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因为短?

作品:《三国之袁家长子

    蔡府正房之中,蔡琰、阮瑀、袁谭的已立在长案之后。


    案上,笔墨纸砚齐备。


    三人的目光望着站在窗前的蔡邕。


    蔡邕双手背在身后,神色怔怔的看着远方。


    阮瑀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一只手抬在胸前,形态雅致。


    蔡琰静静的站着,眼神中带着缅怀的光彩。


    尤记得少年的时日,阿翁高朋满座,弟子成群。


    每逢节日及月中,众人便要聚在一起,弹琴听乐,饮酒斗诗。


    席间大家喜笑晏晏,品评优劣,最后全部奉于家翁处,由家翁点评。


    她自小耳濡目染,对诗文也有涉猎,自忖虽然算不上大家,但也雅致有趣。


    做一般士家子弟的师父,却也是无碍的。


    可自搬到青州以来,阿翁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兴致消沉,每日里多静坐发呆。


    已有痴痴之相,岂不令她着急。


    所以看出袁谭今日不欲作诗,她仍勉力为之,便是难得阿翁今日有了些兴致。


    虽只有三人作诗,再无往日之盛况,但也未尝没有的好的诗作流传。


    良久,蔡邕回身叹道:“自光武中兴汉室以来,已近两百载。


    纵使我等士家竭力维持,亦无法避免乱世的到来。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百姓有倒悬之危,令人不胜叹息。


    今日,便以乱世为题。”


    “唯。”


    三人躬身应唯。


    接着阮瑀便凝眉思索起来,他的神色自信,即便思索也似成竹在胸。


    不过盏茶的功夫,阮瑀便眉头松开,眼睛中灵光乍现。


    随即提起笔,字字不停,如行云流水一般。


    蔡琰要慢一些,她闭着眼睛,似是在回忆一些景象。


    眉头蹙起很深,不时还有些牵动,就像是卧床而眠时做到了什么噩梦。


    相对两人,袁谭的神色就轻松多了。


    他脑海里有太多太多的诗文,而且大都是千古绝唱。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万里中原烽火北,一樽浊酒戍楼东


    或许随便扔出几句唐诗宋词,就足以秒杀整个汉末时代。


    接着成为汉末士人之冠冕。


    但袁谭实在不喜在文抄公,窃书不算偷,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种常年累月读书养成的气质,岂是抄几句诗词就可以达到的。


    可被人挤兑成这样


    罢了罢了,就窃曹老板的吧。


    上一世,你不但斩袁谭,杀其妻子儿女。


    这一世,我窃你几首诗,不算过分吧。


    想到这里,袁谭抬头看去,只见蔡琰面前的纸帛上,已写了数行。


    他笑了笑,自己抄的太少,就先等等他们吧。


    注意到袁谭的目光,蔡琰好奇的扭过头,却只看到一张空白的纸帛。


    不由得嘴唇微微一撅,哼,早知道你那篇短歌行是抄的了。


    现在好了,少不得要露馅,若是有空,我倒是可以教你一点,没得被人挤兑。


    随着文字的不断的增多,阮瑀愈发的轻松写意,行文之时,姿态也愈发的端庄。


    不多时,他勾勒了最后一笔,这才将笔放下,双手忍不住放在一起。


    显然对此诗极为满意。


    这时,蔡琰的情绪却有了变化,她似是沉浸到了诗作之中,眉头愈蹙愈深,脸上尽是悲戚之色。


    待最后收笔的时候,泪水已经充满了眼眶。


    “蔡师,我们都好了!”


    阮瑀拿起诗作,闲庭信步般上前,躬身放在蔡邕身边。


    蔡邕微微颔首。


    随即,蔡琰也抹着眼泪上前,把诗作同样放在了蔡邕的身边。


    两人看向袁谭,只见纸上依旧一片空白。


    蔡琰正要说话,袁谭忽地抬起笔,唰唰唰,写了寥寥二十三个字。


    “蔡公,小子也好了!”


    袁谭拿起诗作,同样放在了蔡邕的身边。


    蔡琰看着袁谭纸上可怜的几个字,暗想上次短歌行,就算不是抄袭,也定多日呕心沥血所作。


    如今临场作诗,却是有些难为他了。


    阮瑀温和的笑着,目不斜视,实际眼角的余光也扫了下。


    心道短歌行这种千古经典,还是要意境结合,灵感迸发才行。


    如蔡师这般类似考校出题的诗词,还是他们这些文人的强行。


    蔡邕先拿起了阮瑀的诗作,一边看,一边不住点头,似是对阮瑀这个弟子的诗作极是满意。


    待反复两遍之后,朗诵道:“元瑜此作《无题》。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尤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我行自凛秋,季冬乃来归。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辉。念当复离别,涉路险且夷。


