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北齐皇族

作品:《开局盘点那些怨种父子[直播]

    【纵观整个北齐所有即位的皇帝,从为君成就再辅之以个人品德的角度来看,高殷和高演应当是为数不多的有良心的正常帝王了,只不过相对于势力强大的高演,高殷的结局就显得有那么些许惨了。】


    【高殷登基时是AC559年[1],那年他仅有十五周岁。代入那个特殊的时代去看,十五岁的年龄其实并不小了,是早该娶妻生子的年纪,但是作为帝王来看还尚且显得青涩,更别说青涩的他屁股底下的皇位有他的祖母同叔叔一共三个虎视眈眈的强力对象紧紧盯着,故而,我个人觉得,他的结局其实自他登上皇位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所以我才一直觉得,高殷这个人英年早逝的一生是充满了很多悲情/色彩的。】


    一句悲情,似乎含着许多沈杳对于高殷这个历史人物的悲悯和揣度,悲悯的是他太过年轻又太过无辜,悲悯的是略微猜想便能知晓若能长久一些他也许也能创下一番伟业,但揣度的却是有如此强劲对手的存在便是想想也知道不会长久,同时揣度的也是会不会长久了的话也会同他父亲那样呢,不过都无从而知了。


    人就是如此矛盾的生物,总是想既要也要,可现实一般却是,都无法要得。


    现实总是充满了遗憾。


    【根据史料记载,高殷自小本性聪慧且宽仁,在为太子之时仍然能够处处体谅他人,但这种特质若为君其实是不合适的,故而高洋曾一度因不喜他而想废掉他,只不过在得力干将杨愔的劝谏下并没有真的废掉高殷[2]。】


    【虽然高殷到最后都没有被废,但是高洋不喜他这件事却一直像道阴影一样随时笼罩着他。】


    【不过,对于高洋为何不喜高殷的理由,根据可考史料,更大的可能则可能是因为高洋觉得高殷随其母亲要更多一些,不肖他,原话是“文宣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2],遗传了更多的汉族人民的特质这件事,让高洋非常不爽了,所以想出了一出废太子的闹剧。】


    【这个事确实有点离谱,不过搁高洋身上,却是一点都不离谱,且听我分析分析。】


    【首先,对此我只想说,高洋这个疯人挺搞笑的,不愧是你,民族歧视那套也不忘了搞,真可谓是好的一点没学,坏的一点没落下。】


    【到了后期的高洋,就好像是把最初学的那套业精于勤、勤政爱民给不知道扔到了哪里,最后只剩下了一肚子坏水。而这肚子坏水也是硬生生没留下甚么,一滴不漏地全部抛洒给了他身边的任何人以及御下的子民。】


    【虽然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搞过很严重的民族歧视,啊最著名的那几个朝代大家都懂,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统治者为少数民族的政权。为了将汉族人民狠狠地压在社会最底层,他们为此还搞了很多专门针对汉人的举措,比如说元朝特意立法规定了“禁止汉人藏有兵器盔甲等,甚至不允许有弹弓的存在”,再比如说清朝专门立法规定了“旗地旗房概不准民人典买,禁止旗民交产(注意这里只禁止汉人典买旗地旗产,反向的话是允许的)”[3]。】


    与此同时的各平行时空里,孙权和杨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并有点奇异的感觉。


    从帝王的角度去说,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吸取前朝教训,少数民族能从汉人手里抢来,那当然汉人也能少数民族手里抢来,为政权能够长久甚至传至万世,采取些如此的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自古以来守不好江山带来的后果定是要流血的,如此做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令他们心头有一丝异样的情绪盘旋着的却是另外的原因。


    孙权无比为之咂舌,他顺了顺胡须后说:嗤,依天幕所说,这元并清究竟是何人拿捏在手里的政权?何为少数民族?


