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始皇论》?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张怀民额头青筋直跳, 这大半夜的,谁不睡觉?苏轼为什么会觉得他不睡觉?


    他有些起床气,正想告诉他要睡觉了。


    结果看见苏轼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 顿了顿,默默把舌尖的话吞了回去。


    算了吧, 天气这么冷, 苏轼大老远跑来找自己赏月, 冻得都直哆嗦了, 不好叫他现在就回去,就陪他看看月亮吧。


    张怀民有些无奈地说:“嗯,我正准备睡呢,还没睡……”


    “那正好,快来一起赏月吧, 今晚月色这么好, 不吟诗作赋可惜了。”


    张怀民将衣服穿好,两人一同来到庭院。


    苏轼望着天上的月亮,感慨:“一晃已经这么久了,我都来到黄州四年了, 怀民你好像是今年才到黄州来的吧?”


    “嗯,今年才来。”


    苏轼闻言心中惆怅:“同是天涯沦落人, 其实我刚来黄州的时候, 太落魄了, 也和你一样投宿在寺庙之中, 半个月都没有见人。”


    张怀民好奇地问:“还有这种事情?”


    苏轼含笑说道:“嗯,当时没有地方住,只能跑到寺庙来。”


    “你知道吗?有一天半夜,我跑到江边去吟诗, 写了一首《临江仙》。结果被人以为我要挂冠江边,自我了断。郡守跑到我家来,见我鼾声如雷,才放下心。”


    张怀民:“……”


    半夜去江边吟诗,你是真的不怕冷。


    原来你一直是个夜猫子啊。怪不得深更半夜,喊我起来赏月。


    “写了什么才能让别人如此误会?在下想看一看。”


    苏轼吟出那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张怀民眼眸睁大,越听越惊讶。细细品读,只觉酣畅淋漓,心神激荡。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架着小船消失在江海之中,这一句实为点睛之笔,真有杜甫所说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


    苏轼听惯了夸赞,倒也平静,笑盈盈:“可人家觉得这句话不吉利,以为我要投水而亡,我家人都不让我念这首诗了呢。”


    张怀民哭笑不得,安慰道:“这句话的解脱之情太过浓重,被人误解倒也正常,如果不这样写,怎么能打动人心呢?”


    苏轼像找到知己一样高兴:“还好有怀民你懂我!”


    张怀民有些受宠若惊。


    苏轼曾经在京城中赫赫有名,而自己不过是个平凡的小官。一次贬谪,让他们相遇于黄州,他才更加了解这个大才子的另一面。他们两人都乐观豁达,这才能成为好友。


    曾经享誉全国的才子苏轼,如今是多么的寂寞。如同被贬谪江州的白居易,周围没有什么好友,听到一首来自长安的琵琶曲都潸然泪下。


    张怀民动容:“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来找我。”


    苏轼笑着说道:“好啊好啊,以后我就不一个人半夜去江边吟诗了,你跟我一起。”


    张怀民:“……”


    “能不能不要半夜去?”


    苏轼:“半夜夜深人静,风景独好啊。”


    张怀民:“……”


    两人一边赏月一边闲谈,大多数时候都是苏轼在说,张怀民在听。


    苏轼知识广博,曾经连《汉书》都手抄了两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样样拿手,好像没有什么他不懂的事情。


    张怀民一开始有些困意,也被他说没了,津津有味地听着苏轼的高谈阔论。


    直到深夜,两人都走累了,困得眼皮子打架,连树影都看成了水中藻荇,才回到屋子里。


    两人抵足相眠,一-夜无梦。


    ..........


    次日,终于来到了天幕播放视频的日子。


    张怀民:“我听寺庙里的僧人说,他们觉得这个榜单里面宋朝人太少了,都可以改名成唐朝十-大诗人榜单了。”


    言外之意,当然是这排榜单的人不公平,偏心大唐人。


    苏轼觉得还好:“诗词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唐朝大诗人深深影响了宋朝诗词的风格,光凭这一份启迪的意义,这榜单就应该是唐人的天下。”


    “我倒是不在意到底是唐朝人多还是宋朝人多,我在意的是谁能排在白乐天上面,我纵观唐宋两朝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张怀民:“刘禹锡,孟浩然,杜牧……不行?”


