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阴阳怪气李隆基【感谢霜皎月明的萌主】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据说, 当时唐宪宗李纯看到《长恨歌》,直呼人才!


    他赶紧把大才子从乡镇调了回来。


    白居易从周至县回来之后,官位几连跳, 节节高升,后来官拜左拾遗, 这个官位不算很高, 但是能直接面见皇上, 算是天子近臣!


    白居易的仕途非常顺利。


    可能有人会好奇, 皇上为什么会喜欢《长恨歌》呢?这诗开头讽刺唐玄宗是个老色批,白居易为什么没被举报,还能高升?


    唐宪宗李纯太不尊重唐玄宗李隆基了吧。


    其实唐朝非常优待文人,像清朝那样文字狱的事情很少。


    比如同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想搞变法, 收回宦官的兵权, 打击贪官污吏。


    结果失败了,结局是被流放到偏远地区当小官。


    他们牵扯进如此重大的□□,都没有被杀,说明至少大唐中期, 文人还是非常受追捧的。


    大唐皇室表示:“你又翻不出什么风浪,我宰相肚里能撑船, 你随便骂!”


    而且据传, 从唐肃宗开始, 朝野都默认有一个人得为社会动-乱背锅, 连皇上都不例外。


    这个人是谁呢?


    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


    大唐皇室:“骂别人不行,骂李隆基可以的。”


    李商隐也写了一首《马嵬》,也讽刺唐玄宗,尺度比白居易大多了。他说唐玄宗保护不好杨贵妃, 还比不上普通老百姓呢。


    李商隐也没有因此获罪。


    《长恨歌》这里面一点没提唐玄宗李隆基除了好-色之外的昏庸操作,还大书特书皇上和贵妃的爱情,降低不明所以的民众对皇室的反感。


    别说唐宪宗李纯,李隆基本人看到这篇文章,估计都很高兴呢!】


    ..............


    李隆基一点也不高兴,甚至气得想杀人。


    他未来的名声居然能差成这样,文人骚客都敢来嘲讽一波?


    他造成动-乱是一回事,给不给别人骂是另一回事。普通人被人嘲讽尚且不能忍受,更不用说极好面子的李隆基了。


    这群“孝子贤孙”居然纵容文人墨客骂他,真孝死他了!


    唐玄宗李隆基脸黑得像锅底,无能狂怒:“混账!混账!唐肃宗是谁!”


    “这真是我最孝顺的儿子啊。”


    他恨不得把那所谓的唐肃宗抓到面前,像杀那三个儿子一样狠狠砍死他。


    皇宫内,李隆基暴怒,消息逐渐扩散,皇子们人人自危。


    未来的唐肃宗李亨听到消息,忍不住笑出声。


    这唐肃宗,真是他的知音!


    父皇很喜欢废太子,他不知道这个唐肃宗是他自己,不过他想成为唐肃宗,让文人都能含沙射影讽刺他父皇。


    他政治手腕挺强,背后支持者众多。所以多次被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打击,还能屹立不倒。


    他暗暗下定决心,该加快速度了。


    父皇,就该被文人阴阳怪气!


    .............


    清朝皇帝乾隆感觉自己被内涵了:“清朝文字狱严重?”


    他陷入回忆,好吧,和从前相比,确实挺严重的。


    他一开始其实并不支持文字狱,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处置了非常多的官员。乾隆上位的时候,为很多被牵连的人平反。


    可乾隆十六年之后,他越发感觉到读书人的猖狂,觉得他们是潜在的造-反分子,于是也开始搞文字狱。


    ..........


    【白居易被皇帝宠信,眼看着要高升,一般人在这个职位上,拍拍皇上的马屁,这职位不就噌噌上去了吗?


    可是白居易他不干,他要做一位忠诚的谏官。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很多反映民生问题的诗歌,比较出名的除了《观刈麦》,还有《卖炭翁》。】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白居易的演员来的市场上。前段时间才下了雪,天气特别冷,市场上的人也很少。


    一位老翁在街尾卖力地吆喝:“卖炭了,卖炭了。”


    老翁满头白发,穿着轻薄的单衣,满面尘灰,手乌漆墨黑的,指甲缝里全是泥垢。


    白居易心生不忍,来到他的面前:“你这炭是在哪里来的?”


