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上一章的话题(这段杂谈不影响主线,可以跳)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天幕播放了那天的画面:“……从此站起来了!”


    天幕下, 万万人心神震颤。


    皇上惊慌失措,王公贵族厌恶不已,士大夫咬牙切齿。世界居然会变成那个样子?


    凭什么要让那群愚昧无知的人站起来?他们接受统治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荒唐!荒谬!


    无数信奉忠君爱国的儒家学子精神上也受到冲击, 几乎都很不满。


    没有君主,这个国家不就乱了吗?这新国家怎么这么胡来!


    百姓冥顽不灵, 愚昧无知, 不通教化, 如何能占据那么高的位置?


    众生百态。


    家境贫寒、一无所有的平民百姓则是纯粹的高兴。


    他们心中几乎不约而同闪过一个念头, 那是仙境吗?


    ....


    白居易望着天幕,有些恍惚:“原来有人能懂我。”


    这简直是他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了。


    他现在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官员,可是小时候也是在村落里长大的,天生怜悯百姓,是士大夫中的异类。


    他心中一直有迷茫, 为什么小时候需要跪县令, 为什么长大后需要跪皇上?


    他试图表达自己的疑惑,可周围的人习惯,已经不会好奇这个问题了,没几个士大夫会为自己赚钱而感到羞愧, 反而觉得捞的钱还不够多。


    生来如此……便对吗?


    未来,他笃信佛教, 是因为在现实生活找不到答案, 只能在宗教中寄托情思。


    佛说 “众生平等, 善恶终有报”。皇帝如果没有功德, 来世也投不了好胎。普通百姓如果能有功德,未来也能飞黄腾达。


    白居易深深为佛教勾勒出来的世界而感到动容,却也明白,这个幻想世界太遥远。


    现在, 天幕给了他一个惊天动地的答案。这个众生平等的世界是存在的,而且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


    比起这个礼物,杭州百姓纪念他算什么?


    那些眷恋不过是个人的荣耀,而天幕送给他的礼物是所有百姓璀璨的未来。


    他们跪天跪地跪父母,除此之外,这膝盖不需要再跪任何人。


    .....


    杜甫望着天幕,老泪纵横,却没有拿手擦,因为他的所有心神全部被天幕夺走了。


    杜甫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国是他的座右铭,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的家奴。


    可现在天幕告诉他,国家可以没有君主。


    他既觉得荒唐可笑,又忍不住产生向往之情:“……我想致君尧舜上,我忠君爱国,我想让天下的寒门子弟都能有屋子住,不至于像我这样飘零。”


    “倘若真的有这样的世界……”


    他以为自己会反感,结果心里并没有厌恶之情。


    因为这和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多么类似。除了那些想做人上人的人,没有人能抵御得了这样的魅力。


    他下意识屈着膝盖,想像怀念唐太宗那样下跪,表达自己的尊重和爱戴。


    可这时,天幕的场景映入眼帘,百姓说他万岁,他说百姓万岁。


    杜甫于是站直了身体。


    他不会想看别人下跪,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站起来,下跪是对他的侮辱。


    杜甫眼泪汪汪,从前他的圣主是唐太宗,现在,又加上了一位。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


    他兴之所至,掏出纸笔,将满心的感受化为一句句惊天动地的诗。


    ...........


    别说普通老百姓了,连皇上李世民看到天幕中的典礼,都感到震撼不已。


    他年轻的时候和父亲征伐四方,长大后当上皇帝,还御驾亲征。从贵族到皇子,从皇子到皇上。


    他这辈子看的风浪太多,本以为再没有什么让他惊讶和失神的事情。


    结果今天的天幕告诉他,他还太年轻了。


    天幕中的万万人根本不用下跪,自信地挺直腰杆,为国家欢呼,为自己欢呼。


    这不是皇上的天下,这是他们的国家!


