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7 章 报喜

作品:《夫君来自末世

    皇帝一开始,是不打算救张志儒的。


    他知道张志儒是个好官,但他不想跟晋王起冲突。


    对此,他多少有点愧疚,所以一开始才会装病。


    后来看到那些书,做下要救张志儒的决定之后,他的愧疚就没了,但这时候,吕庆喜坑了张志儒一把。


    皇帝很重视吕庆喜这个跟他一起长大的太监。


    吕庆喜对他来说,是兄长一般的存在。


    但他知道,那些读书人都看不起吕庆喜,而张志儒……他是个读书人。


    之前张志儒还骂过吕庆喜!


    现在被人误会跟吕庆喜是一伙的,张志儒应该会很难受,他肯定要给点补偿。


    于是,皇帝大手一挥,让张志儒当了巡抚。


    张志儒贬官前官职不低,以他的资历,当个巡抚绰绰有余,甚至再往上升一升,也是可以的。


    朝中官员没想到张志儒竟然还能当巡抚,不免心情复杂。


    江安省巡抚年迈,今年还得了病很多事情管不了……朝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他的位置。


    晋王党为了这巡抚的位置,更是上蹿下跳不知道折腾出多少事情来。


    按照以往的惯例……皇帝有五成可能会顺了晋王的意,还有五成可能,会因为吕庆喜进言,选个吕庆喜推荐的人。


    虽然很多官员不愿意与吕庆喜为伍,但依然有人为了权势巴结吕庆喜,吕庆喜那边,还是有些人手的。


    结果现在……竟然被张志儒捡了个便宜?


    好吧,张志儒是吕庆喜的人,这次还是吕庆喜赢了。


    很快就下朝了。


    随着朝中官员离开皇宫,今□□堂上发生的事情,也被传开。


    晋王党的人聚拢在一起,气愤不已:“吕庆喜这老贼!欺人太甚!”


    “张志儒……欺人太甚!”


    “没想到他们竟然搅和到一起了,亏我之前还想拉拢张志儒!”


    ……


    气愤过后,他们又道:“张志儒既然喜欢跟太监混在一起,就帮他宣扬一下!”


    “他这人不是喜欢名声吗?我要让他声名扫地!”


    “给个太监当马前卒,张志儒有什么出息?”


    ……


    骂过张志儒,他们最先要解决的,还是晋王的名声问题。


    现在京城的百姓都对晋王有意见,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这些人思来想去,却想不出能扭转晋王名声的事情。


    这几年,当今圣上已经放弃了生孩子,但再早几年……他一直在努力治病,想生个儿子。


    也因为这个,那时的他把晋王压得死死的,晋王压根没机会办成什么事情。


    这几年他开始看重晋王,倒是给了晋王一些差事让晋王去办,但晋王能力一般,差事办得马马虎虎。


    他们要怎么宣扬?宣扬什么?


    总之这次,晋王党大受打击。


    吕庆喜一派的官员,却来到吕庆喜府中,连连恭喜吕庆喜。


    吕庆喜在自己的心腹面前,是不隐藏自己的脾气的,动不动就用方言骂晋王。


    但在这些官员面前,他就比较矜持了,说话也尽量文绉绉的。


    此刻,他被这些官员夸奖得都飘飘然了。


    “千岁爷,您真是英明神武!”


    “没想到张志儒也是您的人,千岁爷您藏得真深!”


    “江安省乃是鱼米之乡,文人辈出,江安巡抚是我们的人,今后办事会方便许多。”


    “还是千岁爷有远见!”


    ……


    吕庆喜越听越高兴。


    朝中官员除了晋王党和吕党,还有很多是哪边都不靠的。


    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少不得议论几句。


    “这次还是吕公公棋高一筹!”


    “他和张大人配合得真不错!”


    “是啊!张大人先杀人,挑动晋王怒火,再在晋王为着娄家做了许多事情之后公开娄家的罪行……好计谋!”


    “这关键不在计谋,而在皇上……皇上还是更看重吕公公。”


    “要不是皇上……哪有晋王什么事?”