    思虑益惆怅,泪下沾裳衣。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白发随栉堕,未寒思厚衣。


    四支易懈惓,行步益疏迟。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


    苦雨滋玄冬,引日弥且长。丹墀自歼殆,深树尤沾裳。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伤。


    登台望江沔,阳侯沛洋洋。临川多悲风,秋日苦清凉。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


    揽衣起踯躅,上观心与房。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鸡鸣当何时,朝晨尚未央。


    还坐长叹息,忧忧安可忘。”


    念完之后闭上眼睛思索一番,方才开口点评道:“元瑜此诗《无题》,开篇便是乱世之景象,情感真实,辞藻华丽。


    最后又点名所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明德,实乃上乘佳作。”


    阮瑀躬身一礼,口中道:“多谢蔡公点评。”


    蔡邕接着道:“可惜未能逃出旁观者的圩垸,不免有些超然。


    但老朽出题乱世,你们以题作诗,自然有雕琢之韵,这个缺点其实也不算缺点。”


    “元瑜记下了!”阮瑀再次躬身一礼,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从容。


    不经意间,他看了袁谭和蔡琰一眼。


    蔡琰正在看着他的诗作,读到绝妙的句子时,忍不住颔首。


    这才是文人看诗的样子,阮瑀见袁谭一副两眼空空的样子,心中不由得微笑:公子怕是难以理解文中妙处了。


    其实,这也正常,公子的心力,更多的还是争霸和天下吧!


    上次短歌行里可是说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蔡邕第二个看的是蔡琰的诗作,看着上面娟秀的字迹,微微颔首,但随即又不断摇头。


    看完之后脸上已有悲戚之色。


    当他开口朗诵时,声音竟有些哽咽:“小女的诗篇《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念完之后,蔡邕已是老泪纵横。


    “阿翁!”


    “老师!”


    “蔡公!”


    面对三人的关心,蔡邕摆了摆手,道:“小女此诗,奈何如此悲苦真切,仿若亲身所临。


    想到小女若遭此苦难,老夫,老夫实在是心绪难平,心绪难平啊”


    袁谭仔细的品味着蔡琰的诗作,他想的却是更多。


    因为袁谭的介入,蔡琰并没有被匈奴人掠去。


    所以这篇诗虽然悲切,但结束的很快,只到被人掠夺也就结束了。


    蔡琰应该是看到乱世中被劫掠的女子,冥冥之中心有所感,所以写下这篇诗作。


    而前世的历史上,蔡琰被匈奴掠去后,在苦寒之地生活了很久,还生育了两个儿子。


    随后,又因为曹操的帮助,她又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很久苦寒之地,与两个儿子诀别。


    这对心思细腻的蔡琰,又是何等的折磨。


    回到中原以后,在曹操安排下,她嫁给了董祀。


    在那样的时代,老妻少夫,又能有多少乐趣。


    最后董祀以罪论死,蔡琰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蓬头垢面去找曹操求情。


    上天究竟有多残酷,要如此折磨一个女子。


    此刻的蔡邕,紧张的抓着蔡琰,似是觉得有些不真实,好像松手便要烟消云散一般。


    “唉!”


    阮瑀一声长叹,感慨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输了。


    论辞藻可能他更华丽,但蔡琰却胜在真实。


    这一声长叹,好似一层水膜般,惊醒了悲戚中的蔡邕,他擦了擦眼角,道:“老夫一时失态了!”


    随即他拿出了袁谭的诗作:“袁公子的《陈留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蔡琰柳眉挑起,听的有些意犹未尽,忍不住道:“这诗何其如此之短?总有意犹未尽之嫌!”


    袁谭道:“意在心中。”


    “意在心中?”


    蔡邕闭目思索。


    约盏茶功夫,方一声叹息,道:“公子此诗,最贴乱世之题。


    寥寥二十字,字字珠玑。


    立意、格局、眼界、胸怀,远远胜过元瑜和小女。


    此次斗诗,当以公子为第一。


    小女第二。


    元瑜,你也很好了。”


    闻言,阮瑀长叹一声。


    单以辞藻之华丽,他的诗当属第一。


    但和文姬相比,却输在了真实上。


    和袁谭比,却又输在了立意上。


    “文字,有了灵魂,才是文学。”


    见阮瑀有些低落,袁谭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脑海中似有灵光闪过,阮瑀刹那间似乎抓住了什么:“公子!”


    袁谭已经向蔡邕拱手行礼了:“蔡公若是无事,不妨到学官中任职,著书立说,教导学生。”


    蔡邕摇了摇头:“老朽老矣,老朽老矣!”


    袁谭再次拿起笔,道:“小子鲁莽,还有两首诗,要送给蔡公!”


    “什么?”


    这次不但阮瑀大吃一惊。


    蔡琰和蔡邕也有些吃惊。


    写诗要才华,也要灵感。


    蔡邕出题乱世,乱世是他们早就有所感触的,再有灵感,所以才能顷刻完成。


    现在斗诗都结束了,你还要作?


    而且作一首不够,还要再作两首!!


    这是为何?


    难道是因为蔡琰说你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