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形势忽变

作品:《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傅斯年

    就在西夏军的副将呐喊之际,有两骑先后向他冲来。


    当先的傅斯年挥舞着兵器想要干掉西夏副将,而晋王则紧随其后,大声提醒着:


    “小心,不要硬接,他力大!”


    自己则是奋力打马,想截住傅斯年。


    但副将并没有及时做出应对,面对打马而来的傅斯年,只来得及横枪格挡。


    傅斯年那还有什么客气的,卯足力气兜头砸下,只听咔嚓一声,枪杆受不住大力,从中间断裂。


    趋势不减,大枪正中西夏副将头部,颈骨承受不住,当即折断。


    晋王在后面看到的画面就是:副将的头颅犹如被砸进胸腔半寸,整个人都僵直了半息,而后栽落马下。


    被傅斯年这么一打岔,副将没来得及组织更多人手,大概只聚拢了百多骑而已。


    宋军骑兵体力和马力都比西夏军好些,只几个来回,就冲散了西夏方面刚刚组织起来的队伍。


    一边是仓促抵抗,一边是互相配合,高下立判,西夏军彻底溃散。


    古代对强军有个标准,伤亡超过三成而不溃散,是为一等强兵。


    冷兵器对战,大多数情况下打的都是士气,之所以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案例,并不是因为人少的那一方真能以一当十。


    而是经过初期的接触,人多那一方士气下降,打着打着就有逃跑的,自乱阵脚。


    对于人多溃败那一方,与其说是被少数精锐打败,不如说是在逃跑中被追杀而败。


    今天宋夏之间的对战也是如此,傅斯年抓住了敌方的弱点,在西夏兵体力、士气最低落的时候发动突袭。


    又凭借特殊气候的掩护,第一时间打击了西夏兵反抗的意志,这才有战场上一边倒的局面。


    晋王气得牙呲欲裂,只得跟着大军退散的方向撤退,于途中收拢部分溃兵,亲自殿后,以图将损失降到最低。


    期间难免再次与傅斯年交手,这回他可有点顶不住了。


    他发现宋军那个将领,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体力丝毫没有下降。


    傅斯年也敏锐地察觉到,对方那个难缠的将领好像有点吃不住劲儿了。


    抓住他!


    这个念头瞬间涌上心头。


    他也知道对方是要给大军殿后,拉过骑军的一个都头大喊:“你带人继续追击西夏溃兵,以五十里为限,再远就不要追了。”


    战术目标圆满完成,要是追得过于深入,体力和马力都耗尽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被人家反杀,毕竟宋军只有两百多骑。


    傅斯年自己则带着几骑追击那个西夏青年将领。


    晋王为了迷惑宋军,渐渐与大军撤退的方向偏离,傅斯年紧紧尾随,同样与大队人马拉开了距离。


    长时间的奔跑,让两边的战马都耗费了极大的体力,速度同时放缓。


    傅斯年狞笑着奋力打马,边追边喊:“小子,你跑不了了!”


    见身后的追兵不多,马力也消耗殆尽,晋王拨马兜了半圈,竟然不再逃窜。


    他身边也只有两三骑,双方势均力敌,一场拼杀又拉开序幕。


    两次小规模的冲锋,几个散骑都被击杀,又只剩下双方的主将对决。


    晋王全神贯注,使出浑身解数,也想将傅斯年挑落马下。


    击杀对方主将,这次就不算彻底失败!


    武者的坚持激励着他,晋王在心中暗暗发狠。


    多次交手,双方也算是知根知底,这次对决打得分外凶险。


    不管哪一方,稍不注意就要饮恨当场。


    这是意志的较量,更是体力的比拼,在这方面,傅斯年无疑是占优的。


    就在晋王越发难以招架之际,远处的宋军忽然大量撤回,而且奔跑的甚是急促。


    更远处,有旌旗从地平线探出,上书“卓啰和南”。


    “糟了,是西夏人的援兵!”傅斯年暗暗叫苦,没想到西夏人居然有这么多后手!


    更糟糕的是,还有部分西夏援兵,出现在宋军撤退路线的侧翼。


    如果按原路返回,宋军这两百多骑很可能被半路截住。


    一旦被延缓,很可能一个都回不去。


    形势急转直下,傅斯年再顾不得对手,立即迎上撤回的宋军,对军官吩咐道:


    “你带人从东边迂回撤退,如果大营那边还不见援军的踪迹,告诉刘仲武不能死守了,对方人太多!”


    好在距离很远,若是能及时通知到后方,仍有撤退的时间。


    这时候就得争分夺秒,尽量缩短与援军的距离,一旦被西夏大军围困,剩下的几百人恐怕瞬息就要被敌军淹没。


    “来几个人,跟我往北边撤,咱们得给后方的袍泽争取时间!”


    傅斯年大声叫住几个骑兵,还将一面旗绑在大枪上,以引起西夏大军的注意。


    远处的晋王暗暗点头,对傅斯年的勇气很是钦佩。


    两人就在战场中遥遥相望,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衛鯹尛说


    傅斯年高声喊道:“这次未分胜负,下次战场相见,一决生死!”


    晋王脱下面甲,同样用汉话道:“不错,一决生死!”


    傅斯年这才看清,对方原来年纪也不大。


    而且看着怎么还有点面熟呢?


    还真是熟人!傅斯年不知道的是,对面的西夏晋王,正是当初他还未清醒时,在边境救治过的党项贵族。


    当时他报的名字察哥,正是他的真名——崇宗李乾顺的弟弟、新封的西夏晋王李察哥!


    这人可不简单,乃是未来西夏的宗室名将。


    历史记载,此人有勇有谋,于权势争斗也颇有心得,几乎以一己之力挡住了宋朝的大举进攻。


    而有“北宋末年第一将”称号的刘法,就是败亡于李察哥之手。


    两个未来能决定当世大国走向的重要人物,经过短暂的对决后,就这样擦肩而过。


    傅斯年带领一小队人马,招展旗帜吸引西夏大军的注意,渐渐与本部人马远离。


    ……


    另一边,刘仲武接到消息,立即拔营后撤,行至二十里处,也遇到了前来支援的本方大军。


    高永年见到他的第一时间,脱口就问:“傅指挥使呢?”


    刘仲武呐呐不得语,低头请罪道:“将主,傅指挥他……为了给我部争取时间,带人迂回诱敌,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