    先前那道声音又适时地插话进来温馨提示道:少数民族,少数少数嘛,中原汉人,蛮夷之地主要就是这里面说的少数民族。


    不解释还好,这么一解释搞得孙权彻底无语了。


    他接着有些不自信并颤巍巍地出口道:蛮夷之地,黄口小儿,竟也能?如此一见,吾汉人日后有些逊啊。


    平行时空里的杨坚也差不多是这么想的,常言道肥水不流外人田也,但总要有特殊情况存在的,也不是不能理解,但就是会有些惋惜。


    天幕之上继续发出声音,不约而同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这上面来:【但是高洋对于高殷的不喜原因就令人感觉很奇怪了,若是单单因为他不够狠辣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殷可是汉人皇后李祖娥之子,根据可考史料,高洋虽然在男女关系上比较混乱,但是他是非常尊重李祖娥这位皇后的[4],故而如此一看,早不嫌晚不嫌,偏偏这时候嫌,岂不很是蹊跷?】


    孙权:?


    杨坚:?


    孙权:怎么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所以这就很矛盾,非常难以解释。】


    【假设如果高洋迎娶汉人皇后是基于不得违逆高欢的意思的话,那他必然不会在登基之后还颇为尊敬她,再结合高洋喝酒发疯后精神异于常人、他亲妈都管不了他的背景之下,一切更为奇怪,所以这种推断应该并不能成立。】


    【但是如果说仅仅是看着高殷对他人仁慈、不肖自己的特征,就草率地将这些特质推到汉人的血脉和基因里,怎么想想,我觉得都是高洋能干出来的事了。】


    【毕竟他后面可是推卸责任小能手。】


    【然而,高殷虽然并不为高洋所喜,但是他德仁且好学的模样令朝臣颇为欣赏,都觉得高洋后继有人了,虎父无犬子[5]。】


    【然而,然而,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高洋是谁,故而我们并不能拿正常人的角度去观看这件事的,不管起因缘由是为何,但高洋就此彻底看高殷不顺眼的性质是定了的——相应地,高殷自此已有些惧怕高洋,为后面被打成口吃埋下了隐患。】


    【此时其实大概已经到高洋的统治末尾期了,在他登金凤台之时,召来了太子高殷亲自手刃囚犯,搁高洋看来,这事儿如此简单,手起刀落,一切完事儿,不过是将他平日里经常做的事拿来这金凤台上做一做罢了[5]。】


    孙权:……冠冕堂皇。


    杨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着实羞人也。


    【然而高殷却不是这么想的,据史料记载,他一向善于体谅他人、心细如发,就连在高洋经常在北宫设宴时,无人考虑到此处是高澄被厨子给杀死的地方,照样宴请了河间王,但高殷想到此事了[6]。】


    【他甚至唯恐河间王见此地愈发思念父亲高澄而特意下令叫河间王不要过来赴宴,仅仅是可能会触景生情就能心细到如此地步,更何况高洋叫他亲手杀人呢?】


    【于是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高殷,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心生怜悯且面露难色了,努力了几次都不能砍下,这叫高洋看得非常窝火,觉得他这个太子太过于优柔寡断且没有男子气概了,身为未来的君王如此心性太过于离谱,故而他在恼怒之中顺手拿起马鞭狠狠地将高殷抽了几鞭子[5]。】


    【就这样,自此之后,高殷常心悸口吃,精神上更是恍惚不安。】


    【时间线接着快进,转眼间快进到高洋去世高殷顺理成章登基的时刻,此处顺便提一句,虽然此时杀千刀的高洋早已精神不大正常了,但是在临死前还是诏令了一批人继续辅佐高殷的伟业,这其中就有后来杀掉高殷自己登上帝位的高演。】


    【涉及到他们之间的纠葛就又很有意思了,过段时间再说。】


    孙权:啊喂,没有这么埋线索的吧,说话说一半,太罪恶了!你这是要叫孤茶不思饭不想、留出脑袋来净想这事儿了就直说,孤该看的热闹要快些讲给孤听听才是!


