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作品:《给柴荣直播黄袍加身

    崔弥香,“好了,我讲的差不多了。各位还有什么疑问吗?”


    【魏征:仙人可否讲一讲为什么在河东作乱的安禄山能够被河东百姓称作二圣。】


    “说回河东问题的最开始。在安禄山的部下中,除了大量来自西域的胡族,还有大量出自河北本地的汉族文士作为幕僚。


    比如高尚出自幽州,严庄祖籍沧州,但到他这里已经三代定居河北,以他们二人为首与数位同样出自河北的文士构成了安禄山的核心智囊团队。”


    画面上出现了两个文质彬彬的汉族文人,他们一个神色阴沉,另一个则笑眯眯的。


    河北二字高悬于二人头顶,但二人的眼神似乎在透过光幕凝视着光幕外的人。


    魏征一怔,,“怎么会?这读了圣贤书的汉人怎么能帮助这胡人逆贼?!”


    杜如晦,“这些人的圣贤书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异族作乱能说一声非吾族类其心必异,那若是汉人呢?


    “河北,河北,绕不开的河北。绕不开的幽州,为什么偏偏是河北?为什么大家都想要得到河朔三镇。这块土地有什么魔力?幽云十六州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这一切真的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巧合,幽云十六州在后世有几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元大都,北京。北平。”


    女声缓缓道:“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安史之乱,或许能找到一些有关于五代乱局的答案。”


    光幕上的画面缓缓变幻着,浮现出熟悉的唐宫。


    身穿皇帝袍服的老者神色慵懒的欣赏着歌舞,却被急匆匆闯进来的人打断。


    “在安禄山起兵叛乱的当月,消息传回唐宫,唐玄宗为了平叛而下令‘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卫尉卿猗氏张介然为之’。


    这是第一个在内地设立的藩镇,也是为拖垮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开了个头。这位可怜的张介然大人刚到任,就被叛军所杀。”


    “唐玄宗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也并不是完全失败。我们至少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讯息。比如说张介然其人蒲州猗氏人,虽有汉姓,但大概率并非汉人,亦或者是胡化的汉人。同时他履历上最重要的一笔就是曾任哥舒翰的节将。


    为什么说这一笔很重要呢,因为张介然在成为河南节度使之前,得以平步青云正是因为哥舒翰多次向唐玄宗的举荐。”


    魏征喃喃道:“这哥舒翰其名,听起来不像是汉臣。”


    长孙无忌,“但这个人却是大唐当时最重要的将领。”


    李世民,“奇怪。为什么平叛派出的将军都是胡将,难道朝中没有汉将吗?”


    天音似乎听到了他们的疑问,“唐玄宗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很快做出了第二次第三次平叛的尝试。这一次我们大唐甩出的两张SS卡分别是高仙芝,封常清。


    他们二人与张介然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同样出自西北军事集团,与哥舒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世民,“听名字这两个人应当是汉人。”


    可这些将军之中竟无一熟悉的姓氏。


    长孙无忌不禁问道:“奇怪。我们关陇的精兵何在?”


    关中才是帝国的基石,在面临如此叛军,应该首当其冲去平叛才是。


    难道说他们这些人的后代之中,就没有一个有出息能够承袭祖宗武功的吗?


    “眼见高仙芝,封常清兵败,哥舒翰成了唐玄宗救命的SSSR。”


    “可以说安史之乱前期的平叛,唐玄宗的思路是指挥以哥舒翰为首,以河西陇右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集团去平定以安禄山为首,以范阳为中心的东北军事集团。可惜哥舒翰也败于安禄山之手,这里我要为哥舒翰说点好话。”


    “哥舒翰作为名将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家不要忘了此时作为元帅出征的哥舒翰,已经不是二十岁三十岁,而是年过五十,甚至是六十。在不得不挂帅的前一年,他已经因为中风解职入京养病。让一个中风的老人上阵杀敌,难道还期望这位能够如尉迟恭一般阵前斩敌吗?”


    群臣侧目。


    房玄龄皱眉道:“大唐竟将才凋零到这般?”


    长孙无忌叹息,“听其所言,不仅是将才凋零。而且这君主也十分昏庸。”


    “身体状况已经如此糟糕,但哥舒翰在安史之乱之后,仍旧用智计给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议。一开始他建议唐军坚守不出,叛军远道而来,可以耗尽他们的气力。等到叛军疲乏的时候再出城追击。


    可唐玄宗不听,非要正面迎敌,结果大败。最后又强行让一个已经中风的老人出去迎战。输了正常,能赢才不正常。”


    “不过唐玄宗的这一尝试也失败了,出自西北军事集团的将领们节节败退,两京陷落,唐玄宗只能一路南逃。开始最后的挣扎,或者说摆烂,太子登基,他索性放权分封皇子为诸王分统诸道,让皇子们去统兵,好一招直接逆风挂机托管游戏。”