    他们虽然生活不算富足,但是精神无比昂扬。


    普通的皇上为平民造反感到愤怒,完全没办法接受,唐太宗却没那么意外。


    因为他早就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如果皇帝只会压榨全天下的人,那百姓怎么会喜欢皇上?只会想着该怎么赶跑他。


    一开始是起义,后来连皇帝都没了。


    李世民目光并不狭隘,望天长叹,心生警惕:“这是古时候,尧舜那种天下为公的国家。大唐再怎么繁华,也是家天下。它再怎么贫穷,也是公天下。”


    李世民叹息:“之前天幕放李贺的视频,我就很好奇,是什么人才能写出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种话,原来是他。”


    自从看到那首诗,他就把这句话当成了人生座右铭。每次读史书的时候,都能想起这句话,便越发敬佩起这个诗人。


    没成想,这是一首帝王诗,怪不得格局如此之大,让凡人难以望其项背。


    这时,李世民看到天幕中他的风采,摇摇头,觉得自己想得不对。


    他的功绩不亚于秦始皇,不亚于汉武帝,不亚于自己。但是这位不是帝王,说帝王是侮辱了他。


    工作狂李世民暗自警醒,自己不可忽视百姓的力量,他做的还不够完美,还得继续努力。


    .........


    【王朝往往有三百年的历史周期律,如何解决大唐的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如何解决其他封建王朝的顽疾?】


    很多人还没听说过周期律这种东西,或者说有认识到,但是没有总结出来这种规律。


    天幕的观点让无数人眼前一亮。


    无数帝王竖着耳朵,想听见灵丹妙药。


    结果天幕开玩笑似的说:【或许可以走向共和?】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


    开什么玩笑,哪有人革自己的命!


    紧接着,天幕继续播放当时的演讲。


    汉武帝刘彻又震惊,又厌恶,又烦躁,像李世民那样重视百姓的皇帝到底是少数,多数皇帝都反感家奴造反。


    他皱着眉,怀揣一种警惕的心情看着天幕。


    共和?去你的吧!


    汉武帝刘彻一直听悠悠我心说华夏是中国,所以心里有了预感:“接下来是不是要宣布‘中’这个国号了?”


    “可是中国有些朴素了,不如秦,汉,唐朝……有特色。”


    “实在是想不出来,可以叫华-国或者夏国啊。古书-记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其实中国这个称呼早就有了。不过中国在大部分时期是指“国中”,指中原地区,并不是指实际的国家。


    刘彻扼腕叹息,取这么普通的名字,实在有些……


    司马迁却说:“中……寓意世界中心的国家,有何不好?”


    刘彻自信地说:“本来就是世界中心,有什么可强调的?”


    司马迁:“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正所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国旗非常搭配。”


    汉武帝刘彻勉勉强强地接受了这个答案:“原来如此,用的是我们汉朝的典故,看来他们很推崇汉朝。”


    立刻有大臣说:“自然了,据说未来的中原人自称汉族。”


    汉武帝刘彻露-出微笑,大方地说:“那叫什么中国?完全还可以用汉这个国号。”


    ....


    谁知紧接着,天幕中的人终于说出了全称。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是前辈们的前仆后继,才能创造出如今的中国。当东方的太阳升起之时,人类不需要再拥有灯塔。


    如果能穿越时空,不知道忧国忧民的白居易会不会为今天的华夏而感到高兴?】


    天幕下,无数平民百姓心神大震,眼泪止不住流。


    原来他们未来的后代能够获得这么多的尊重?真是一个让人愿意去死的名字!


    ....


    白居易高兴,太高兴了。


    他真想大声喊,把自己的声音传达给未来的悠悠我心。


    他写了那么多讽喻诗,却没能根除这个国家的顽疾,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唐持续衰落,心里说不失望是假的。


    如果那个世界是真的就好了。


    捡麦穗的妇女不至于“家田输税尽”,卖炭翁不至于被宦官抢走炭火,琵琶女和他不至于天涯沦落。


    他掏出纸笔,心情激荡,准备写首诗歌。


    他愿用一支孤笔,为大唐剔除顽疾,为百姓谋福祉,为新世界肝脑涂地。


    ..........