    卖炭翁搓了搓手,露-出讨好的笑容:“官人,我在南山砍柴烧炭。可好烧了,你要不买一点?”


    白居易有些震惊地看着他身后整整一车炭,又看了看他佝偻的身形:“这都是你烧的?这要烧多久?”


    卖炭翁:“烧了好几个月呢,才得了这么一车,家里都快没米下锅了,所以赶紧拿来卖。”


    “你家里没有田地耕种吗?”


    卖炭翁叹气:“没有,为了交税卖完了,这一千斤炭火,就是接下来全家人的口粮。”


    一阵呼啸的冬风吹来,白居易冻得直抖,连忙裹紧了厚实的衣服,跺了跺脚取暖:“这天真冷。”


    卖炭翁却拢了拢单衣,见怪不怪,笑着说:“这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呢,我倒是希望天还冷一点,这样的话,这车炭能卖的价钱就更高了。”


    白居易看着他身上轻薄的衣服,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厚实的袄子,陷入沉默。


    这时,突然有两个面上无须、皮肤白皙的人骑马而来。


    他们漫无目的地逛着,突然看到了卖炭翁身后的炭,眼前一亮。


    他们骑着马,来到卖炭翁面前,居高临下地说:“天气冷了,宫中缺炭。”


    “这车炭挺多的,就把这些运回去吧。”


    他们旁若无人地说着话,仿佛卖炭翁不存在一样。


    卖炭翁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赶忙提醒:“官人,这是拿来卖的……”


    “卖什么卖?皇上要用你家的炭,这是光耀九族的事情,别人求还来不及呢!”


    卖炭翁使劲想护住自己的炭,却被宦官用鞭子狠狠地抽了几下。


    宦官恶狠狠地说:“抗旨不遵,这可是诛九族的死罪,再不放开,我现在就砍了你。”


    卖炭翁手一松,自己的木板车就被夺走了,千余斤的炭被宦官运到皇宫。


    “这就是买炭的钱啊!”


    差役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了老翁的牛头上,拍拍屁-股,走了。


    卖炭翁望着他们的背影,无力地坐在地上,眼泪顺着粗糙的脸颊流下来,嚎啕大哭:“我的炭啊!我的炭啊!”


    那半匹红纱和一丈绫远远不及炭的价值。


    他在山上砍了很久的柴,没日没夜地烧,才得了这么点炭。结果全被抢了。


    一家老小还等着他卖炭的钱来吃饭呢。


    他回去该怎么说?说东西被抢走,接下来没饭吃了吗?


    白居易在旁边看了这场掠夺的好戏,却没有动作,是他不想劝阻吗?是他不能劝阻。


    因为这是合法的。


    唐代皇宫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皇宫需要东西的话,宦官可以直接去市场上买,为国库节省开销,这叫做宫市。


    一开始是平等交易,后来直接变成零元购,也就是抢劫。


    百姓苦宫市久矣!


    白居易摸-摸口袋,摸出了一点银子,给了卖炭翁。


    卖炭翁为之一顿:“官人,我没卖给你东西啊,我不能收。”


    白居易叹息道:“没有银子,你回家怎么交代?”


    卖炭翁闻言,长长抽噎,想到面黄肌瘦的家人,到底是收回了手,千恩万谢:“多谢官人!”


    白居易回到家中,还是无法回神,夜里辗转反侧,眼前都是白发苍苍的卖炭翁。


    他睡不着,于是起来写了一首《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这一段播放出来,无数人为之震惊。


    抢钱已经这么光明正大了吗?


    房玄龄默默念出这句话,大受震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明都要被冻死了,却还想天再冷一点,这不是自虐吗?