    话说回来,虽然孙权因为天幕透出的信息不完整而恼怒得不行,但他仍然隐隐感觉到了这次讲的这些人的确是很有意思的。


    孙权:看别人家热闹和看自己家热闹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啧,妙极。


    【高洋这种安排,仔细看看就知道是很妙的,是有帝王的巧思在里面的,说明他的脑子没有完全废掉,只不过之前都是在不断放纵自己纵情享乐、白日宣/淫罢了。】


    【在这方面上他倒是不同于他那马上成事结果败于一旦的老哥高澄了,他从没有低估过同父同母弟高演的才能。他知道高殷如此年轻登上皇位高演一定会在旁边虎视眈眈,即便让他摄政也仍是臣,所以高洋单方面和高演达成了“协议”,他叮嘱高演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去辅佐高殷,若是他看上了这皇位,必要时候该拿走拿走,但是唯一要答应他的是不能把高殷给杀了[7]。】


    【之所以我说是单方面,就是说高演完全是在哄骗着高洋,但在高洋死后没多久照样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地将篡位和杀掉高殷两件事都给处理好了[7],就好像那句“周树人说的话找我鲁迅干嘛”,bushi。】


    故意装作诙谐的口气回荡在直播间里,也回荡在天幕上,人人却有了不同的想法,但是像孙权和杨坚这样的一代帝王却觉得再正常不过,弹幕上的众说纷纭也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该说不说,我终于忍不住了,好残忍啊。。。再怎么说是亲侄子,囚禁了还不够吗,非要杀了啊喂?)


    (这还不好理解吗,高殷活着就有太多变数了,为将这些变数遏制在摇篮里,还是杀掉更放心,后患永绝懂不,要搁我我也杀。)


    (喂,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啊,谁不懂似的,别装懂王OK?就是想表达一下这些人是真冷血啊,又不是说不让他采取措施,都彻底关起来严加看守还不放心,怪不得后面娄太后知道他人前答应的好好的人后悄悄杀了自己的孙子气得不行呢。。。)


    (+10086,娄太后当然会生气,前面经历了一个不正常的高洋之后,她应该怎么也想不到高演也是一个极度冷血的人吧。人越上了年纪是越重感情的,尤其是对小辈的感情。今天能说杀就杀侄子,明天也能说杀就杀他亲妈。。。。。再是太后,虚名说得好听,杀不杀不还是拿着实权的高演一句话的事儿?)


    (可是娄太后也不是什么善茬啊,她要真疼孙子怎么会站在高演高湛一边,简直是全员恶人[8]。)


    (哇,人好多啊.jpg)


    【那么最终的结果经过我如此一介绍,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谈一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才造成了如此的果?仅仅只是娄太后和高演在一旁虎视眈眈着的原因吗?】


    【高中学文科的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一册选修历史课本叫做《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吧,当时学了什么其实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历史老师对着我们说的那句:历史上的每次改革都是充满了血和泪的。所以,在高殷支持并授意下杨愔的改革也是一个道理。】


    【说起来其实挺唏嘘的,高殷即位之后没多久就继续重用杨愔这位其父皇在位时就颇得重用的老臣,虽然高洋前几年的有力统治留下了一个根基不错的国家,但是后面几年造得太狠了、整个朝廷秩序混乱,故而杨愔结合时势决定通过全面而有力的改革来将混乱的局势纠正过来。】


    【一如之前诸朝的改革举措,杨愔首先“拿自己开刀”,奏请高殷免除了本应属于他的赏赐等一应俱是,展现出他对于改革的决心和清廉的作风[9]。】


    【如果说此时此刻北齐的诸位封建特权阶级还在呲着牙笑的话,杨愔接下来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好心情,一气呵成。】


    【他首先奏请高殷、请求他给予全国满70岁的军人以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职位,然后接着奏请将满60岁的军官以及那些没有满60岁但是因为身体严重不适而无法胜任其职的全部以退休致仕处理[9],手段雷厉,从兵权下手可以说是非常明智了,但是这令朝野上下哗然一片。】


    三国吴。


    孙权:好小子,上来就拿军权开刀,一点缓冲也不给,可真狠呐,怪不得最后惨淡收场。


    先前脑袋里的那道声音如今换成了稚童的声音,插腔道:狠才对了嘛,不狠怎么叫改革呢?


