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靖难之役
作品:《开局给朱棣直播‘大明战神’》 许清并不知道自己的直播出现在大明朝永乐年间,更不知道自己被大明百姓认为是天上的神仙。
此时她正侃侃而谈,丝毫不知道自己为大明朝带来的混乱。
“第一代大明战神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其人在建文末期永乐初年可是耳熟能详。永乐大帝朱棣能靖难成功说起来大概有他一半功劳吧。”
说到此许清表情有些奇怪还带着些不确定。
朱棣疑惑,他怎么不知道自己手下有这样的大将?
此时汉王府,一身材壮硕长相颇为粗犷的男人听到这话不禁大拍桌面站起身激动道:“这说得不就是本王吗!”
此人正是永乐帝朱棣的二子汉王朱高煦,因随父亲起兵靖难,立下赫赫战功。
激动过后朱高煦就是愤怒:“当初父皇生死之际要不是本王拼死相救靖难之役早就失败了,如果不是本王带头冲锋陷阵父皇哪里能登上今天的皇位,明明他亲口答应我的,结果登上皇位后就将太子之位传给了大哥,简直欺人太甚!”
言此,朱高煦眼睛都气红了,旁边赵王朱高燧连忙安抚:“二哥息怒。”
赵王朱高燧是朱棣三子,和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都属当今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红着眼眶望着朱高燧,语气悲愤:“当初父皇明明拍着我的肩膀说‘世子多疾,汝当勉力之’。
这话朱高燧已经听了八百遍了,如今朝廷上下谁不知道?
但他仍郑重地握住朱高煦的肩膀,说:“二哥虽然父皇不支持你,但我是支持你的,我也觉得这太子之位非你莫属。二哥只要你一声吩咐,老三我必定竭尽全力帮你!”
朱高燧把自己胸脯拍地哐哐直响,一副为朱高煦肝脑涂地的架势。
“好!”朱高煦重重地拍着朱高燧的肩膀道:“不愧是我的好兄弟!”
安抚完自己的好二哥,朱高燧坐下喝了口茶继续听着天上的话。
许清:“此人就是勋贵二代曹国公李景隆。”
“噗——”,朱高燧嘴里的茶一口气全喷了出来。
“咳咳咳……”朱高燧弯腰咳嗽,老久没缓过劲来。
啥玩意儿,李景隆?
朱高煦傻愣在原地一脸怀疑人生。
宮里的朱棣也狠狠地皱起眉,觉得自己听错了,李景隆那草包?确定不是在戏弄他?
“说起李景隆这位第一代大明战神我们就得从靖难之役开始说,这场战役之所以发生其导火索就是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国号为建文。建文帝上位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巩固自己的皇位,而是削去自己叔叔们的藩王权柄,由此祸事便发生了。”
“建文帝削藩对他这位皇帝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历朝历代皇帝为了避免地方诸侯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朝廷,皇帝都会选择削藩这个手段。但建文帝错就错在太急切,在刚登上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时就开始削藩,而且削藩手段过于无情。”
“稍微了解历史的大家都知道,削藩是一个慎之而慎的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叛乱,如西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唐末削藩引发节度使之乱最终灭国,直至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历史教训杯酒释军权才达成和平削藩。”
云南,一处山林环绕人烟稀少的禅寺里,身着灰色僧衣依然难掩矜贵之姿的年轻僧人怔怔望着天上,连旁边的小沙弥叫他也没有听见。
小沙弥只好将手中外套披在他身上默默走开。
“正常来说建文帝明明可以向赵匡胤抄书选择杯酒释军权的和平削藩方式,但他偏偏没有这样做。”
“在齐泰和黄子澄等大臣的坚定支持下,洪武三十一年削周王废为庶人,次年建文元年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悲俱之下在府内自焚而死,两个月后又削岷王废为庶人。”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时间,建文在朱元璋死后不到一年就开始将大刀挥向各大藩王,要是朱元璋知道自己刚死孙子就开始向自己儿子们下手怕是棺材板板都压不住。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处境十分艰难,因为建文早已经开始向他下手了。”
“洪武三十一年时建文为了提防燕王朱棣,就派遣张昺到燕王藩地北平为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之后又以屯兵为理由调走燕王管辖的军队。”
“在军、政两方面燕王朱棣已经被架空。之后朱棣见其他藩王一个个被废,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也难逃一劫便开始装病装疯麻痹建文帝同时为起兵做准备。”
“到这里建文的削藩顺序可以看出又是一步臭棋,在黄子澄的建议下避开最强的燕王先从其他藩王开始削,从而给了燕王朱棣警觉时间。”
“做个假设,如果建文在一开始就先废最强的燕王达到震慑诸王的作用,想必后面削藩将会顺利许多,即使不顺利其他藩王也没有实力发动靖难,削藩只是时间问题。”
朱棣陷入沉思,不禁想了想这种可能,如果当初建文在一开始就以迅雷之势将他废掉,他真的有时间反击发动靖难吗?