    苏轼摇头:“不及白乐天。”


    “那本朝的王安石,欧阳修,晏殊……不行?”


    苏轼:“不及也。”


    张怀民不解:“为何?”


    苏轼:“论作品名气,他们谁能比过白居易?论作品数量,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诗有好几千首,在整个大唐都算前列。论贡献度,就更不用多说了,多少文人看着他的诗长大!”


    “除了李杜之外,不接受任何人排在白乐天头上!”


    张怀民心想也是,摇着扇子,微微叹息:“是啊,他是难以逾越的高峰……等等不对,这个人不会是你吧?”


    “李清照是你徒弟的女儿,都能被排在这个榜单里,你这个师祖不排在上面说不过去啊!”


    苏轼果断摇头,非常谦虚:“我的名气能超过王维和白居易?顶多把我和李清照排在一起就差不多了。既然后五名里没有我,说明这个榜单里面根本就没我。别开玩笑了!”


    如果有现代作家说自己写的吊打《红楼梦》《三国演义》,肯定会被人群嘲。


    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这样。


    苏轼是出了名的大才子,但是不会目中无人,说自己超过那些先贤!毕竟连他的诗风都深受这些先贤的影响。


    张怀民若有所思,觉得有道理:“之前天幕说,宋朝不仅有北宋,还有南宋,说不定未来出了一个不亚于白居易的大才子。”


    苏轼闻言,却还是不太能接受:“连王安石都说,世间的通俗语言已经被白居易写尽了,我是不相信未来有人能超过他的。”


    他“东坡居士”的名字就是来自白居易。


    向来豁达的苏轼难得在排名这件事情上犯了轴。


    张怀民有些无奈,感情他说了半天,苏轼就是完全不肯接受白乐天屈居人下。


    就在他们交流的时候,浩瀚无边的天幕出现了异动,清新悠扬的bgm响了起来。


    【他是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他是北宋文人,死后诗集被宋徽宗所禁,南宋的宋孝宗给他正名,给了他文忠的谥号。虽然有些晚,不过他依然得到了南宋文官最高荣耀之一。】


    苏轼开始分发任务,以挑剔的目光看待下一位诗人:“等待会天幕出现,你我二人把诗文全部记下来,好好品读一下,看看他是不是能够当得起这第三名。”


    “……好吧。”


    【他就是——北宋词人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


    苏轼:“?!!!”


    这……第三位诗人居然是他?


    他刚刚还说要记录下对方的诗文,批评对方来着。


    结果他想批评的居然是他自己?!


    他捏着笔,拿也不是,放也不是,僵在原地。


    .........


    第三位诗人被揭晓之后,各大世界都掀起了浪潮。


    大唐白居易的粉丝尤为不满,


    “这人是谁?凭什么压白居易一头?”


    “等等东坡东坡,白居易有东坡,他也有东坡,莫不是东施效颦!”


    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皱着眉说道:“我还以为第三名会是孟浩然,结果是个无名小卒。词是诗余,是小道。怎么能排这么高的位置?”


    “我算是信了悠悠我心一开始的话,完全是靠自己喜好来排的。”


    白居易本人倒没有什么反感之情,满怀探究之情地望着天幕。


    “别这么快下断语,且再看看。”


    虽说文人相轻,可他对才子没有抵抗力,不然未来也不会放出惊世骇俗之语——想当李商隐的儿子。


    .......


    苏轼之前的年代都对这个排名不太满意,并不觉得词这种小道能超过诗。


    苏轼之后的年代,却对这个排名满意极了。


    最重量级的粉丝、当朝皇帝宋神宗望着天幕,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唇角上扬:“我就知道是他,你们说,他排在白居易上面,有不对的地方吗?”


    宦官知道宋神宗喜欢苏轼,怎么可能反驳,连忙顺着说道:“那当然了。苏大才子的才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宋神宗有些忧心忡忡:“他在黄州写了一首《临江仙》,说什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你说他是不是已经心有死志?”


    苏轼不在京城,但京城依旧有他的传说。这首诗传出来,很多人以为他自尽了。


    宋神宗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当时还在吃饭,闻言大惊失色,直接丢下了碗筷,惋惜:“才难,才难。”


    向皇后也是苏轼的粉丝,闻言心动不已,说道:“陛下,既然天幕都认定了苏仙的才华,不如先把他从黄州召回来吧,那地方实在苦寒,哪里是人待的地方?”