    “这一托管就是一辈子。自第一个藩镇节度使的出现,唐朝便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光幕上方才那个笑眯眯的胖子,此时沉下来,眼神阴鹜,变得无比高大而巍峨。


    他低下头,好像整个长安都在他的脚下。


    这种视角的变幻,让群臣从心底都感觉到了震撼与愤怒,四下一片死寂无声。


    “可以说,此时安禄山毫无疑问就是这个魔盒中放出来的第一位魔神,他已经从认皇帝当爹进步到了让皇帝想喊他做爹的地步。”


    “安禄山为什么如此之强呢?我们还是要将目光调整到河北。去看一看安禄山和唐廷所面对的河北。”


    “前面香炉已经说过了安禄山的核心智囊团队,以及帐下大量基层将官都来自河北。还被河北百姓称为二圣。


    那么是否说明在安史之乱中,他就完全控制了河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此时河北的生态相当复杂,一方面有颜真卿为首的义军,誓死坚守,有名震天下的朔方军给叛军狠狠一击。另一方面安禄山由范阳起兵,南下一路畅通无阻,所过河北州县’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想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局面,我们就不得不说回突厥。”


    房玄龄喃喃道:“难道是西突厥作乱?”


    “香炉之前已经说过,咱们李唐从太宗开始就有给胡人当爹的爱好。李世民击败东突厥,将突厥可汗赐姓李,大量的突厥人不能留在长安,索性全都移居河北。”


    “而他的好儿子有样学样,但凡来内附的部族,能赐姓都统统赐姓。


    五代之时侵吞中原,甚至一手扶持起石敬瑭这个儿皇帝的契丹大患此时在唐朝的治下也不过只配内附赐姓在河北当狗罢了。”


    “他们这种打败异族就将对方收下当儿子再扔到河北的做法,给河北创造出了两蕃的问题。此两蕃,一是契丹,二是奚。两蕃问题使得东北边患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河北开始设立团结兵,目的是为了防备东北外族的入侵,后来逐渐增加为五军。所谓恒阳军,北平军,高阳军,唐兴军,横海军。重军镇守范阳,渔阳,密云等等军镇。”


    “唐玄宗仍觉得不保险,为此他创造出了一套立体防御体系。先在前线设置军镇,再第二道防线放团结兵,不够再给幽州加几万经略军。”


    “家人吧,想想吧。如果你的老家本来能够安安生生的种地,结果突然有一天从天而降一批说着听不懂语言的多年宿敌,然后又凭空多出大量的军人。


    时不时还有外敌来抢劫,作为一个本本分分的日子人,你是走还是不走?谁家好人愿意留在这种地方啊。留在这种地方的逐渐便只剩下蕃族与为了抵御蕃族的军人。”


    “大批蕃族的迁入,稀释了本地日子人的比例,同时为了抵御边患,又囤积重军,设立数个军镇。以至于河北没能完成胡族的汉化,反倒开始胡化。这个问题在靠近边境的幽营二州尤为明显。


    唐朝试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此二州的境内不断大量设置安置内附蕃族的羁縻州。如此举措,说一句拿着木柴救火也不为过了。”


    另一头唐宫,群臣一时哗然。


    魏征再也忍不住了,开口道:“陛下。臣早说过非吾族类,其心必异。不可就这样将他们迁居至河北之地!”


    李世民神色一黯。


    河北与突厥,听上天所言在他执政的数十年是并未作乱的。


    但这葬送大唐的河东问题,归根究底,竟是他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一个口子。


    “对于这种事情的发生,其实百年之前魏征与温彦博就有过一场争论。”


    光幕一闪。


    一文士打扮的小人顶着魏征二字,厉声道:“突厥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者也,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百姓冤仇,陛下以其降伏,不能诛灭,即宜遣还河北,居其故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服,不顾恩义,其天性也。秦、汉患其若是,故发猛将以击之,收取河南,以为郡县,陛下奈何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间,孳息百倍,居我肘腋,密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河南处也。”


    另一顶着温彦博三字的小人朗声道:“天子之于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灭之余,归心降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遣居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德惠,终无叛逆。”


    魏征又道:“晋代有魏时胡落,分居近郡,平吴已后,郭钦、江统劝武帝逐出塞外;不用钦等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之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温彦博答道:“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无类。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我援护之,收居内地,禀我指麾,教以礼法,数年之后,尽为农民。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光武居南单于内郡,为汉藩翰,终乎一代,不有叛逆。”


    女声幽幽道:“最后是魏征一语成箴,当初‘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的场景在千百年后再一次重现于中原大地。”


    “在唐朝帝王如此这般精心饲养之下,他们的好儿子,各路蕃族在河北比邻而居,族别比草原上还要齐全,甚至蕃族在河北总人口中已经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当通晓六蕃语的安大圣来到这里,那怎么是一个快活了得呀!”


