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 41 章(【先生到来】...)

作品:《盛唐小女官

    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时期,那时候不仅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政而选择出家避祸,许多读书人以及世家子弟也时常因世道不平而遁入佛门或潜心修道。这便让佛门中涌现不少诗僧、画僧、书僧、琴僧等等人才,而不少朝中的达官贵人也非常乐意与他们往来,许多著名人物都会有个和尚朋友。


    像王羲之的后代中就有个极有名的智永禅师,他继承了二王笔法,于佛寺之中潜心练习书法,曾经手书八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为《千字文》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往江南诸寺都能欣赏智永禅师的《千字文》真迹。


    更重要的是,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赋税徭役的,他们有的是空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佛门经过这么多的蓬勃发展,随便逛哪个佛寺都有可能出现几个有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们能在奉先寺中发现那么个老僧倒也不算特别稀奇。


    李隆基听皇孙李俨详细地禀报完雕版印刷的事,顿时也来了兴趣。


    正巧李林甫从外头办完事回来了,李隆基便笑着吩咐道:"走,去看看这奉先寺是怎么印《金刚经》的。"


    李林甫不知自己离开时皇孙来说了什么,不由转头看向奉先寺的住持。


    当初两寺都被冲毁了,朝廷命令他们合为一寺。


    虽然龙华寺年代更久远,但他们奉先寺是高宗皇帝命人建的,龙华寺那边的损坏与伤亡情况又更严重,最终合并的结果便是龙华寺并入奉先寺。


    这次迎接御驾辈分排在前头的都过来了,只那老僧没来,原因就在于那老僧过去是龙华寺的。他不爱参与寺中诸事,他们也不爱带上他,平时都是这么两不干涉凑合着过的。


    谁能想到那家伙会有这样的际遇啊!


    难道有的人看起来离群索居、不问世事,实际上却一直在憋着劲想吸引贵人的注意?


    不能怪住持这么想,主要是这么做的人实在太多了。


    李隆基不仅亲自看过老僧雕刻出来的书版,还上手试了试这种新鲜的印刷方法。


    他是个有文化的皇帝,自然看得出这东西的妙处,当场龙颜大悦,给了老僧极其丰厚的赏赐,并让工部安排工匠过来研习雕版印刷法。


    事实上刚才李隆基差点就让这和尚帮他把自己亲自作注的《道德经》给雕刻出来了。


    还是瞥见老僧那锃光瓦亮的光头,李隆基才及时住了嘴。


    偶然得了这么一样有利于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开怀。


    既已赏过了老僧,他便一视同仁地给三娘她们也赐了不少好东西。


    尤其是三娘第一个注意到这东西,赏赐之厚更是不下于老僧。


    三娘不懂什么辞让之说,高高兴兴地谢了恩。


    李隆基见她那副开心得不得了的模样,心里也十分快活。


    这小孩的神童出身是他给的,而他钦定的神童随他出巡期间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难道不值得让史官好好记上一笔?


    虽然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个长生不老,可没有人会嫌弃自己名声太好。尤其是当皇帝的,哪个不想拥有明君称号?


    李隆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还成,史书上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是少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欢这些能为自己明君履历增光添彩的事。


    李俨倒是没要奖励,而是请求李隆基等工匠学成后能帮他们把那本《灾害自救指南》给印出来。


    他今年才八岁,行止却沉稳斯文,绝佳的气度衬得那本就好看的眉眼都更秀逸几分。


    李隆基儿孙众多,但对李俨这个长孙还是颇为偏爱的,他朗笑着说道:"该拿的赏赐还是得拿,你们那书若是当真写成了,自去工部让人安排刻印就是。这雕版印刷法本来就是你们发现的,难道还怕我不许你们刻书不成?"


    听李俨讨来了李隆基这句准话,三娘高兴极了。从御前离开后,她便去寻吴道子说了这桩要紧事:等他的插画都画完了,估计工匠们也都学有所成了,到时候她们这本应急册子一口气可以印很多很多本!


    到时候还可以把插画单独印个成百上千份,安排长安、洛阳诸佛寺趁着开俗讲的间隙搞安全宣讲!


    三娘话里话外满是对吴道子的殷殷期望:这么多人等着您的画、这么多人的性命等着您去拯救,您一定会好好画的对吧?