    可卖炭翁已经习惯了,吆喝的时候都是笑着的,因为他还有希望,这一千多斤炭卖掉了,就有钱了。


    但是,他用无数精力烧出来的炭火,却被人轻飘飘地抢走。


    房玄龄不免为白居易的才华和思想动容。没有受过苦、没有见过苦难的人,写不出来这种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惊天动地的话。


    他出身显赫,家境殷实,懂民生疾苦,却只是略懂,毕竟没有受过苦,永法无法感同身受。


    他暗暗警醒,得向白居易学习,可不能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话。


    其他的官员也颇为震动,白居易的诗画面感太强了,像是一场悲剧电影,充满了典型性,再冷血的人都有些动容。百姓苦啊!


    房玄龄突然听到抽泣的声音,抬-起-头来,只见唐太宗李世民眼角通红,眼眶含泪。


    唐太宗李世民咬牙切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不是地方官员横征暴敛,不是中-央官员欺压百姓,而是皇上主动去抢百姓的东西,荒唐,荒唐!”


    “朕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子孙!这是朕的罪过!”


    连皇上都如此胡闹,更不用说其他官员了,白居易所在的时代中,百姓明显处于水深火热中。


    房玄龄连忙安慰:“陛下,您对百姓已经够好了。”


    “贞观二年,长安闹蝗灾,你咒骂蝗虫,说百姓没有过错,错只在你一人,然后生吞蝗虫。”


    “贞观五年,皇太子要行冠礼,您担心拖延农时,居然推迟了仪式。”


    “您曾经说过,天下要想安定,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要压抑感情,克制欲-望,国家才能安定。您做得已经够好了!”


    唐太宗李世民恨铁不成钢,像咒骂蝗虫一样咒自己的子孙:“可是那设置宫市的唐宪宗李纯,怎么就不懂呢!”


    唐玄宗李世民已经讨厌上了两个子孙,一个是抢儿媳妇的李隆基,一个是唐宪宗李纯。


    ...................


    唐宪宗李纯如果知道唐太宗在骂他,估计要连声喊冤。


    “这是德宗时期设置的,顺宗时期已经被废除了!”


    唐宪宗李纯脸色乌漆墨黑,心情很不好:“这是赤.裸裸的污蔑,已经没有宫市了!”


    然而,天幕却说:【史料记载,这种制度在唐顺宗时期被废除了,但是真的被废了吗?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唐顺宗已经下台,皇帝是唐宪宗。


    它只是改名换姓,秽土转生,依旧存在。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宫市是平等买卖,但是后来皇上让宦官管理此事,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这就成了捞钱的肥差。


    宦官心想:“有什么可买的,直接零元购物啊!”


    于是造成了“皇帝上不知晓,百姓下不敢言”的窘境。】


    唐宪宗李纯:“……”


    他刚刚说完制度已经被废除,就被狠狠打脸,感觉脸上有些火辣辣的疼。


    “来人啊,把敛财的宦官给朕找出来!”


    这件事情经过天幕广而告之,引起民怨沸腾。


    唐宪宗李纯不想处理也得处理。再说了,宫中的皇上本意不是欺负百姓,只是想平等交易,方便你我他。


    他的旨意自上而下,层层处理。


    很快,官府调查出来了很多类似于卖炭翁的人,给予了他们对应的补偿,至少在面子上,是做得足足的。


    收到补偿的百姓涕泗横流,默默垂泪。


    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和卖炭翁一样惨。


    因为宦官抢东西的时候,不敢欺负那些有背景的人,怕事情闹大,捅到皇上那里去,这些老弱妇孺就是最好欺负的对象。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总缠苦命人。


    有人在家供奉天幕,希望天幕永远不会消失。


    还有人偷偷在家中给白居易立长生排位,他们可没听说过什么诗人甘愿冒着被皇上厌恶的风险,为他们发声。


    白居易不仅会风花雪月,也会怜惜他们,这太难能可贵了。


    他们看遍了贪官,难得来了个好官,都不想让他死。


    .............


    汉高祖刘邦望着天幕的场景,有些幻视自己的乡亲们,非常生气:“我还以为大唐有多繁华呢,结果也有很多垃圾,狗官!我要是那卖炭翁,我就提剑砍了他!”