朱棣摇了摇头,随即又是冷笑,建文小儿难堪大用,他根本就不敢,所以只能先挑软柿子捏。
“在这期间建文还走了一步臭棋,史书记载朱棣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有大才,且当时都在南京,朝廷本来可以将其作为质子桎梏燕王朱棣,但黄子澄劝谏说不如放回北平麻痹朱棣让他放松警惕,所以建文帝就放回去了。”
许清一摊双手,表情一言难尽: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朝廷都已经削去周、齐、湘、代四个藩王,朱棣又不是傻子,做这些不过是掩耳盗铃,严重怀疑黄子澄当时收了朱棣贿赂,否则怎么会干这种放虎归山的事。”
那怔怔望着天上的年轻僧人听此言论不由闭上眼睛垂首轻念一句:“阿弥陀佛。”
“靖难之役开端,朱棣装疯被识破,建文派人去北平逮捕,情形危急之际朱棣只好以当时八百府兵发动靖难,当日夜里就攻下北平九门,重新掌控北平城。”
“并打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名义向大明中央开战。其实说白了就是造反,但古代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总要拉一杆大旗标榜自己是正义之师。好了,接下来就要到我们第一代大明战神出场了。”
朱棣皱眉,这天上之人说话怎么如此直白?让他微感不快。而且此言一出那些靖难余孽怕又是要兴风作浪。
南京城一处热闹的市集茶摊上,一个做文人墨客打扮的中年男人听到天上之言当即泪洒当场:“此言至理,不过是造反尔!”
周围百姓纷纷侧目,那眼神仿佛在说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傻逼,这话也敢说,心里知道不就得了。
察觉到周围异样目光,中年男人情绪激动:“难道老夫说的不对?!天上之人都赞同老夫的话!”
“天上神仙还说当今皇上是被逼无奈才造反的哩,不反那不是等死吗?”人头攒动中一道稍显稚嫩的声音弱弱响起。
“岂有此理!”中年男人大怒:“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岂能因死而造反,此等不忠不义之论该重罪论处!”
百姓们重新收回目光,该做啥做啥,你看我搭理你不。
元朝□□才过去几十年,大多百姓对那段过去还有印象,那样的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真如中年男人所说那为何□□皇帝朱元璋要推翻□□建立明朝,不如大家一起饿死得了。
这时一个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突然冒出:“大人还记得当今皇上是谁?”
中年男人从激动中回过神,看到身旁的锦衣卫脑子一个激灵,总算恢复理智:“老夫……老……”
中年男人吓得话都捋不清。
至于中年男人会做出如此失智事情并非他是建文余孽,只是太过想念建文帝了。
□□皇帝朱元璋对大臣严苛至极,对贪官腐败之人更是如此,曾经在朝堂上如砍瓜切菜一般杀的大臣们人头滚滚,至今想来都胆战心惊。
好不容易朱元璋死了,迎来了建文帝这样一个礼待文人、重用文臣的‘贤明之君’,结果刚没过几天好日子,朱棣居然造反登基,虽不说和他爹一样严苛至极,但也算不上多好,并且朱棣倚重武将勋贵,对文臣多有轻视,他们再次过上了战战兢兢的日子。
说多了都是泪,文臣们倍感心酸,也不知道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由此作为文官的中年男子才一时没忍住发出了肺腑之言。
当然这些锦衣卫才不管,这番言论分明是对当今皇上不敬,还是先抓进牢里好好审问审问,万一是建文余孽呢。
锦衣卫手握腰刀,笑眯眯朝中年男人道:“既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大人就跟我走一趟吧。”
中年男人当即瘫软在地。
这一幕场景在大明还有很多,作为大明情报机构的锦衣卫纷纷出动,但这并不影响天上许清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