    “之前,臣妾给太后请安的时候,她也问起苏轼的下落,言谈之间颇有忧色,如果能把苏轼召回京城,想必太后也会高兴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有一个太后粉丝团。


    之前苏轼遭遇了一场近乎文字狱的“乌台诗案”,眼看着要被宋神宗处死。


    病重的曹太皇太后告诉宋神宗:“苏轼他们兄弟是在仁宗年间考的试,仁宗很喜欢他们。


    他告诉我,他替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之才。就算他的诗有问题,那也是小过错,你不能直接处死了他,会伤了朝廷的平和之风。”*


    宋神宗本来也不想处死苏轼,如今有太后力保,索性放过了苏轼,饶了他的死罪,将他贬谪到了黄州。


    不然,苏轼可能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宋仁宗的曹皇后,宋英宗的高皇后,宋神宗的向皇后,三朝皇后组成了苏轼的太后天团。


    宋神宗叹了口气:“你也知道的,他不支持变法,要他回来,他如何能在朝堂自容呢?”


    向皇后沉默不言,也是啊,对于苏轼来说,远离朝堂风波,方才能保全性命。


    ..........


    南宋宋孝宗听到苏轼诗集被禁,看向身旁的辛弃疾:“朕听闻,徽宗年间确实禁过苏仙的诗集,爱卿久在民间,你觉得这禁令有用吗?”


    辛弃疾坦然回答:“之前朝廷虽然禁诗,最高悬赏了数以万计的赏钱,结果越禁止传得越多,臣曾经参加酒宴,发现那些士大夫如果不会诵读东坡的诗,便会被人嘲笑。”*


    宋孝宗忍俊不禁:“越禁止越多……倒也是好笑。苏东坡真是广受好评的大才子啊!”


    “对了,朕记得太上皇也挺喜欢苏仙的诗,他说苏仙是个王佐之才。如果生在这个年代,他会将他提拔到高位,让他来治国。”


    宋高宗赵构曾经给死去的苏轼平反,还赠予了苏轼“太师”的称号。


    辛弃疾沉默了一瞬,方才说道:“太上皇说得有理。”


    宋高宗赵构让苏轼来治国……


    难道想让苏轼当下一个蔡京吗?


    .........


    乾隆对这个排名倒是很满意,直接吟诗一首:“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


    “白居易和苏东坡像是左手和右手,分不出来哪个更好,硬要选一个的话,那朕只能忍痛选苏东坡了。”


    “朕看这排榜单的人应该是要把李白杜甫排到苏轼前面。不过朕觉得苏东坡可以排第一,李白和杜甫往后排一排,无伤大雅,更加准确。”


    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曾经让人编了一首唐宋诗人的诗集——《唐宋诗醇》。


    六位诗人的名单是乾隆帝“御定”的。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


    宋诗:苏轼、陆游。


    其中他批注最多的诗人是谁?答案是苏轼。


    乾隆经常去苏轼曾经玩过的地方游玩,隔空和苏轼唱和。他给苏轼写的诗比给李杜的加在一起还要多。


    和珅立马拍马屁:“陛下慧眼识珠,苏轼排第一也可以。”


    乾隆像是想到什么,有点惆怅:“如果父皇在的话,他看苏轼上榜,一定也很高兴。”


    如果说乾隆是苏轼大清第一粉头,那么他父亲雍正就是第二了。


    雍正曾经亲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


    和珅见乾隆很忧伤,笑着转移话题:“陛下,要不要再看看苏轼的《寒食帖》。”


    “哈哈哈哈,拿来。”


    乾隆掏出自己心爱的小红印章,之前已经盖得够多了,现在还想盖,噼里啪啦又盖了一遍。


    和珅吹捧:“陛下,盖得真好,苏轼如果知道九五之尊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一定会非常高兴。”


    “那是自然。”乾隆得意地笑笑。


    .........