    吕后望着天幕中白发苍苍的卖炭翁,也有些不忍。


    他们这对夫妻都经历过真正的苦日子,穷人最会同情穷人。


    吕后暗暗下定决心,如果自己能掌握权力,一定要延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宽刑简政,力行节俭,改善民生。


    至少在她目之所及的地方,绝不能出现如此无-耻的事情。


    ...............


    唐代文学家韩愈早就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望天长叹:“名字上叫做宫市,其实就是白抢,白居易这首诗写的倒是不错,能写旁人不敢写的东西。”


    “可惜了……”


    论起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们算是知己。


    可他对白居易不太感冒。


    妻子满怀期待地说:“夫君,白大人出现在天幕上,多风光。你们都同朝为官这么久了,怎么不来往,要不请他来家里坐一坐?”


    天幕播放之后,现在全大唐的百姓都对白居易很好奇。如果能请白居易到宅家里坐坐,全家人估计都要高兴死了。


    韩愈摇摇头:“我跟他合不来。”


    他和白居易同朝为官好多年了,两人还都是文中之龙,都算文坛大佬,有很多共同好友,却没什么交集。


    妻子有些震惊:“为什么?”


    韩愈冷着脸说:“他不喜欢李白。”


    白居易给杜甫摇旗呐喊,曾经在书中写:“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李白的诗好是好,才华很出众,但是无论比风雅还是比格律,都没有杜甫厉害。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也给李白写了首千古流传的悼念诗。他并不是不喜欢李白,只是觉得李白在内容上不如杜甫。


    因为当时很多诗人学李白的诗,学得非常烂,强调辞藻华美,没有什么思想性。白居易觉得诗歌应该针砭时弊,所以自然更加推崇杜甫。


    韩愈觉得白居易脑子可能有什么大病,居然不喜欢李白的文章,于是讽刺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李白和杜甫谁更厉害,在千年前已经让他们的粉丝打破头了。


    妻子有些不能理解:“文无第一,这不是常识吗?你们就因为这个闹得不开心?”


    韩愈摇摇头,欲言又止:“不止。白居易性格有点怪……对我有微词。”


    白居易觉得韩愈官位大,有点看不起自己,曾经写下一句:“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其实他们俩有个共同好友张籍。别人问张籍最近在和谁来往,张籍说韩愈。


    白居易酸唧唧的,给张籍写了首诗《酬张十八访宿见赠》:“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我官位低,终究是我不配!


    妻子恍然,叹息道:“原来如此,看来没什么机会了。”


    韩愈闻言,双手负在背后,不置可否:“这有什么难处,我跟元稹有点交情。元稹他们家的墓志铭都是白居易写的,可他夫人过世的时候,却让我来写墓志铭。”


    “你要是想见白居易,我请元稹,再请白居易,白居易自然会来。”


    妻子:“!!!”


    “元稹怎么不找白居易写?”


    韩愈但笑不语,白居易啊白居易,你性格古怪,总觉得我看不惯你,可你怎么想得到,你最亲近的朋友来找我写墓志铭?


    这一波是他赢了。


    ..............


    【年轻的时候,白居易喜欢搞浪漫,在中年的时候,他越发体会到底层百姓的不易,越发推崇杜甫的诗风,开始走现实风了。


    他老是在皇上面前逼逼:“皇上,百姓好苦啊,你不能这么做,你不能那么做。”


    据说,唐宪宗听多了,很不高兴,对大臣说:“我一手把他提拔起来,他天天对我逼逼赖赖,我真的是服了。”


    他以为白居易写《长恨歌》,是个浪漫人,和他相处会很愉快,没想到是个刺头。


    事实证明,唐宪宗李纯虽然被称为小太宗,可他不是唐太宗。唐太宗能忍魏征那么久,他忍不了白居易这么久。


    听到皇上不喜欢白居易,白居易的政敌高兴坏了。


    搞白居易的机会来了!


