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衣锦还乡

作品:《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傅斯年

    将刘法的名字写在最显眼的空隙,傅斯年轻轻吹干了墨迹。


    王厚走了,河湟需要一位合格的统帅。


    “天生神将”刘法当然就是那个不二人选,哪怕种师道也稍逊一筹。


    临走之前要把所有的事都安排明白,包括对内的防范。


    折可求这个名字,令傅斯年始终有点不舒服。


    折家八代为将,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威名全都被他一朝丧尽。


    这也充分说明,朝廷对西北将门的防范不无道理。


    后人看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往往会大剌剌地来上一句:以文抑武,自毁长城!


    但若是易地而处呢?


    你手下有一支能打的军队,就是不怎么听话。


    想要调他们打仗,先要给一大笔钱开拔。


    每年武器的损耗、人员的开支全由你给,而且还必须多给!


    明明就五万人,他要十万人的开销,还把损耗往死了夸大。


    你盘点着手里其他的部队,要不就是久疏战阵,要不就是军纪散乱,无奈之下只能掏钱。


    你知道他们在骗你,他们也知道你知道,但依旧报那么多的开销。


    而你也只能忍,再心疼也得给,因为你必须用他们。


    听着跟绕口令似的,但事实就是如此。


    换你是皇帝,你对将门怎么想?


    好在目前为止,折家还是很忠心的,傅斯年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要想改变这种态势,实报实销是个不错的办法。


    傅斯年未来打算在西北地区建立工厂,慢慢地将军需供应完全本地化。


    当皇家钱庄在西北站稳脚跟的时候,虚报军需、吃空饷等行为将会被大大遏制。


    ……


    半个月后,傅斯年的推荐全都被采纳。


    刘法为威州团练使、熙河经略安抚,接替王厚成为新任熙帅。


    仲武知西宁州,召龙卫都指挥使;


    种师道为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


    宗泽为湟州知州,几个主要的位置都是自己人。


    林冲眼看傅斯年举荐的人都得到重用,心里早就长草了,多次请求调他去前线,都被傅斯年拒绝。


    “不行,我答应过林教头,一定囫囵个的把你带回去!你新婚不久,还没有子嗣,万一出了点什么意外,我如何向林教头交待?”


    心里默念:“师兄啊,我这可是为你好!水浒里头卢员外为啥被绿了?还不就是因为早年伤了要害?”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你就老老实实跟着我一块躺平吧……”


    相比一直护卫在侧的林冲,反而是博希蒙德这个买来的大公分担了不少事项。


    渡过了初期的语言障碍,目前他已经基本能用汉话交流了。


    这位十字军中的英雄人物一点没有偶像包袱,敏锐地抓住了傅斯年身边出现的机会。


    征服、安抚、统御,这是他做了半辈子的工作,在如何对待吐蕃各部的问题上,他给傅斯年出了不少好主意。


    傅斯年其实也知道他的目的,无非是想在这边积攒一些力量,作为回去起家的本钱。


    他没有小气,给了博希蒙德这个机会。


    慢慢地,博希蒙德组建了一支人数不多、但很精锐的部队。


    他们之中有流亡的逃犯,有羌人部族的逃奴,甚至连党项人都有。


    总之是一支难以约束的队伍,有点类似于大唐时期的不良人。衛鯹尛说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想打造一支东方的马木留克骑兵。


    回程之前,傅斯年将博希蒙德留在了西北。


    约定让他在此巡视各项产业的安全,并作为机动部队,随时查探各部的动向。


    一切安排妥当,傅斯年终于放心启程赶往汴梁。


    还没出西北境,好消息追着又来了,鄜延路总管刘延庆收复银州。


    形势对宋朝一片大好,年轻的西夏国主李乾顺真有点顶不住了。


    他是个上进青年,本想一扫颓势重新振作,却错误地估计了宋夏双方的力量,同时也过于着急。


    大刀阔斧地拿下了仁多保忠等不听话的将领,把几个弟弟都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帮忙。


    但都是一帮子小年轻,到底缺乏经验。


    实话说,他的三个兄弟其实都有才干,尤其以晋王李察哥有武略。


    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已经是老行伍了,在军中很快站稳脚跟。


    无奈给他的时间有限,目前他还无法发挥什么重要作用。


    银州一丢,灵州也即将暴露在宋朝的正面,李乾顺只能再向便宜岳父求救。


    两边怎么扯皮,傅斯年并不太关系,此时他全部注意力,都在远处的小村落上——那是他这一世的家乡。


    返回汴梁是要路过泾原路的,傅斯年特意绕了一点路来到这里。


    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傅斯年如今算是大大的富贵,但回来却都不知道该看谁。


    虽说恢复了前世记忆,但此世的经历也不是虚假的。


    傅斯年这次来是想修缮一下父母的坟茔,另外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初帮助过他的邻里。


    将大队人马屏退,他信步往当初自家的院子走去,老远就看到已经斑驳的院墙。


    一晃已经七八年了,看着断壁残垣,傅斯年心中一阵酸楚。


    自己之前总是显得与北宋格格不入,就是因为少了一份亲情的羁绊。


    真的是时候有个自己的家了!


    一边憧憬着未来的妻子,傅斯年轻轻退开柴门,不想年久失修,柴门竟直接倒了。


    声音惊动了旁边的人家,一位老妪探头打量着。


    见有人进了隔壁废弃的院落,她提气问道:“你找谁呀?”


    声音依稀有些熟悉,傅斯年试探地问了声:“赵大娘?”


    老妪眯着眼睛仔细打量,很快认出了傅斯年,高兴地道:


    “铁头!你是老傅家的大小子!”


    赵大娘走近仔细端详傅斯年的面庞,拉着他的手十分亲切:


    “长大了!也出息了!”


    傅斯年对这位照顾过自己的赵大娘也很亲热。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当年傅家的亲戚不但没管傅斯年,还趁着他呆傻之际,占了傅老三辛苦半生攒下的田产,这近亲也未见得好哪去。


    要不是周围邻居照顾,傅斯年都未必能平安长大。


    此次回来,傅斯年也想要回报他们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