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县

作品:《夫君来自末世

    苟县令很快就让人把黎青执请了进去。


    他气色不是很好, 但看到黎青执的时候,脸上还是露出笑容来:“贤侄,昨日幸亏有你!”


    说完, 苟县令就叹气:“我自认公平公正, 可昨日那些人……他们实在过分!”


    黎青执道:“大人, 那些人大多跟孙举人有旧, 您不必在意他们的看法,崇城县的百姓,可都敬仰着您!”


    黎青执这半年跟苟县令的接触不算少,他早就发现了,苟县令是个很在乎名声的人, 也在意他人的看法。


    苟县令还受不了被人批评……他之前的人生,应该挺顺利的。


    想也是,现在的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进士比现代考清华北大还难……苟县令家境不错还考上了进士, 他的人生能不顺利?


    黎青执安慰了苟县令一番, 苟县令的心情总算好了一些, 跟黎青执说他要宴请那些通过了县试的学子。


    黎青执闻言道:“大人,既然您心气不顺, 这次县试取中那个孙举人的学生, 就不要请他了。”


    “会不会不太好?”苟县令问。


    “他当众说您徇私舞弊, 为何还要请他?”黎青执反问。


    反正要是他, 肯定不请。


    苟县令想了想,笑了:“也是, 我何必请他。”


    那人家境一般学问也一般,将来大概率不能报复他,既如此……他都被人骂了, 何必再宴请此人?


    据他所知,那人还之前还写了一些诗文骂他!


    苟县令跟黎青执聊过,心情便舒畅起来,又道:“贤侄,你已及冠,却未曾取字,可愿意让我为你取字?”


    黎青执一脸感激:“多谢大人!”


    黎青执确实没有字,在大齐,男人及冠的时候,长辈会为他取字。


    当然也就是读书人,或者那些高门大户会取字,庙前村的男人,除了姚振富都是没有字的。


    原主家里出事的时候才十七岁,自然没有字,后来又发生了意外……黎青执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字。


    因为朱寻淼徐启飞都还没有字,所以黎青执之前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但他确实该有一个字。


    苟县令要给他取字,再好不过。


    苟县令问:“那我等明日宴会之时,当众给你起……你想要怎么样的字?”


    苟县令不可能给他起个寓意不好的字,黎青执当即表示自己什么都可以。


    苟县令道:“那我今日就多想想,你放心,我一定给你起一个好字!”


    “多谢大人!”黎青执再次道谢。


    黎青执在县衙待到中午,把苟县令哄高兴,又跟苟县令一起吃了顿饭才离开。


    从县衙出来,黎青执就去了附近的客栈,找彭景良等人。


    昨日他跟彭景良他们聊了很久,提到了之前张知府来崇城县的事情,彭景良他们就想去新码头那边看看。


    洪晖把彭景良他们请来崇城县之后,带他们去看了一些风景,但那些风景并无出奇之处,相比之下,彭景良等人对正在建设中的新码头更感兴趣。


    尤其是张知府曾在那里义诊。


    黎青执来到客栈,就被告知彭景良等人一直未曾下楼。


    “那几位秀才公一直在屋里看书,饭菜都是我端上去给他们吃的!真不愧是府城来的秀才老爷,读书就是用心。”店小二领着黎青执上楼,路上一直在夸彭景良等人。


    黎青执有些讶异,彭景良他们读书这么刻苦,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不过等他敲过门,得了彭景良的回应之后推门进去,就知道自己想错了。


    彭景良他们哪里是在用功读书,分明就是在看话本,那话本还是他写的!


    就在他忙着准备县试的时候,朱前找书店,将他给苟县令写的故事全都印了出来。


    这年头印书速度较慢,因而不久前才印好。


    据他所知,这些书现在还没有开始售卖,彭景良他们手上的书,应当是朱前送的。


    而彭景良他们一直没下楼,就是在看书。


    “黎兄,你写的这故事实在好看!”彭景良看到黎青执有些兴奋。


    他的老师平日里管他很严,他以前都没看过什么话本,现在看到黎青执写的这几个故事,当真是喜欢到了极点。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还有人道:“我都不想出门了,就想一口气将之看光。”


    他们是早上拿到这几本书的,现在都还没看完。


    黎青执问:“诸位可还要去新码头那边?”


    这几人立刻道:“要去。我们最先看的,便是张知府的故事,今日一定要去看看那新码头。”


    朱前送书的时候,给他们一人送了一套,而他们不约而同,先看了张知府的那本。


    这故事当真是跌宕起伏,有意思极了!