    “唉……”


    ……


    这些人聊着聊着,就想到了皇帝没继承人的事情。


    要是皇帝有继承人,晋王又算得上什么?


    “说起这次的事情,我之前还在担心张大人,没想到啊!我白担心了!”


    “张大人竟然会跟吕庆喜合谋……我也没想到。”


    “张大人又不是迂腐的人,晋王又做得太过,他为了百姓做出此等事情不奇怪!”


    ……


    这些人只是聊一聊,张知府认识的人,却已经怒气冲冲地回到家中,拿了纸笔给张知府写信。


    他们真要说特别生气,倒也没有。发现张知府不用死,他们其实挺高兴的。


    但张志儒骗了他们,他们必须要谴责一番!


    这些人奋笔疾书,写了起来!


    常端正找人给酒楼刷漆,就接到了木掌柜送来的信,木掌柜在信里告诉他,说是张大人没事,还被升官了。


    常端看到之后,喜出望外。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有喜事?”冯大问常端。


    常端道:“是有喜事!张大人被升官了,当了巡抚!”


    “真的?”冯大惊喜不已。


    “当然是真的,皇上他给了张大人密旨,张大人可以杀人……张大人没事了!”


    两人欣喜万分,又觉得黎青执实在厉害。


    他们来的时候,娄家已经先一步来了京城,在京城装可怜。


    临湖县和京城离着十万八千里,京城的百姓和官员并不知道临湖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张大人也就有了误解。


    吕公公虽然跟晋王有仇,但也不喜欢张大人,也不愿意帮张大人……


    是黎青执那些书,让人知道了临湖县的具体情况!


    吕庆喜意识到可以借此打击晋王,也就顺水推舟,帮了张大人。


    现在张大人不仅没事还升了官,真的太好了!


    常端心头的大石放下,对冯大道:“老马,你替我跑一趟,请吴掌柜明天晚上来酒楼吃饭,到时候我给他露一手!”


    冯大应了一声就要走。


    常端连忙叫住他:“等等,你跟吴掌柜说一声,告诉他可以带沈家商队的其他人。”


    常端打算留在京城,但他不可能跟临湖县那边断了往来。


    他需要有人帮他捎信捎东西。


    吴掌柜无疑是最合适的!


    至于让吴掌柜带上商队里其他人……他这是为了帮吴掌柜做脸。


    沈家商队依附于吕庆喜,他在吕庆喜这边又有点地位……他对吴掌柜客气,商队里其他人就也会看重吴掌柜。


    冯大走后,常端开始琢磨明天的菜单。


    酒楼还未盈利,他手上没有太多钱,要让他准备一桌鱼翅鲍鱼来宴客,那肯定是不行的。


    好在他家的菜谱里,有一些用料普通但做法复杂的菜式可以撑场面。


    常端准备宴客的时候,吴白川在害怕。


    吴白川一直很好奇常端是怎么得到吕公公的看重的。


    要知道他们商队每年都给吕公公送不少钱,但吕公公从没见过他们!常端呢?只用一天时间,他就成了吕公公的心腹,吕公公还给了他一个酒楼……


    吴白川实在好奇,就找自己船上的人问了问,问他们是否了解段晋跟马二。


    这些人对段晋和马二一点不了解,说这两人几乎不离开船舱,就连吃饭,都是花钱让他们把饭菜给端过去,还不让他们进屋,而是让他们放在门口。


    不过说着说着,有一个人道:“我之前无意中看到他们在看书,这两人应该是读书人。”


    看书?吴白川不记得这两人有带书,他们就带了一些箱子。


    正不解呢,沈家商队有人弄回来一套《沉冤录》。


    他们这些掌柜的都识字,这书又很好读……大家伙儿轮着将这书看了看,还说了这几天京城发生的事情。


    “晋王颠倒黑白,吕公公就印了这《沉冤录》,为临湖县的百姓说话!”


    “吕公公是好人啊!”


    “张大人也是好人,这临湖县的百姓,真的太惨了!”