    李世民面色惨白,“听其所言,倒像是北魏六镇起义的祸事重现。”


    当初北魏拓跋起家于关外,入关之后设立六大军镇,迁居大量鲜卑贵族与杂胡,以及少量关内汉族,重军戍边抵御柔然。


    却没想到最后结束北魏统治的并非柔然,而是这原本作为帝国防线的六镇起义。


    也就是由这一场六镇起义,开始出现关陇集团的联合,影响了其后的天下局势数百年。


    李世民作为一个出身关陇集团的帝王,怎么会不清楚其中旧事。


    而这场滔天祸事究其根本,竟在于他认突厥为养子,将突厥移居河北的先河。


    想到那一日早上在朝中面对魏征与温彦博的争论,他面上不显,心中是偏向温彦博的。


    可听天音所言的安史之乱,再想一想六镇起义。


    李世民越想越是心惊,甚是后悔。


    这样恐怖的乱局,是他亲手起得头。


    当初他听见魏征的谏言,只觉得他危言耸听,却没想到他所言竟会在后世成真。


    李世民握住魏征的手臂,“这河北之乱实乃朕之过也!”


    “咱们安大圣就主打一个亲民,制胜法宝就三句话。”


    天幕上出现一个胖滚滚的小人,见到迎面而来做突厥打扮的人便张口用突厥语道:“兄长,我母突厥,咱们同根生啊!”


    一转头,又来了一位并非突厥的胡人。


    他张口又是其他语言,“大哥,我父昭武九姓,同样是杂胡,咱们是一家人!”


    再一晃,一汉将打扮的小人持枪站立。


    他纳头便拜,一口流利的汉话,“义父,我通六蕃语可平胡,承蒙不弃愿为犬马!”


    女声笑道:“学会这三句话,让蕃族为我安禄山出兵十八万,让唐玄宗为我迷昏头。”


    “讲清楚了河北境内的羁縻州,那么到这里安禄山之所以能如此快速而强势的崛起,想必各位家人也能够理解了。我要说的一点是,在安禄山之前,羁縻州这个炸药桶之所以没有被引爆是因为尚存一道防线。”


    “什么防线呢?这些军镇分数不同的地方长官。大家手里都有重军,他们互相之间还可以掣肘。另一方面没有人能够精通六蕃语,跟那么多的羁縻州的蕃将搭上关系。


    但唐玄宗在天宝三年让安禄山一个人身兼范阳,平卢两道节度使,又在天宝十年给安禄山河东节度使之位。由此唐玄宗亲手彻底毁掉了自己手里的保险丝,点燃了这个炸药桶的引线。”


    “至此,安禄山一方面是唐王室官方背书的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可以理所应当的号令,调动地方屯驻的原本是用来解决边患与震慑羁縻州的边军。


    另一方面他凭借着自己是胡人这一天然优势,又加上熟练掌握多门语言的能力,轻易的与河北众多的蕃族将领攀上关系,将之收入麾下。


    要知道唐王朝甚至舍不得将这些蕃族打散重编,而是成部落的迁移。以至于得到一个蕃将的同时,你能够轻易得到少则上百,多则成千上万的部落兵。”


    群臣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李世民,“这李隆基是长了个猪脑子吗?怎么能昏聩至此!”


    放一个胡人去胡人最多的地方,还三镇节度使,还赐姓,还封王?


    他李隆基以为自己是在培养太子吗?


    搞出强抢儿媳这种离谱又丢人的事情,李世民只觉得这李隆基不配做父亲,是个禽兽。


    但他竟然昏聩到将如此重权交给一个胡人,李世民实在无法理解,他甚至怀疑这畜生是个弱智。


    即便弱智如晋朝的傻皇帝,也不见做出如此多的离谱决策。


    杜如晦叹了一口气,“此等昏君,实乃祸国殃民。”


    “安禄山之强,在此就不再多说。上天总归还是眷顾着唐王朝,赐下了能够力挽狂澜,一手为大唐续命百年的郭子仪成功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藩镇割据的魔盒已经打开,安禄山只是第一位登场的魔神,却绝非最强。接下来大唐会迎来他伟大的藩镇节度使们。”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皇帝与中央的权威下降,权力下移于将领与藩镇手中。本来只是战时临时设立的藩镇变成了常态,权力下放容易,但放出去的权力想要再收回已经是千难万难。”


    “即使平定了安史之乱,河朔三镇仍旧超然的独立于唐廷之外,成为从晚唐到五代十国最激烈最残忍的斗兽场。纵观五代,能够起家的大人物们大多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出身于河朔三镇,就是死于河朔三镇。”


    “而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要等到宋亡之后百年,明朝的建立,从南京迁都北京,也就是幽州,才能稍微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