    “我朋友已经找好了船,我们一道过去吧。”黎青执道。


    黎青执说的朋友,其实就是朱寻淼。


    昨日黎青执跟彭景良等人交谈的时候,朱寻淼一直在旁边,当时他就说了可以帮忙安排合适的船。


    彭景良等人拿着书,跟着黎青执下了楼。


    这酒楼旁边就有个河埠头,朱家的船就停在那里。


    朱家有好几艘船,朱寻淼找来的这艘就是之前曾借给苟县令的那艘,非常符合读书人的审美。


    不过彭景良几人没怎么欣赏,上船之后,便开始看书。


    岸边的百姓瞧见,少不得又要感叹几句:“这几人读书当真用功!”


    黎青执就跟他们不一样了,他上船之后,一直在吃东西。


    朱寻淼准备了很多点心放在船上,这些点心的味道都非常好。


    其中有一样本地称之为“还汤油条”的点心,黎青执更是格外喜欢。


    这点心,其实就是将油条切段,再放进油锅复炸,一直炸到无比酥脆为止。


    当然朱家准备的这点心并不是真的用油条炸的,它的外表要精致很多,当然内在一模一样。


    黎青执“咔嚓咔嚓”吃了很多。


    彭景良看了黎青执几眼,也拿了点心吃,还道:“黎兄,与你一道,比跟那洪晖在一起要轻松许多。”


    洪晖会摆架子,他们说话做事,便也讲究起来,但黎青执不同。


    黎青执都能在他们旁边不停地吃东西!


    众人很快就来到了新码头那边。


    普通百姓想要挣到钱不容易,现在县衙给他们一个月一两银子让他们干活……大家都干得格外卖力。


    彭景良等人都是见过老百姓服徭役之后干活的场面的,那些百姓并非全部面黄肌瘦,但干活的时候,瞧着全都有气无力。


    眼前这些人却不同,他们干活都很卖力!


    看到他们,这些人还笑着跟黎青执打招呼。


    彭景良等人纷纷开口:“这崇城县,治理得真不错!”


    “苟县令是个好官!”


    “我要作诗一首!”


    “我要画个画1”


    ……


    这些人兴致大发,让书童取出工具,便开始写诗作画。


    黎青执有点佩服他们。


    他在看了大量诗作之后,勉强也算是会作诗了,之前县试时他写的诗不说多么精妙,但也还算不错。


    但他完全没有看到什么就作诗的雅兴。


    相比之下,伙房那边传来的阵阵香味更让他向往,他还挺想尝尝大锅菜的。


    黎青执这天是吃过了饭才回家的,一回家就听金小叶说,她已经找了二十个女工来家里干活,还打算再从庙前村招十个。


    “这么快就招到人了?”黎青执有些惊讶。


    这是古代,女人们普遍是要做家务的。


    也因为这是古代,她们要做的家务远比现代多。


    比如在现代,做饭只要洗好米放电饭煲,按下按钮就行,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在这时候……做饭那是要看着柴火的!


    因为这个,之前黎青执挺担心的,怕金小叶招不到人。


    金小叶道:“我说来我这里,勤快点的一个月能挣二两银子,就都想来,她们家里人也乐意她们出来。”


    普通人家并不富裕,家里的女人能挣到钱,没人会拦着。


    至于家务孩子,总有办法的。


    在县城,一些女人挣得多了之后,她们男人甚至愿意把家里的活儿全干了。


    黎青执一想也是,一个月二两银子……那些女人去给大户人家当奶娘当下人,一个月也不一定有这么多钱,当奶娘还要抛下刚出生的孩子不能回家。


    金小叶又道:“庙前村的人,我打算全招没成亲的小姑娘,到时候就跟她们的父母说是招学徒,不给工钱,等她们来了,我再看着给她们钱。”


    这当爹娘的并不都是好的,有些爹娘对子女,尤其是女儿毫无慈爱之心。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将来不是自己家的人。


    金奶奶就是这样想的,金小叶当初没少因为这个受委屈。


    现在她就想帮一把村里没成亲的小姑娘,她们在她这里挣到钱,以后的选择也就能多一些。


    金小叶说了不少,黎青执一直认真听着,时不时给予支持。


    金小叶这想法挺好的。


    两人说过话,黎青执就去洗了个澡。


    他吃得多,代谢非常旺盛,几天不洗澡,身上就能搓下一层泥。


    自从搬来县城有了条件,他几乎每天都会洗澡。


    第二天上午,黎青执又带着彭景良他们逛了逛县城。


    彭景良他们对崇城县挺喜欢的,对苟县令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崇城县的百姓都满脸笑容,还对苟县令充满敬意,这足以证明苟县令是个好官。


