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四合院

作品:《四合院:人生重启

    站在四合院大门前,看了看墙上的铭牌,帽儿胡同,南锣鼓巷95号。何雨柱感慨万千,因为这个院子里的人就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这里面就连住在中院正房和耳房的傻柱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一个大舔狗,喜欢薅羊毛去跪舔秦寡妇,对得罪他的人睚眦必报,又是非不分。


    放眼整个四合院,除了中院儿的这间正房和旁边的耳房是三代雇农老何家的祖产,整座四合院都因为国家没收剥削阶级的房产,无偿分配给无产阶级居住的新政策,而被分配给了租住在这里的住户。


    中院儿东厢房是易中海家。一大爷易中海现在是轧钢厂的一名老钳工,家里只有他跟媳妇一大妈,老两口也没个孩子。


    现在的易中海在别人眼里,性格耿直、作风正派,钳工技术十分过硬,给人一种可靠的错觉。因为贾东旭还活着,并不是那个为了养老无所不用其极,又不择手段阻止傻柱父子团聚的一大爷。


    西厢房是贾家,贾家现在就孤儿寡母的两个人,贾父已经没了很多年了,至于是怎么没的,院子里也没人提起。


    贾母张氏是那种恨人有,笑人无的性格而且嘴还很臭,跟四合院里任何一家关系都不怎么好。由于贾张氏压根就不会教育儿子而且过于溺爱,导致她儿子贾东旭从小就有一些偷鸡摸狗的坏习惯。


    后来还是作为同院儿邻居的易中海,因为有让贾东旭养老的心思,把贾东旭收做徒弟,带进了轧钢厂做学徒工。现在的贾东旭几年下来已经是个熟练的正式工人了。


    现在贾张氏也因为贾东旭活着的原因,并不是那样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前院住着三大爷阎阜贵一家子,他是附近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十分“鸡贼”的男人,自诩文化人喜欢咬文嚼字,更喜欢拿着大算盘算小账。


    因为家里人口多,生活上比较抠门,天天把持着大门,没事就抖个小机灵儿、弄点儿小算计什么的。


    他有三个儿子,除了老大阎解成,这三年多连续又生了老二阎解放,老三阎解旷,而且现在三大妈又怀孕了。


    后院的分别住着刘海中一家、许富贵一家和聋老太太。


    二大爷刘海中,他家五口人,他同样是轧钢厂的老钳工。他家虽然情况跟三大爷差不多,也有三个儿子,老大刘光齐,老二刘光天,老三刘光福。


    但他却没有半点当爹的样儿,在家里独吃独占从不考虑其他人,和这个时代其他当爹的一样喜欢打孩子,但就是打得太过了。


    许富贵是轧钢厂电影放映员,这个人自私自利,道貌岸然。他有一个儿子许大茂和一个女儿许招娣。


    因为年龄相近,性格差别却很大的原因,自小时候认识对方以来,何雨柱和许大茂就互别苗头,谁也不服谁。但现在的两个人最多就是有点小矛盾,没仇。


    最后是五保户聋老太太,作为院子里年龄最大的人,被几个大爷奉为老祖宗,代表四合院跟政府交涉,一直由一大爷两口子照顾着,一个人居住在后院。


    聋老太太是个私心比较重的人,在她的心里她自己是最重要的,然后是为她养老的一大爷,至于原来的傻柱,充其量就只是个厨子。


    从她让傻柱而不是一大爷背着她去倒卖粮票,和想给有夫之妇做媒就可以看出这人不是什么好人,本质上和水浒里的王婆没什么差别。只不过娄晓娥是个大家闺秀,而傻柱又是个怂货从来不主动而已。


    除了这几户存在感特别强的人家外,整个四合院总共居住着十多户人家。


    而放眼全国,土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得到巨大的释放和发展。除开后面那四十年,现在可以说是五千年来,物资最充盈的时代,除开工资,城乡差距也极小,物价极低。


    (第一套人民币与第二套兑换比例1万:1)猪肉3200(0.32)元/斤、大米800元/斤、面粉1200元/斤、高粱400元/斤、玉米300元/斤、鸡蛋200元/个、羊肉1500元/斤、青菜/大白菜100元/10斤、土豆200元/斤、苹果500元/斤。(而经过一系列变革后,1961年猪肉定价0.76元/斤,定量每人每月2两)


    70年的差异,现代人弃之如敝屣的,往往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最看重的,比如名声、邻里关系等。稍有不慎就会触碰这个时代的雷区而不自知。


    打量着眼前这个群英荟萃的四合院,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是该发生的事情一定还是会发生的,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是改变不了。


    何雨柱想着,或许可以利用许大茂总想和自己别苗头的心理,试着影响并改变一下许大茂,看看两人能不能成为朋友,然后改变彼此悲惨的命运。


    正想着事儿,何雨柱就感觉背上的小人儿动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