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苦逼的大明宗室(求票)

作品:《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嘉靖四十一年终于快要过去了,腊月二十八。


    凤阳府,皇城。


    凤阳府皇城是一座城墙高大的四方城,所谓皇城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犯下大罪的朱明宗室,就会被发往凤阳皇城圈禁。


    另外一些犯错的太监宫女,也会发往凤阳守陵,当然他们不能住在皇城里,只能依靠着皇城边上居住。


    一辆马车驶入了凤阳皇城,那些被圈禁在这里的朱明宗室们探出头,看着这辆马车送来的新人。


    一名干瘦的中年人,在年轻人的搀扶下走下马车。


    负责移交的官员将来两人推进了凤阳皇城,又交接了文书之后,驾驶着马车扬长而去。


    “爹!终于到凤阳了!”


    中年人虚弱的应了一声,年轻人立刻喊道:“吃食!我爹是奉国将军!快给我们吃食!”


    那群在城墙上围观的人走下来,围绕在这对父子身边说道:


    “你们又是犯了什么错来凤阳的?”


    年轻人说道:“我爹闯关为山西宗室诉苦,冒犯陛下,我父子被发配凤阳。”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的说道:“原来是山西的同宗,你们来这里可是享福喽!”


    凤阳皇城并不算大,很快就有人送上了食物,这个虚弱的中年人终于慢慢恢复过来。


    刚刚说话的那个山西宗室上来问道:


    “可是代府奉国将军朱聪浸当下?”


    中年人点点头,这个山西宗室说道:“多谢奉国将军为我们山西宗室仗义执言!”


    按照大明朝的祖制,明代宗室是不能随意离开封地的。


    代府奉国将军朱聪浸,就是因为山西宗室的禄米经常被拖欠,擅自离开封地闯关到京师,向嘉靖皇帝面承山西宗室成员的凄苦情形:


    “臣等身系封城,动作有禁,无产可鬻,无人可依,数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艰难万状: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举露十年而不得殡埋,有行乞市井,有佣作民间,有流移他乡,有饿死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俯地仰天,无门控诉。请下所司,将积逋禄米共二十二年清查催补,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饱。冒罪而死,亦所甘心。”


    皇帝自然是大怒,将闯关的朱聪浸和儿子发配凤阳府。


    其实明代宗室也是两个极端。


    大的宗室不仅仅由朝廷禄米供养,还侵占官田民田,在领地内鱼肉百姓,一个个吃的肥的流油。


    但是大部分的贫困宗室,日常禄米经常被地方官府推诿扯皮,又因为宗室身份禁锢,不能做其他的职业,活活饿死的不少。


    有的宗室甚至会故意去骂皇帝,就是为了发配凤阳城。


    黑色幽默就在此,圈禁的宗室好歹还能有一口饭吃,在外面可能真的要活活饿死了。


    明代藩王问题,其实还是阶级问题,并不是说只要姓朱就有铁杆庄稼。


    可明廷每年供养宗室,也确实花费极大,这在嘉靖年间已经成为朝廷顽疾。


    只是这些钱财大部分都落入到了大宗近支藩王的手里,以及各地贪官污吏贪墨了,这些银子可落不到普通宗室手里。


    朱聪浸父子就在城中住下,凤阳皇城的伙食也仅仅是能够温饱而已,毕竟这些宗室都是圈禁的犯人。


    但是就算这样,也要比山西很多宗室的生活好上太多了。


    朱聪浸的儿子朱华烨每天都吃了饭,就站在凤阳皇城的城墙上看着远方。


    对于这个儿子,朱聪浸充满了愧疚,朱华烨早慧,五岁就读书认字,若不是宗室身份拖累,说不定还能考上秀才。


    “报纸来了!新报纸来了!”


    被圈禁在这凤阳府的王城中,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做,看报纸也就成了这些宗室废人们最大的工作。


    除了张居正主编的《皇明官报》之外,在凤阳皇城中也偷偷的有《警世报》和《通言说》在地下发行。


    朱华烨到了凤阳城中,就将以前发行的《警世报》全部都认真的读了一遍,今天是新报纸到的日子,朱华烨立刻跑去等着新报纸。


    “好呀!大都督这篇文章,真的是写的太好了!”


    朱华烨读完了今日的报纸,对着朱聪浸说道。


    朱聪浸接过报纸,这竟然是苏泽亲自所写的,讨论明廷藩王宗室问题的文章。


    “《宗藩论》?是苏泽亲自写的?”