    “就是这书……吕公公的手下,怎么将这书装订成了这个丑模样?”


    “这像是没装订过书的人干的。”


    “这书出现得也突然,之前都没影儿,突然就到处都是了!”


    ……


    吴白川拿着这书,一下子就想通了很多事情。


    他跟段晋聊过天,段晋说的确实是崇城县的附近的方言没错,但那口音……段晋应该是临湖县的人!


    段晋手上全是针眼,他说他是在做首饰……做首饰哪会用针?而且船上那样颠簸,做首饰?这怎么可能!


    还有他手底下的人看到了书……


    吕公公拿到手的《沉冤录》,是段晋他们拿来京城的吧?


    段晋是张知府的人?


    不,应该说……黎青执是张知府的人?


    吴白川仔细一回想,愈发肯定这件事。


    张知府曾经来过崇城县,而黎青执……他把张知府惩治孙举人的事情写成了故事,之后甚至连戏文都出来了!


    黎青执绝对是认识张知府的!


    还有就是……来京城之前,因为临湖县的事情,他们崇城县的商人人心惶惶……当时他就从商会得到一些消息,说是黎青执跟朱前在张知府杀了严县令之后,去过一趟临湖县。


    苟县令也明显对张知府很推崇,甚至在张知府杀了严县令之后,开始丈量田地。


    黎青执安排这么两个人来京城,是为了救张知府?


    可现在这情况……这两人把《沉冤录》带来京城的事情,会不会连累到他?


    虽然他们的靠山是吕公公,可要是得罪了晋王,他们这样的小商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吴白川无比担心,脸色变得苍白,他周围的商人见了,关心询问:“老吴,你没事吧?”


    吴白川道:“我没事,就是不太舒服。”


    “是不是天太热了?这天啊,真的是一天比一天热了!”这人拿了个大蒲扇给吴白川扇风。


    吴白川被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现在被这风一扇,忍不住就哆嗦了一下,汗毛根根竖起。


    这人不再扇风,皱眉问:“老吴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人从外面进来:“大消息!出了个大消息!也算是好消息!哈哈哈哈!”


    来的是带队的沈家人,也是商队里地位最高的人,众人闻言好奇地看向他:“沈掌柜,是什么消息?”


    沈掌柜道:“咱们江安省的巡抚换人了,换成了吕公公的人!”


    “是谁?”众人立刻问。


    他们这些商人,都想要个好点的巡抚,只有江安省安安稳稳的,他们才能把生意做好。


    “是张大人!禾兴府的张大人!原来张大人在临湖县杀人,是得了陛下密旨的!”沈掌柜笑容满面,说了他听来的消息:“张大人一直都是吕公公的人,之前吕公公发现晋王在江南胡作非为,就假意跟张大人争执,把张大人送去禾兴府当知府,暗中调查此事,而张大人也不负吕公公所望,查出了不少事情……”


    说完,沈掌柜不忘夸一下吕公公:“吕公公当真是一心为民!”


    商队里其他人,也都夸奖起吕公公来。


    在他们这个商队的靠山还不是吕公公的时候,他们一直都是夸别人的,当时他们的靠山吕庆喜有仇,他们还会说吕庆喜坏话。


    但现在大家都改口了。


    夸过一通,他们还讨论了一下张知府,不,张巡抚的为人。


    张知府是个好官,不会无缘无故找人麻烦,真的挺好的。


    吴白川更是连连道:“张大人真的很好,他能当巡抚太好了!”


    吴白川真的高兴坏了!


    他之前还在担心自己被连累,结果一转眼,张知府竟然成了张巡抚!


    那按照他之前的推断……黎青执认识张知府,跟张知府关系还不错!


    黎青执的前途,绝对不可限量,而他帮黎青执办过事情,也算是搭上这根线了!


    他不会因为帮了黎青执这么个小忙,就找上黎青执要什么好处,但他跟黎青执认识,将来出了什么严重的事情,好歹有个人能求一求!