    颜真卿自幼聪敏好学,才二十五岁便中了进士甲科,无论文章还是书法都已经在士林声名鹊起。


    在这么多的好处面前,三娘是个女孩儿这点小事便不值一提了。


    吴道子:"............"


    他们读书的地方不是什么正经学堂,只是翰林院那边抽调些饱学之士来给他们开蒙罢了,所以他们的假期是跟着朝中官吏的假期走的。


    李俅和萧戡这两个不想读书二人组,才上课没几天就忍不住掰着手指数什么时候放假。


    没错,就是他,就是那个夜半三更起来读书的人(三更灯火五更鸡)!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肩膀突然变得沉重起来了。


    更难得的是课后她几乎每次都会追着提问,问的还是明显经过思考的问题。


    起初前来授课的翰林官对三娘是爱答不理的,后来见她实在聪慧又勤勉,渐渐也接受多了个女学生的事实,勉强也能对她一视同仁了。


    贺知章还给她讲了颜真卿写的《劝学诗》,就是那首有名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没办法,颜真卿那手字写得太端庄方正了,李隆基觉得合该让他家孙辈好好研习。


    三娘她们潜心读书到三月下旬,百孙院来了个新先生。


    说是闭门也不太恰当,他几乎每天都得去找文稿上对应的应急知识提供人探讨具体细节,生怕画上出了差错误导了千千万万人。


    这人非常年轻,乃是今年的新科进士,名叫颜真卿。


    即便如今朝廷很重视教育,各地都开设有官学与各式私学,但大部分学堂都是为男子而设,女子大多还是以家族教育为主,有幸生在官宦之家便有机会从小识文断字,若是不幸生在寻常人家恐怕就只能目不识丁地过一辈子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三娘和李泌都被安排到百孙院那边跟着李俨他们一起读书。


    三娘也是因为生在官宦人家,家中有不少能为她开蒙的长辈,才得了个"神童"的名头。若是连开蒙的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神童不神童的说法?


    等下回圣人考校皇孙们的学问,说不准会大大地嘉奖他们!


    幸而大唐官吏的假期还挺足,每旬都有休假不说,像上巳、清明等等节日都有假期,五月还有一次田假可以休,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都有十五天之久。


    如今有机会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三娘自然学得分外认真,不仅每天认真听课以及做功课,还额外讨要些书单回去读。


    没办法,任谁有个一教就会的学生,讲起课来也会格外有成就感。


    既然正式上课了,便不能像早前那么自在地玩耍了。


    上巳节的龙门一日游结束后,吴道子就开始闭门作画。


    李隆基当场让他露了一手,最终安排他这段时间留在洛阳教皇孙们习字。


    这人生来便很聪明,读书竟还这般勤勉,难怪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


    这一阶段就是拼人脉了,接下来你能去什么样的职位取决于你能挤进哪个圈子。


    在等候选官的期间,新科进士们可以各展所长,游走于众多达官贵人之间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娘倒是每天都活力充沛地听课、读书、习字,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求学生涯。


    于是在颜真卿抵达百孙院之前,三娘还现学现卖地给李俅他们介绍起这位新先生--


    连本来很爱躲懒的几个小子都在她的带动下变得格外好学。


    这不,才刚考中进士前来东都叩谢皇恩,李隆基就听人说起了他那手难得的好字。


    三娘早上遛弯的时候就听贺知章提起过颜真卿,说颜真卿博学多才,又写得一手好字,她平时有什么不懂的只管请教他就好。


    按照大唐的诠选规定,新科进士得观察一两年才能正式授官,距离他拥有正式官职还有挺长一段时间。


    因为提前在贺知章那儿了解过颜真卿,所以三娘便分外期待这么一位新先生的到来。


    只是以前每天都能出去疯玩,现在却要拘在屋里读书,李俅他们还是每天都要嚎上一句"还要多久才到五月"。


    别人可能要苦恼怎么打进新的社交圈,颜真卿则没有这个烦恼,他虽然自幼丧父,但他祖父家、他外祖家都是官宦世家,伯父以及舅父与贺知章等人都是至交好友,可以说是从出生起就已经待在这个交际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