    815年,唐宪宗的宰相被刺客杀了,这可是震惊朝野的大事情。当时白居易上表,要皇上彻查此案,调查凶手。


    结果别人觉得他管得太宽,越职了。


    而且不久之前,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亡。白居易在这段时间里,恰好写了“赏花”和“新井”。


    ——他母亲死于坠井,他还写这种诗,是不是在为母亲之死而高兴?


    皇上老是听白居易的牢骚,心里不耐烦,对他渐渐冷下来。


    白居易被贬到了江州当司马,相当于地级市市政-府的秘书长。这个职位没什么职务,定位非常尴尬,主要安置有罪官员。】


    ........


    天幕下,年轻的白居易听到未来的事情,心中倍感不妙。


    他已经写了很多讽喻诗了,皇上不会早就对他不满了吧?


    元稹劝说道:“白兄,写这些做什么呢?别惹麻烦,好好过日子吧。我还等着你哪一天当宰相,照拂我呢。”


    年轻的白居易还没有被磨掉锐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就要写!”


    如果他不写,还有谁愿意为底层百姓发声?还有谁的意见能够直接上达天听?


    弟弟白行简也非常鼓励哥哥:“如果哥哥没有写这些讽喻诗,未来的评价还会那么高吗,天幕还会把他评为十-大诗人吗?”


    “你们啊。”元稹有些无奈,不过也不意外。


    白居易要是胆小怕事、畏畏缩缩,他们也不会成为知己了。


    元稹为朋友惆怅,压低声音说:“听悠悠我心的意思,好像未来的人也很推崇太宗。如果位置上是太宗……唉。”


    他话音落下,白居易等人心情都有些低落。


    太宗之于唐朝,类似于管理员之于现代。


    全民白月光,那可不是吹的。


    唉,太宗离开的第xx年,想他。


    今天又是嫌弃唐宪宗李纯的一天。


    ..........


    被唐宪宗迫害的著名文人不仅有白居易,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


    这对好基友正在被贬谪的路上。


    他们望着天幕,唉声叹气,他们被贬到了偏远地方当司马。


    唐宪宗李纯还说:“即使遇到恩赦,也不会赦免你们。”


    他们心里都说了句大逆不道的话。


    皇上被民间称为小太宗,这个小是微小的意思吗?


    不及太宗万分之一。


    唉,今天也是怀念太宗的一天。


    .............


    唐太宗李世民搞明白了宫市原来是缺乏监管所以被异化,皇帝本人不是想欺压百姓,心情好转些许,不算特别高兴。


    唐太宗冷着脸评价:“那些皇帝不无-耻,但是无能,连手下的人都约束不好,还怎么治理天下?”


    他记得天幕之前说唐宪宗李纯被称为小太宗,也就是小版的自己,现在来看,落差未免太大。


    看来自己在未来的评价也很一般。


    房玄龄说道:“陛下,天幕之前也说了,大唐后期宦官专权,阻力太大了。”


    隔着遥远的时空,唐太宗也不能插手,只能下决心,编一本《帝范》,教导后世子孙如何做帝王。


    谁知这个时候,便听见天幕说:【白居易被贬官,心情很不好,他讽刺了唐玄宗李隆基,也和唐宪宗李纯闹得不太高兴。那他最喜欢唐朝哪个皇帝呢?


    毋庸置疑,答案是李世民。


    可以说,大唐乃至历朝历代就没几个文人不喜欢李世民。


    杜甫《北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无极!”


    苏轼:“太宗之从谏近乎圣。”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对文人来说,唐太宗时代文治武功理想结合。他精力充沛,聪明谨慎,却又保留着谦虚之情,善于听从大臣的意见。*


    什么叫全民白月光啊?


    贞观之治也不是文人吹出来的盛世,更是百姓捧起来的盛世。


    《贞观政要》记载米斗三四钱,米价在历朝历代,都算非常低的。盛世是一粒粒金黄的稻穗,是百姓碗里的口粮,是身上的衣服,是脚上穿的鞋子。


    被贬的白居易心里想的估计是:什么小太宗啊?给我换一个真太宗,好不好?】


    .....