    苏轼不是死后才出名的,他活着的时候已经蜚声国际,别说宋朝了,连辽国和夏国都有他的粉丝。


    绝大多数人都比较满意这个排名,还有人觉得苏轼排得太低。


    在嘈杂的议论声中,天幕继续播放。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众所周知,很多历史名人出生的时候,天都有异象。秦始皇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陨石坠-落。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梦见了蛟龙。汉武帝的母亲梦日入怀。】


    【苏轼就很特别了,他的传说有点为祸一方的意思。


    据传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家附近的一座青山突然变成荒山,花草树木都枯萎,飞鸟走兽都离开。


    当地的百姓迷惑不解,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直到几十年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们眉山有一个人吸走了那座山的灵气,化为了自己的文气。


    直到苏轼死后,那座山才重新变得富饶美丽,绿树成荫。他把文气还给了这座山,这座山重新变得富有灵气。】


    ...........


    扶苏觉得好笑:“父皇他们说你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室,这是真的吗?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


    胡亥反驳道:“父皇这么伟大,当然天有祥瑞,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觉得父皇配不上这异象吗?”


    扶苏眨了眨眼,没想到胡亥跟吃了炸药一样,他没把胡亥的话当回事,反而笑着摸-摸他的头:“我没有这个意思。”


    胡亥好像不怎么喜欢他,可他挺喜欢胡亥。


    或者说,他觉得兄长就应该照顾弟弟和妹妹,每个弟弟他都喜欢。


    胡亥心里烦躁,躲过他的手。他真是烦死了,父皇看完《阿房宫赋》得知秦朝二世而亡,居然不处置扶苏,还把扶苏当成继承人。


    支持胡亥的赵高如今被关在狱中,接受调查。扶苏的后台李斯却已经被放了出来,还担任丞相。


    他感觉自己无形中失去了争夺帝位的机会。


    父皇居然这么爱扶苏,凭什么!


    秦始皇看向胡亥,目光如炬:“胡亥,你在生什么气?”


    胡亥被他锐利的眼神吓了一跳,想给扶苏上眼药:“我没有生气,我就是觉得兄长说得不对,父皇生下来的时候,肯定天有异象。”


    秦始皇垂下眼眸,他生下来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神奇的天象?如果有的话,也不会被父王丢在赵国。


    “这些不过是读书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你不懂得分辨这些谎言,反而和你兄长置气,这是有才能的表现吗?”


    胡亥哑口无言,乖顺地认错:“父皇,我错了,再也不敢了。”


    秦始皇嗯了一声,胡亥还挺孝顺的,也懂得知错就改。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他还是没有放弃扶苏,给了他一个机会。如果扶苏能在他死前成为合格的继承人,他依旧会传位给扶苏。


    至于胡亥……赵高曾经是他的心腹,也是法家中人。秦始皇把赵高安排给胡亥,其实也是看重的意思。


    如果胡亥的才能超过扶苏,他也不会忽视胡亥。


    秦始皇见胡亥脾气这么大,感觉这段时间确实有点忽视胡亥:“赵高还在牢里,没有办法教授你。过段日子,朕会给你安排一位新的师父。”


    胡亥一听,原来自己还有争夺帝位的机会,努力控制住表情,方才没有立刻笑出来:“多谢父皇。”


    扶苏也不是傻子,感受到了父皇给的政治信号,沉默不言,没有反驳。


    因为他让秦朝二世而亡,所以非常自责,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如今能够不被父皇处死,他已经很高兴了。


    现在父皇想挑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扶苏没有立场阻止,也不想阻止。


    如果胡亥能让秦朝变得强大,他愿意把位置让给胡亥,皇位能者居之。


    秦始皇冷静地审视着自己的两个好大儿,他们之中谁会脱颖而出,成为帝国的继承人?


    然而紧接着,随着天幕播放,所有人的面色为之一变。


    【苏轼家是耕读传家,是个书香门第,家中藏书很多。】


    【他父母管他管得特别严,经常抽查他的作业。苏轼非常贪玩,可高压之下,不能有半点马虎。】


    【在大家的印象里面,苏轼的诗词是最出名的,其实他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不然也不会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代表着北宋诗□□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十多岁的时候,苏轼的政论散文已经写得非常厉害。】


    【这首《始皇论》,就是他的代表文章。】


    【“秦始皇时,赵高有罪,蒙毅按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


    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邪,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及还,上崩。


    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秦始皇:“????”


    胡亥和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