    咸阳宫中的一众人都被天幕惊呆了。


    扶苏像是想到什么,猛然回头看着父皇,没有任何一刻比现在更加意识到时间的奇妙。


    皇帝从始皇始,从那时终。


    扶苏毕竟是贵族出身,很难想象百姓当家作主的世界,不免有一点从云端坠-落的落差感:“父皇,不仅秦朝没了,皇帝也没有了,国家仿佛又退回到了尧舜年代,未免荒唐。”


    秦始皇身为天下之尊、四海之主,拥有的最多,却没有普通贵族那么恼火。


    他平静地说:“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从前的人茹毛饮血,然后才有王,到了我这里才有皇帝,如果皇帝能够永生不灭,那才值得奇怪!”


    他处在时代变革的大浪潮中,做的事情同样开天辟地,所以比无数人都要理解时代的变迁。


    扶苏对那个世界报以悲观态度:“可是尧舜年间也是公天下,事实证明,公天下是不行的。禅让制度只是个笑话。”


    秦始皇:“古时候的人很少,不通教化,没有知识,并不聪明。所以智慧的国君来统治天下。可那未来,他们有义务制教育,那么谁更智慧呢?”


    扶苏哑然,像是想到什么,反驳道:“教育这么多人做什么?这不符合驭民五术啊。”


    商鞅提出了壹民术,弱民书,疲民术,辱民术,贫民术。秦国践行商鞅之法。


    秦始皇有些惆怅:“商君的法,锁不住那么多人。”


    扶苏:“可是……”


    秦始皇:“有什么可是的?你不是经常看儒家的书吗?这样的世界和大同时代不像吗?”


    “孔夫子希望让世界回到圣人统治的年代。


    他希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不管结局失不失败,他们在尝试这种事情,总归比不尝试要好得多。”*


    他在说未来,也是在说自己。


    虽然很多人质疑郡县制度,劝他去分封诸侯,可秦始皇觉得郡县制度是一场进步,怎么也不肯改。


    不管郡县制会不会失败,他都要尝试!


    他也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扶苏哑口无言,还以为父皇不看儒家的书,没想到他什么都知道,敬佩不已:“父皇的知识真是广博。”


    “孔夫子如果能看到那个社会,应该会很高兴,公天下终究是回来了。”


    扶苏忍不住说道:“共和有那么好吗?不如……”


    有一说一,连他这个富贵皇子都想去那个神奇的时代看一看。


    秦始皇面色一滞:“闭嘴!”


    他敬佩那个时代不假,但是大秦不可能共和,终究是一场幻梦。


    ......


    饶是镇定如汉武帝刘彻,也惊呆了,他目前从天幕看到了很多未来的朝代。


    从夏朝到汉朝,再从汉朝到宋朝,这一千年中,哪有国家取这样的名字?


    汉武帝刘彻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警告。警告那些想做人上人的人,帝王不会回来。


    汉武帝刘彻直摇头,虽然那个世界各种生活看起来非常舒适,但他并不向往。他还是更喜欢当四海之主,喜欢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


    司马迁动容不已,他感谢把天幕送到大汉来的神仙。


    他一直感觉士大夫就像皇帝一样的歌女,生死都在皇上一念之间,地位非常尴尬。


    他熟读史书,秦始皇能建立帝王制度,那就不能毁灭了吗?迟早有一种更先进的制度能够取代帝王制度。


    他本来觉得自己永远看不到了,没想到天幕圆了他的梦。


    他的手蠢蠢欲动,立刻拿出笔来。


    他要趁着千载难逢的机会,把这华夏五千年,通通写进自己的史书里。


    这时,他突然听到汉武帝刘彻低沉的话语。


    不知不觉中,汉武帝刘彻从这天幕中看到了百姓的力量,再也无法忽视这群庶民,也不免胆战心惊。


    原来这一群沉默的百姓能够爆发出如此震撼天地的力量。百姓不是耗材,那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闭上眼睛,做出了让步:“匈奴还是要打,但是不要再增加赋税徭役了,可以慢一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