


    “没想到那些商人竟然如此贪婪,原本开中法乃是为了充实边境军粮储备,竟然也被这些商贾寻到了空子。”朱标不满地道。


    “商人逐利,本也无可厚非,而且商屯,也是于边军有利的事情。”陆渊说道。


    “但他们不该聚众屯盐,借此拉高盐价。陆渊,你这盐钞法改制很好!这样百姓都能得了实惠。”朱元璋道。


    “陛下之前担心用盐作为保证金,那些盐商便不会再运盐充实边境军粮,实在是多虑了,只有有利可图,又何必怕那些商人会无动于衷。”


    “另外,在下可献上新式制盐之法,此法不但简便,还可以快速制作出大量的盐,便可以解放众多盐户了。”陆渊说道。


    朱元璋闻言大喜:“哦?快快说来!”


    自古制盐便是苦差事,老朱也是知道盐户之苦,但盐乃是国本,不可马虎,他也是没有办法。


    如今陆渊献上新式制盐法,那便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朱元璋自然激动。


    ........


    陆渊关于其他几套宝钞的图样早已经设计好了,图纸都交给了雕版工匠。


    印制宝钞的事情,只要杨士奇盯着就行了。


    而随着第二天,宫廷封赏的到来,整个宝钞提举司上下振奋。


    老朱这次是真的高兴了,封赏十


    分丰厚,就连最普通的工匠都得了五两银子,这对于这些工匠来说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


    之前哪里有这种好事,就算有好处也是那些官员都拿了,他们能喝点汤水就不错了。


    哪里有像陆渊这样一点没贪的。


    这也让陆渊在宝钞提举司的声望大增,风头无两。


    但陆渊并没有功夫与他们一同庆祝,布置下了事情,便与朱标一同前往盐城。


    盐城,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东部,东临黄海,西南与扬州、泰州为邻,西北与淮安相连。


    西汉高帝,始建盐渎县 。东晋时期,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


    盐城几乎都是盐户,世代以煮盐、晒盐为生。


    但虽然古代盐价高昂,可实际上这些盐户生活困苦。


    盐户日夜煮盐,风吹日晒,十分辛劳。


    这绝对是个苦差事,有些能力的都会想办法改户,以逃避盐户的身份。


    朝廷为垄断盐业的经济利润,建置盐场,将濒海从事盐业生产的人群“拘籍”为亭户、井户,,形成一套食盐官营管理制。


    而百姓想要吃盐,也是不容易。


    朝廷是按户口给盐,即根据州县人口数及其他需要(比如腌制鱼类),来确定实际食盐生产定额和行销引目。


    食盐的销量决定食盐的供应量,需求量决定盐业生产的规模,并将全国产盐区,分为若干大区,如两淮盐区、两浙盐区、山东盐区等,大区之下再分设若干盐场,每个盐场生产出来的盐,被严格规定专门供应给若干州县的吃盐群众。


    管控之下,买盐、卖盐,都有明确的活动区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如果越界,那么所买所卖的盐,都是“私盐”。


    《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


    而百姓想要吃盐也是不易。


    吃盐要纳税,明代的盐税是直接向人口征收的,天下所有吃盐的户口,都要交“盐粮”或者“盐钞”。


    每斤纳钞一贯,称之为‘盐钞银’。


    而想要拿到盐也是不容易。老百姓是要按照家庭人口总额,去官府那里纳税。


    官方再按照总额,将盐发放到里长手中,而百姓才能获得相应比例的盐斤数量。


    而除了私盐之外,根本不存在盐店让百姓私下购买盐。


    各地盐价不同,两淮盐一斤值钱14文。而一斤猪肉也不过14文。


    而在内地及西南的很多路途遥远的地方,常常因为运盐不便导致盐贵甚至无盐的情况。


    这也是划区行盐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