    孙权摇首,接着否定了它:非也非也,改革要考虑的阻力可太多了,每走一步棋可真得推演好每一步才行,如此先敲最硬的骨头,并不是很聪明的选择。


    他走的这第一步棋,刚开始叫人看来兴许是一个军令状,但他这第二步棋走的不对,那些本身不想站队只想观望的如此也不得不站到敌对面去,阻力只会越来越大,显而易见的事情,你往下瞧着看吧。


    双唇喏了喏,突然觉得自己在和一个稚童讲什么大道理,着实草率了。


    【不仅如此,杨愔还在推行这项改革举措的同时将罢黜无才无德靠走后门的官员的提案提上了议程,人外有人,狠外有狠,对于那些清廉的官员是件好事,但是嘛对于那些一贯浑水摸鱼的就不一样了。】


    【况且,他们之所以能够通过关系浑水摸鱼那必定是旧封建贵族势力的一份子,杨愔如此改革的后果可想而知了——那些被罢黜下来的纷纷弃明投暗(站在忠君角度的暗),纷纷投入二王高演和高湛的手下[10]。】


    【其实如今我们无论怎样看这场改革、无论作出怎样的评价都是马后炮,但试图代入杨愔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改革迫在眉睫,只要选择改革必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更遑论给他打保票的还是一个根基不稳的皇帝了,这也为他们二人的失败甚至丧命埋下了祸根,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开始说高殷生不逢时、以卵击石的原因了。】


    【观其周围,有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以及太皇太后的虎视眈眈并实际掌握军政大权,外有其他国家政权环伺,处境非常危险,更别说他想从二王一太皇太后中抢军权无异于痴人说梦,当时高演一直忙于培植势力、就等着一切事成后夺取皇位呢,结果如此一改革倒是给高演送了枕头——有些势力无需培植即可乖乖到碗里来了。】


    孙权:……


    杨坚:……


    【但是,但是,此时还只是暗地里的白热化斗争,算算高殷在位的时间其实只有两年,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着这一切朝着完全无法拉回的方向发展的呢?】


    【时间线转眼来到AC560年,为架空亲王势力、加强君主集权,杨愔和高殷私下里达成一致,决定委任对于皇权具有严重威胁的高演并高湛二人为刺史,下放至地方进行巡视[11]。可惜的是,二人识人不清,心腹将此次密议内容便如实地告知了二王并将其作为投诚的凭借,二王决定将计就计[12]。】


    弹幕: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高殷这是在重新走他伯父的老路,重蹈覆辙,确实是年轻,玩不过那些老狐狸们。)


    (绝了,历史的循环,我真的恨不得去摇醒他,醒一醒,醒一醒,你给我解释解释,啥叫密谋啥叫密谋,就不能再严密一点吗??小心脑袋要掉了。)


    (还是年轻,没错,还是年轻啊,不知道争权夺利的厉害,自古以来不都是带着血的,实在是太太太不谨慎了。。)


    (各位,假设,假设高殷躲过这关,但是估计也长久不了,哪能斗得过他这群叔叔呢,那可都是东魏时代就跟着他爷爷争夺权力中心的人啊,什么离谱的事儿会没见过啊?)


    【于是乎,二王虽然平时各自揽权,但是这时候倒是拧成了一根绳一致对外,利用去尚书省拜职的机会暗自攒积兵力,趁杨愔宴席的机会,率兵而入一举将杨愔拿下,打的血流如注[13]。(ps这里补充一下,杨愔的身份是有些特殊的,他不仅仅是自高洋在位时就得到重用的功臣和老臣,而且是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四人的姐夫或者妹夫,亲上加亲[14]。)】


    【成功砍下高殷的左膀右臂后,他俩就率兵押着杨愔去见高殷,克服一系列阻碍后,成功进到殿中见到高殷。高殷见到如此被押着的杨愔,其实已经知道他这两位虎视眈眈的叔叔终于忍不住了,自己的大势已去。】


    【但是,于高演和高湛来说,虽说这些事儿就是在造反,就是反贼,但是他们还想寻着一丝丝借口企图使自己的造反显得那么名正言顺一点,显得是在替天行道、为民除害,虽然我也不懂他们到底知不知道高殷这么贤明的一个君主在他们这群疯子中是一种多么珍贵的存在,但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纵观历史如此做的可太多了。】


    弹幕:


    (真的,北齐这个朝代越了解越令人觉得恶心,明明也挺英俊,脑袋瓜子也挺聪明,但为何偏偏要不做个正常人?)