    “崇城县真不错,”顾秀才感叹,“我们临湖县的百姓的日子,过的就没那么好了。”


    “顾兄是临湖县的?”黎青执问。


    “对,我是临湖县的,不过长居府城。”顾秀才道。


    黎青执笑道:“我之前去过临湖县,那边风景不错。”


    原主挖石头,其实就是在临湖县。


    也不一定是临湖县,临湖县旁边还有个不属于禾兴府的县城,原主具体是在哪里挖石头的,黎青执不是很清楚。


    原主当时都没机会接触外人,以至于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不过原主是穿过临湖县逃回家的,这点可以确定。


    当时原主跟乞丐无异,整个人神志也不是很清楚,幸好有临湖县的百姓看他可怜,给了他一些吃食,他才能强撑着回家。


    不过按照当时原主看到的情况来看……临湖县的百姓的生活,是比不上崇城县的。


    原主当年一路逃难,最后选择在崇城县定居,就因为这里相对而言是个好地方。


    黎青执跟顾秀才聊了几句临湖县,不免想起张知府。


    他之前给张知府写了一封信,也不知道张知府有没有派人去临湖县做调查。


    张知府当然派人去临湖县调查了。


    他不知道给他写信的人是谁,但那人将临湖县那些挖石头的百姓的模样描写得极为凄惨……张知府回到省城之后没多久,就安排了自己的心腹去临湖县查探。


    这一查探,他不仅发现那些挖石头的人的日子过得很惨,还发现了一些别的事情。


    张知府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过年以及各县举办县试,一直到现在,张知府都还没做什么。


    今日,张知府早早起来,就开始处理各种杂事,正处理着,便看到临湖县的县令说今年闹虫灾,临湖县的茶园歉收,希望能减免相关税收。


    差不多的折子,张知府去年见过。


    当时他觉得这县令体恤百姓,也就帮着给朝廷上书,最终减免了临湖县的部分税收,但现在……


    张知府将此事放在一边,打算等下再定夺。


    然后他就看到了苟县令的折子,说是有学子诬陷他徇私舞弊,希望张知府派人彻查,还他清白。


    张知府立刻就找人询问此事。


    崇城县离府城不算远,县试放榜时出事的事情早就传到府城了,在传播过程中,还夸张了一些。


    现在府城这边都知道,崇城县出了个了不得的案首,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彭景良跟他比试才学,甚至比不过他!


    黎青执还未去过府城,但府城的人已经知道他了,还都对他很好奇。


    当然也有人很恼怒,比如彭景良的老师,就觉得黎青执居心不良,踩着彭景良扬名。


    张知府看过黎青执的字,很欣赏黎青执,听闻此事,便道:“黎青执确实当得起案首,那孙举人的学生有些过了。”


    张知府对孙举人印象不好,又清楚黎青执的才学,自然也就不觉得苟县令徇私舞弊。


    不过无凭无据,他也不好下定论。


    想了想,张知府道:“崇城县之事,便让临湖县县令去查吧。”


    崇城县这事情,不能让苟县令自己查,得让别人查才行。


    按照以往惯例,一个县出了问题,知府会找另一个县的县令去查。


    至于这次为何让临湖县县令去查……他想找人查一查临湖县。


    这么想着,张知府又开始修书,让苟县令去临湖县查茶园遭虫灾一事。


    苟县令去了临湖县之后,临湖县那些人的目光必然落在苟县令身上,到时候他的人,便可以暗中行事。


    做了决定之后,张知府轻松不少。


    他有些疲惫,想休息一番,以前他都是王博瀚下棋,但现在……


    张知府想了想,最终决定去戏园子听戏。


    江南的戏跟北方完全不同,听着还挺有意思的。


    不过,等张知府进入戏园坐下,听人报出那出戏的名字,瞬间就后悔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戏园子唱的,竟然是他去崇城县查探新码头,最终惩治了孙举人的事情!


    张知府不爱听那些情情爱爱的戏,但对一些歌颂清官的戏很喜欢。


    他觉得为官之道,就是要为百姓谋福。


    可现在戏台上那个人演的是他……张知府尴尬不已,恨不得马上就走。


    但此时,戏园子里已经坐满了人,他独自出去必然引人注目……在府城,可是有不少人认识他的!


    张知府只能如坐针毡地继续往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