    他以后,对黎青执的话,一定要言听计从。


    黎青执可是一个农家出身,不到一年时间就跟张巡抚还有吕公公搭上了关系的人啊!


    在吴白川的心里,黎青执都快无所不能了。


    吴白川的好友拿着蒲扇给自己扇了扇风,愈发不解——刚才还脸色惨白的吴白川,皱眉一下子就脸色红润了?


    而他们正说话,冯大来了。


    冯大是来找吴白川的。


    他说了常端请吴白川吃饭的事情,见商队其他人也在,顺便邀请了一下其他人。


    商队的这些掌柜,就没有不愿意去的,他们笑着答应,还说会送上厚礼。


    他们不知道段晋是怎么搭上吕公公的,但段晋成了吕公公的人是事实。


    他们肯定要巴结好段晋。


    沈家商队的掌柜加一起也就二十人,常端就摆了三桌。


    他带着冯大和酒楼掌柜,提前开始准备明天的菜品。


    他用的食材虽然不昂贵,做法却极为讲究,比如那猪肺……反复往猪肺里灌水清洗,将之洗成白色,再小心翼翼拆除里面所有的肺管,用鸡汤炖上一天一夜……巨大的肺叶会缩小成鸡蛋大小,八片肺叶拼成一朵花,再浇上秘制酱汁,就做成了常家菜谱里的“花开富贵”。


    这样做出来的猪肺入口即化,滋味也是一绝。


    常端准备一天,才准备好所有菜肴。


    他请那些商人吃的是晚饭,不过这些商人都早早来了,他也就将他们请到楼上包厢入座。


    双方寒暄了一段时间,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常端先让人上凉菜,然后又亲自去厨房准备热菜。


    江安省很富裕,美食也多,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还吃过各色菜式,称得上见多识广。


    但常家祖上是御厨,他做的菜,有几道是这些人从未见过的,只知道非常好吃。


    常端做完菜,换了一身衣服上楼,继续跟他们喝酒说话,席间,还时不时表现出跟吴白川的亲近。


    沈掌柜等人心领神会,纷纷表示以后会多照应吴白川。


    宾主尽欢。


    等离开酒楼,沈掌柜一脸感慨:“这京城的大酒楼真的不一样,有几道菜,我以前别说吃过了,就连听都没听过。”


    其他人纷纷点头,一边夸今天菜好吃,一边羡慕吴白川有这么个同乡。


    喝了点酒的吴白川脸色红润,心情极好。


    他今天也算是长了见识。


    那些东西沈掌柜都没吃过,不用说他了!


    就说那猪肺……在崇城县,猪肝猪肠猪心比较值钱,猪肺就没人爱吃了,他吃过一回,也觉得不好吃。


    但吴白川做的猪肺……那吃着根本就不像猪肺!


    他运气真好,认识了黎青执。


    吴白川他们吃到美食的时候,崇城县,很多人家也在享用美味的卤味。


    黎青执的卤味店已经开了三四天,但这对县城的百姓来说,依然是非常新鲜,非常美味的东西。


    那些有钱人家……他们第一天的时候,兴许没有买到卤味,但接下来几天,却让下人去守着,每天都买来吃。


    都说这卤味非常好吃,苟县令朱前他们都在吃,他们肯定要买来尝尝,尝过之后么……这么好吃的东西,肯定要多买几次!


    至于普通百姓……家里有点钱的,会买点卤肉,或者卤鸡卤鸭什么的,此外还有卤豆干、卤鸡肝、卤猪头各种东西供他们选择。


    家里没什么钱的,咬咬牙也能买上一点肉,再不济卤豆干鸭肠总是买得起的,多少也能让家里人尝个味儿。


    现在县城的人聊天打招呼,相互之间都会问:“你吃过绝味斋的卤味吗?”


    黎青执给自己的铺子起了个名字,叫“绝味斋”。


    而他这铺子名字,在短短三天内传遍了整个崇城县,就连崇城县周边村子里的人,都已经知道了。


    每个村子,都有人在新码头这边干活。


    这些人一个月能挣一两银子,已经挣了好几个月……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舍得花钱买点好吃的回家!