    (封建要不得really,亏了没生在北齐那个时代,太恐怖了,高殷真的算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个了,很惋惜,真的。)


    【这里就不得不插入介绍一下娄太皇太后了,要知道,娄昭君有个厉害的丈夫,她还有很多厉害的儿子,有儿子在,她是太后就拥有了许多实权,但是高殷在帝位之上,她只能是太皇太后而已,故而她对此也多有不满[15],孙子同自己隔着肚皮,皇帝是自己孙子哪有皇帝是自己亲儿子香啊,在知道二王有其他心思时便第一时间站到了他们的那一边,这次也并不例外。】


    【如此形势下,3v1的力量分布,谁胜谁赢再清晰不过。】


    【AC560年八月初三,娄太皇太后下令废黜高殷,出居别宫,起码按照高洋的嘱托将孙子的命保住了。接着按照顺序高演即位为帝,转过年来第二年就下密诏将高殷杀害,时年他才十七岁[16]…搁现在看,十七岁也还是只个未成年人…即便是知道皇储斗争杀人不眨眼,可我还是觉得,有些太过于残忍了。】


    孙权:……方十七???


    杨坚:……年仅十七??


    【回顾高殷的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北齐一朝的贤明君主。】


    【他完全不同于他的父亲,在位期间非常关注民生,问民疾苦,随时计较政策的得失;在文官方面能够严肃整肃吏治,在武官方面则优胜劣汰,极大程度地保证了军队的实力;同时下诏减轻徭役,将修建宫舍的事宜放下,减轻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提倡节俭[17]。】


    【也正是上述这些举措,使得北齐一朝由天保年间的政权岌岌可危状态转危为安,着实为一代明君,是北齐一朝众多奇葩中开出的正常子弟花,只可惜大刀阔斧的政治理想最终折戟沉沙于骨感的现实中,如今提起,只剩惋惜。】


    【但我想,如此一位年轻的君主,我觉得,他应该更值得我们的致敬,虽然统治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这两年是北齐一朝为数不多的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充满恐怖气息的两年。】


    【虽然这身躯壳终有一天会干涸,但他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减轻徭役,体察民情,只有这样的君主才是值得为百姓所铭记所致敬所惦念的君主。】


    直播间一片寂静。


    【其实,在搜集关于高殷资料的时候,纵然知道皇权争斗总是充满了残忍,但是他在如此小的年纪折戟沉沙,我还是感到有一丝丝惋惜和痛心的,惋惜的是他本可以创造更多的伟业,痛心的是北齐的百姓本可以再多过几年安稳的日子。】


    【而在这些之外,在回望北齐帝王在位时的纪事年表时,我甚至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历史事件好似充满了轮回—高殷仅在位两年,就被高演替代;而高演在位时间也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就因一次意外从马上坠下而亡。】


    【两个人的统治加起来一共也就仅仅四年的时间,而在他们之后,北齐的百姓则彻底迎来了黑暗昏庸的帝王们,也即我在本单元盘点最初说的北齐精神病院的主要患者。】


    【而我认为,这才是最初令我非常惋惜高殷并高演英年早逝的根本原因。】


    【英明的君主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无论是说巩固政权、巩固统治,还是说体察民情、感受百姓疾苦,百姓的日子一般都会相对的好过一些;而那些昏庸的君主,则不管是因何而昏庸,最终一定会转化为倾轧百姓,而这一点,恕是为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的我所不能理解、赞同抑或是应允的。】


    【接下来,就让大家来跟随着我一起去看看北齐最后一位精神正常的人吧。】


    【他虽为人矛盾,但至少比较下来是为数不多的正常君主。不能算是唯一纯白的茉莉花,但是唯2.5正常的茉莉花*还是能算得上的(b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