    朱聪浸当然也知道苏泽的名号,等他看完了这篇文章,也忍不住说道:“没想到这么一个反贼,竟然是最了解我们藩王宗室问题的!苏泽此言真是鞭辟入里啊!”


    朱华烨说道:“大都督这句‘削巨室以养黎庶,绝宗锢以解民梏’,真的是写出了解决宗室问题的方向!我大明朝就是宗亲巨室太多,普通宗室又被宗法束缚,不能自由择业。”


    朱华烨又说道:“这样的大明朝,还不如反了算了!爹,我听说宗室在东南也不会特殊对待,可以自由从事任何职业,甚至还能从军从政。”


    朱聪浸沉默不言。


    朱华烨说道:“我们堂堂大明宗室,要被圈禁才能吃饱饭,那些藩王大宗却每日鱼肉百姓,这样的朝廷还不如反了算了!”


    凤阳皇城中自然没有多少过年的气氛,但是京师却稍微热闹了起来。


    京师,腊月二十九。


    朝堂诸公终于可以暂时忘记这一年中发生的倒霉事情,筹备过年的事情。


    不过今年的新年注定也不会是个多么愉快的新年,三大殿的修复工程修修停停,南方的战事还在继续,朝廷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今年内阁首辅徐阶倡议,内阁和三品以上的大员都不领薪水,三品以下的官员暂只领一半的薪水,等到年节过后再发剩下的。


    这自然又让徐阁老在京师中的声望又降低了一些。


    这位清流出身的阁老,如今的名声已经直追他的前任,大明朝史上第一大奸臣严阁老了。


    另外说一句,严嵩之子严世蕃已经被皇帝下令斩首,这位权倾朝野的小阁老,临刑的时候流泪痛哭,据说砍头前吓得屎尿都流出来。


    严嵩原本只是被勒令致仕回乡的,可是回乡的路走了一半,江西就被苏泽给占了。


    等到严世蕃被斩首后,严嵩也立刻被追回一切待遇,皇帝下令查抄了严嵩的家当,然后将严嵩囚禁当地囚牢中。


    徐阁老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自己的府中。


    “大少爷回来了吗?”徐阶将擦脸的毛巾递给管家,开口询问道。


    “回老爷,大少爷还没放衙。”


    徐阶皱起眉头,自家儿子接了严嵩儿子的差事,主持修建三大殿修复工程,日夜在工部和皇宫里忙碌,父子关系却日益紧张。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儿子徐璠来说,修建三大殿是皇帝交给他的差事,做好了是他的功劳。


    虽然朝廷因为东南的问题已经下旨停止修建三大殿,但实际上徐璠却上密揭,提出“缓修”的建议。


    这项建议自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如今三大殿修复工程又断断续续的开工起来。


    可是无论怎么“缓修”,这样巨大的工程都是需要人力物力的,如今朝廷用人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徐阶这个内阁首辅也头疼的不得了。


    所以每次徐璠去内阁找徐阶要人要钱的时候,父子两人的关系都非常紧张。


    临近年关了,徐璠干脆都不怎么回徐府,平日里夜里就住在工部衙门中,或者和朋友达旦饮乐。


    徐阶这个平日里公认的以“柔”治政的内阁重臣,在家里终于露出怒容来。


    他对管家说道:“去,把大少爷叫回来,我有要事!”


    徐阶在书房中坐了良久,满身酒气的徐璠这才回到府中。


    闻到了徐璠身上的酒气,徐阶皱眉说道:“国事都到这个地步了!你还在外面喝酒,也不怕言官参奏你吗?”


    徐璠如今也是工部侍郎了,在大明朝也算是高级官员了,又主管着修复三大殿这样的重要工程,自然不可能和以前那样乖乖挨训。


    徐璠不阴不阳的说道:“只要爹能拨足大工所需人手和钱粮,再多的言官弹劾儿子都不怕。”


    徐阶举起手指着儿子,好半天才冒出一个字:“哎!”


    徐璠还以为自己占理,他立刻说道:“爹!大工可是陛下亲自交给儿子办的,这是陛下对我们徐家的恩宠,办好了可是荫及子孙的大功劳啊!您怎么就不上心呢!”


    徐阶看着大儿子,他突然理解自己老上司严阁老对儿子的心情了。


    徐阶叹息说道:“还荫及子孙,我看是祸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