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威权主义

作品:《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王世贞看向张敬修,刚刚那番话也不知道是他的想法,还是他父亲张居正的想法。


    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说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在场众人。


    不过还是有人对张敬修说的这一套不舒服,佟安站起来说道:


    “同学,我们北方人多是不假,但是人多也不代表这些人就愿意进工坊啊。”


    同学会的人互相之间都称呼同学,这是佟安成为同学会领袖后所做的事情。


    张敬修虽然不是同学会的成员,但也经常参加同学会的聚会。


    佟安不愿意提起他相府公子的身份,所以以“同学”相称呼。


    张敬修说道:“这就涉及另外一件事了,要让百姓能安心的进工坊做雇工,还需要一个稳定的粮价,这也是我父亲执掌内阁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稳定币值,降低粮食价格,百姓才能安心的去工坊做事。”


    佟安却皱眉说道:


    “降低粮食价格,不是让农民的收入更少吗?这是要用低粮价逼着农民去工坊?”


    张敬修露出一个笑容说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难道佟同学希望看到高粮价吗?”


    在场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没种过地,也不了解乡村的情况,他们基本上都是住在城里的,自然希望粮食价格越来越低。


    他们附和说道:“张相国这个可是仁政啊!”


    张敬修又说道:“此外重农抑商的舆论要改变,无论是商是农,对于我大明都是有贡献的。”


    “农民耕种,为国家生产粮食,这是对国家有利的。”


    “工坊主投资设立工坊,为国家生产商品,这同样也是对国家有利的。”


    “工坊主也是勤劳苦干的,我准备在《皇明新报》上开设一个版块,专门介绍我们大明这边的优秀工坊主,我也建议父亲,给那些著名的工坊主授予勋职,鼓励更多的人来投资开设工坊。”


    听完这话,佟安觉得更别扭了。


    同样是提倡农商平等,东南那边讲究的是四民道德,提倡的是建立评价商人的道德标准,给商人们一个道德的指引。


    怎么到了张敬修嘴里,就成了商人有德了?还要给商人授官,宣扬那些大商人的“勤劳”?


    谁不知道现在明廷这些有名的商人,哪一个不是和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一个不是靠着工部和兵部的订单才发家的。


    京师那些私人工坊的工坊主,哪一个不是手上沾满了雇工的血汗,他们到底有什么“德”?


    可是佟安偏偏也找不到攻击张敬修这番话的理由来。


    作为崇尚新学的年轻人,佟安也说不出“商人唯利”这种旧思想的口号。


    但是张敬修这番话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


    张敬修继续说道:“给这些商人授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今是大争之世,非常之时要用非常手段,既然要鼓励这些富人办工坊,也要打消他们的顾虑。”


    “勋位也是官位,还可以用来荫及子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办工坊。”


    “而且按照规定,有勋位的官员如果犯罪,是无权由地方官府审理的,需要直接交给大理寺来审。”


    “有了这一条,也是为了保障那些兴办工坊的商人不会被构陷,减少他们被地方的盘剥。”


    “对于我们明廷有贡献的商人,朝廷还是要保护的。”


    这话听得佟安更别扭了,保护商人也不是这么保护的吧?


    可偏偏佟安也说不出张敬修这一套有什么不对。


    张敬修又说道:“从东南的经验看,投资也是很重要的。父亲已经筹备建立大明钱庄了,要以朝廷来主导投资一些大的产业,尽快的建立更大规模的工坊。”


    “只要工坊大起来,以我们北方的人力成本优势,就能生产出比东南更价廉的产品。”


    “东南逐利,我们的东西也可以卖给他们!”


    这下子有学子说道:


    “可是张相国不是禁止和东南交易啊?”


    张敬修说道:


    “一看你就是没有仔细研究过贸易禁令,我父亲说的不是禁止和东南交易,而是禁止购买东南的商品。”


    “除此之外,还禁止将战马、火药原料、棉花原料这些事关国本的商品卖给东南。”


    “可是对于布匹这些东西,朝廷是不禁止出售的。”


    “而且东南不是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吗?总是抨击我们的政策,那如果我们的商品比东南物美价廉,他们也不能拒绝吧?”


    王世贞看向张敬修,没想到他竟然有这番见识。


    通过贸易禁令保护本国产业,这是如今世界各国都奉行的原则。


    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国家,更是动不动就发布贸易禁令,这条政策听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张敬修又说道:


    “最后就是鼓励地方官员办事了,父亲原本也下放了一部分权利给地方上,就是鼓励他们因地制宜殖产兴业。”


    “马上内阁要发布命令了,这三年内,朝廷不会向地方上派出巡案和御史,吏部和地方布政使司的考核,也以发展多少产业作为重要依据。”


    御史和巡案是派往地方上巡查民情的监察官员,负责巡视地方接受冤假错案的诉讼。


    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御史和巡案到地方上也是盘剥地方,但这项制度也切实保障了地方上在胡作非为的时候会有所忌惮。


    这项政策如果实行,好处自然是地方上的官员没了约束,可以发展经济。


    可是往坏处说,也等于朝廷纵容这些官员为了发展产业而不择手段,以佟安对于明廷地方官员的了解,这几乎等于是放任这些官员。


    可偏偏佟安也说不出什么具体不对的地方,张敬修说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句句在理,可又句句不对劲。


    王世贞连忙将这些记录下来,从张敬修刚刚那番话看,这些政策应该是他父亲张居正的意思,因为很多政策都已经制定好了,张敬修这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可能影响明廷内阁的决策。


    张敬修组织这个文会,不过是要将张居正的新政策传播出去,试探读书人的反应。


    这不是大都督常用的手段吗?张居正施政果然要比高拱圆滑,而且更有手腕。


    就连王世贞也觉得,这一系列的政策也说不上哪里不好。


    等到佟安从张家府邸出来,冷风吹在了他的脸上,佟安这才明白了哪里不对劲。


    张敬修说的所有内容,都是站在“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的立场上的,可那些农民和雇工会怎么样,张敬修是只字未提。


    佟安更是觉得迷茫了。


    与此同时,苏泽在宣布琉球内附后依然没有离开南京,徐州前线的战事依然僵持着,陈璘的第五旅和李成梁的新军在前线对峙,双方都没有在陆地上进攻。


    第一旅的舰队不断袭击明军沿海的据点,李成梁也反应过来,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而是在沿海设立烽火台,在各地驻军随时支援。


    但是这么一来山东的军费花费更大了,李成梁一天到晚写信给张居正要钱。


    而苏泽没有离开南京,而是来到了户部。


    户部也经过改革,明廷的户部以各省为单位,成立清吏司。


    比如浙江清吏司,就是负责浙江的钱粮赋税,是浙江布政使司对接户部的部门。


    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清吏司都对自己管理的省有着很深的了解,对于各地税赋的变化有着更好的掌控。


    但是在方望海执掌户部之后,将原本通过地区划分的户部,改为了通过税种划分。


    钞关税司、田税司、商税司、印花税司,以各种税种来划分的税司,统筹的是整个东南的某一项税收,这样的方式让吏部的各司更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