    朱元璋笑着端起酒盏,隔着时空敬这位雄主,一杯薄酒敬英雄:“天幕说起了唐太宗,我可太赞同了。”


    “可不只是文人,连咱这个皇帝都很敬佩,好不好?”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建下万世之功!”*


    .....


    秦始皇向来不相信文人的嘴,只看实际的功绩。因为文人的嘴具有欺骗性。


    他闻言不由感慨:“米价能低到这种程度,果然是盛世……”


    “生子当如李世民!”


    扶苏:“……”


    能不能不要当着他的面说?


    ....


    唐太宗李世民听着天幕的溢美之词,耳尖微红,心神震颤,白居易都把他夸成圣人了。


    他知道自己的评价应该不会低,没想到居然能高到这种地步!


    他何德何能能比肩圣人?


    他唇角疯狂上扬,状似谦虚:“咳咳咳,朕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努力。”


    他莫名有了一种偶像包袱的感觉,注视他的不仅是大唐的官员,更是大唐的百姓以及未来的人民。他还要做得更好才对。


    他现在其实已经对魏征等谏官有点不耐烦了,现在一看,嗯,他还能继续忍。


    .....


    唐宪宗李纯望着天幕,咬着嘴唇,心中百感交集。


    他刚刚上位的时候,也想做唐太宗,可是谁能做得到?


    随着时间流逝,他的身体越发老迈,越发感觉到自己和梦想之间的遥远距离。他这一生的功绩永远没有办法超过太宗。


    而且当皇帝实在是太爽了,渐渐的,他开始摆烂,很沉迷享乐,更加沉迷丹药,幻想长生不死。


    天幕的一席话勾起了他年少的梦想,激起了他心中的热血。他也想成为无数人夸赞的雄主啊!


    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那么难,太宗皇帝拿到地狱副本,都能挺下去,并且缔造盛世。现在大唐人民还爱大唐,难度比开国低很多。


    他不能轻言放弃!


    他思考良久,本来不准备重用白居易,现在改主意了。


    “召见白居易!”


    ................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白居易的演员来到江州,没什么活要干,到点领钱就行了。


    某天,秋季,他送客人离开,突然听到河边的船上有人弹琵琶。


    他走近,和这个琵琶女交谈起来。


    歌女脸上有些岁月的痕迹,可看得出来年轻时的花容月貌。


    她抱着琵琶半遮面,说:“我原本是长安的歌女,跟随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只能嫁给商人做妾。”


    白居易被贬这么久,很想听长安的音乐,便设立宴席,请她弹奏。


    琵琶女谈完之后,低垂头颅,情绪不佳:“弹琵琶的时候,我想起曾经在长安的畅快生活,如今年纪大了,只能在江湖之中飘摇和流浪。唉……”


    白居易颇受触动,突然有点惆怅,他性格向来非常乐观豁达,如今不免想起了长安的生活,那时他和友人多么潇洒,如今却孤孤单单。


    他终于有了被降职的落魄感,写下了一首《琵琶行》。


    ....


    天幕一行接着一行放出《琵琶行》,无数文人为之震惊,华丽,太华丽了!


    他把汉字组合得如此美妙。


    白居易形容琵琶女的音乐让他“如听仙乐耳暂明”。


    他们看白居易的文章,只想说“如看仙诗眼暂明。”


    李白不舍得把眼睛移开,赞叹道:“白居易啊白居易,你怎么这么有才?可惜了,君生我已生,不然定能成为知己!”


    他性格散漫不羁,诗风浪漫华丽,他喜欢写并且也喜欢看浪漫风。


    《长恨歌》已经给了他不小的震撼,《琵琶行》更是如此。白居易的诗风太对他胃口了。


    朋友:“天幕不是说了他有特别好的朋友,叫做元稹吗?”


    交际花·李白一点也不介意,表示想要加入:“这有何难?让他们带我一个吧,感情是处出来的,相信我会和他成为知己。”


    他不是来拆散这个家的,他是来加入这个家的。


    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