    而当他们把这么好吃的东西带回家,他们村子里的人,自然也就知道了绝味斋。


    不过聊绝味斋聊得最多的,还是庙前村的人:“那卤味方子也不知道是黎青执从哪里得来的,做出来的卤味真的太好吃了!”


    “绝味斋的生意特别好,黎青执肯定挣了不少钱!”


    “听说他的铺子里,有几十个人帮他杀鸡杀鸭!”


    “黎家真的是发达了!”


    ……


    村里人羡慕不已,而等金柳树背着个大木桶回到村里,他们都围上去:“金柳树,你那边还有卤味吗?我想买一点。”


    “我也要买一点!”


    “我也要。”


    ……


    金柳树道:“昨天跟我说好的来我这里拿卤味,其他人就没有了,现在天热东西不能放过夜,我可不敢多留!而且绝味斋那边的卤味刚做出来就被抢光,我也抢不到太多。”


    村里有些人昨天就跟金柳树说好了,让他帮忙带点卤味回来,这会儿喜滋滋地上去买卤味,那些没跟金柳树说好的,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再让金柳树明天给他们带点回来了。


    见最后还剩了一点,有人问:“金柳树,剩下的能卖给我吗?”


    “不能,那是我留给家里孩子吃的。”金柳树背着木桶回家去了,而他的孩子远远看到他,就冲了过来:“爹!”


    金柳树看到他们,脸上满是笑容,只觉得一天的疲惫全没了。


    他没船,背不动太多卤味,挣得也就不多。


    可即便如此,也比他卖饭挣得多!


    他卖饭,到后来和金茉莉两个人忙一天,都只能挣六七十文,对半分他到手就三十文。


    现在就不一样了,这几天他一天能挣两百文。


    就是这样真的太累了……他想买船。


    有船的话,他除了卤味还能卖别的东西,甚至可以像金小树那样挣钱。


    累了,他还可以在船上睡一觉。


    金柳树琢磨着自己的未来的时候,有船的金桑树已经决定明天就去进一些卤味,然后四处去卖了。


    谁不想挣钱呢?


    金柳树回村子不久,金小树也摇着船回来了,一同回来的还有金大江。


    村里人看到金小树,都忍不住深吸几口气——金小树真的太香了!他浑身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卤味的味道。


    “小树,你前几天怎么回来那么晚?”村里人看到金小树,好奇地问。


    他们中一些人没让金柳树帮着带卤味,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想让金小树给他们带。


    结果……前两天他们根本见不到金小树,也不知道金小树是多晚回来的。


    “我在我姐夫铺子里帮忙,事情有点多,回来的就晚了。”金小树道。


    这几天黎青执那边挺忙的,喊了他去帮忙,他也就跟着从早忙到晚。


    甚至就连他爹,新码头那边的活儿干完之后,也会到黎青执的铺子帮忙。


    但他们甘之如饴。


    黎青执说了,以后会在县城开一家店,让金大江夫妇在县城卖卤味!


    黎青执还说,绝味斋做卤味购买原材料之类的内部的活儿,全都交给常瞻管,但外面的事情,会给金小树管!


    什么是外面的事情?去府城去附近县城开店,给这些店送卤味,这些就是外面的事情!


    金小树之前只是个摇船的,但今后……他跟他姐一样,会成为金掌柜。


    姐夫这么看重他,金小树可不得努力多干活?


    跟村里人聊了几句,金小树和金大江一起回家。


    金母和方锦娘点了灯等着他们,见两人回来,金母有些高兴:“今天这么早就回来了啊?”


    “大家都已经上手,就能早点回来了,娘,明儿个你把我们的饭做上,我们回来吃。”金小树道。


    “好,好。”金母连忙答应。


    金小树又从背着的箩筐里拿出一个带盖的陶碗:“我给你们带了点卤味,你们尝尝。”


    “给锦娘吧,我不用。”金母连忙拒绝。


    金小树很无奈:“娘,锦娘又吃不了那么多!你要是不吃,我就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