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第 96 章 租到了一处合适的房子……

作品:《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盛景觉得, 这种宅子真是太合她心意了。比李家庄那处宅子还要合她心意。毕竟这里邻居都是陌生人,大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像大杂院或李家庄那样没有半点**。


    她把这宅子的每一间屋子都打开来看了一遍。前面住的那人走之前显然把宅子都收拾过了, 到处干干净净的, 连厨房都收拾得极干净。


    几间北屋都有些简单的家具,床和桌子、椅子都是现成的。


    只要把各处抹抹灰, 将铺盖和锅碗瓢盆搬进来,就可以住人了。


    盛景打了水将家具抹了一遍,看看时间快中午了,这才把自行车推出来, 将大门锁了,去旁边打听有没有出租房子的地方。


    “你是什么人啊,要来这里租房子住?”一个拎着菜回来的老大爷警惕地盯着盛景。


    “我表哥考上北城的大学了,他弟弟也跟着一起来。我想给他们租个住处。”


    咳,李建设确实要来北城上大学,李鸣放也比他小半岁,没毛病。


    老大爷脸色顿时一松, 笑容浮现在了脸上:“考上大学了啊, 那可能干。”


    他问:“要什么样的房子?我在这儿住了许多年, 这附近我都熟。”


    盛景一喜,忙道:“他们喜欢安静,最好安静些的,如果是独门独院就更好了。有两三间房子就成, 破点也没关系, 租金最好便宜点。”


    老大爷的眼底的警惕又消失了一些。


    外地来的兄弟两人,租便宜的两三间房子,倒是符合他们的身份与需求。就是这独门独院的要求有点儿高, 看来是农村的,住惯了独门独院,不知道城里房子紧张。


    不过他们城郊,倒也没紧张到哪儿去。


    他想了想,朝盛景招手:“你随我来。”


    盛景赶紧推着自行车跟上。


    没一会儿,两人停在了一处院子前。


    老大爷上前用力拍门:“老白,老白。”


    “来了来了。”里面传来一个老头儿的声音,不一会儿院门被打开,一个六十来岁穿着背心的老头儿出现在门口。


    老头儿打量着盛景,问老大爷:“老孙,这是你孙女?”


    “什么呀。我只有孙子,没孙女,你又不是不知道。”孙大爷没好气道。


    他指着盛景:“她有个表哥考上了大学,要带着弟弟来北城住,想租房。你侄儿在西边不是有个房子吗?与其空放着,不如租出去。”


    白大爷一听脸色顿时好了几分,热情地对盛景道:“小姑娘,你要替表哥租房子啊?走走走,我领你看看去。”


    “麻烦您了。”盛景道,又对孙大爷道谢,“谢谢孙大爷,劳您带我过来。”


    孙大爷摆摆手:“没事没事。”朝白大爷挥手,“那我回去了。再晚点老太婆又该叨叨了。”


    “谢了。”白大爷挥手。


    他进屋去跟家人说了一声,出来后领着盛景往西走,边走边道:“那处房子是我哥的,我哥嫂走得早,只有一个侄子,这侄子也只有一个儿子,倒是有两个女儿。”


    “他儿子下乡插队,在当地结了婚,还当了老师。写信回来说他不回北城了,让我侄儿两口子过去。两口子年前就去了那边,写信说那里住着还挺舒服,短时间内不回来了,托我看着房子。”


    盛景听到这里就问:“那他们不会过阵子就回来了,要把我表哥赶走吧?”


    “不会不会。儿媳妇怀着身孕呢,他们肯定得伺候儿媳妇坐完月子才回来,没准就不回来了。毕竟就这么一个儿子,大女儿出嫁了,小女儿也下乡了没回来。他俩又没个固定工作,不跟着儿子,跑回北城也没意思。”


    两人往西走了十来分钟,眼见着房子越来越稀,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大片的田地,白大爷这才在一处宅子前停了下来。


    白大爷道:“这房子偏是偏了点,但安静,离左邻右舍都远,炖个肉啊,唱个歌啊,都不怕人闻到听到。”


    盛景就笑了起来。


    白大爷打开锁进去,又道:“院子不大,房子不多,但租金也不贵。你表哥不是兄弟俩吗?又是从乡下来的,住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盛景看了一下,院子就四十来平,有一小块菜地。北房三间,西边打横有一间屋子,应该是厨房。整个院子一目了然。


    “还有后院吗?上厕所去哪儿上啊?”盛景问道。


    “这儿有个耳门。”白大爷指着边上一个不显眼的门道,“往这儿出去就是厕所。”


    盛景看那门是从里拴着的,她打开门栓,走出去瞧了一眼。


    后面说是后院吧,其实也不是。


    大概那地儿不属于白家,但现在又荒着,主家不用,所以白家就占用了。他们不好砌围墙,用土坯茅草建了个厕所在那里,然后用荆棘在周围围了一圈儿,厕所旁边也是菜地。


    盛景四处看了都没看到水井,问道:“吃水去哪里担?”


    白大爷往东北方向一指:“前边柳树林那边有一口甜水井,大家都到那里挑水喝。不远,走过去几分钟。”


    好嘛,这回盛景知道了。


    她在盛家那处宅子附近转悠的时候,就知道那里有个甜水井,许多人到那里挑水。


    她刚才虽然骑着车走了一圈,这里看似离她家那处宅子远,其实很近,往东北方向这边去,步行,到她家那宅子估计也就十分钟。


    盛景就更满意了。


    这处宅子确实跟白大爷说的,离左邻右舍远。何止远,往西往北都没人家了,进院子前她往四周看了一眼,除了东边有户人家,其他地方似乎就是一片田野了。


    这里是丰台区,五二年前是宛平县。现在虽划归北城了,但这边风景区多,人口不多,住户以前大部分是附近村子里的人。这里划归北城后,很多人都农转非了。


    盛景又让白大爷把三间屋子打开看了,发现这屋子也不小,一间有三十来平米,每间房都有床有桌,有各种生活用品。


    “如果我租房,这些东西都收拾走的吧?”


    “你确定要租,我明天之前就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的。我家那边屋子比这儿大,有地方放。”白老头儿道。


    盛景满意,直接就问起了价格:“一个月租金多少?”又道,“我起码租四年,可要便宜些。”


    白大爷一路来就在琢磨这个问题了。听盛景说租四年,他把到嘴的价格又往下降了降,道:“一个月给两块吧。”


    槐花胡同盛河川那间出租房,四十来平米,一个月租金是五块。


    在赵盼儿三十五块八毛二工资能养活一家四口的情况下,这租金不算便宜。但那个地段,那个面积,市场价就这样。


    盛景在北城转了两天租房子,知道盛河川给邻居的也算是厚道价钱了,要不然六块七块都有人租。主要是这年头能拿房子来出租的人少,住房又紧张。供远远小于求,租金实在没法便宜。


    白大爷这虽是三间房带个院子,独门独户,但在城郊,价格自然不能跟离皇城极近的槐花胡同比。两块钱一月,不算贵,却也不算便宜。


    盛景就算不在乎这点钱,也得还价,否则就不合常理。


    “您看一块六成吗?我表哥上大学虽然有补贴,但还要养个弟弟呢,手头实在不宽裕。他要租四年,您就少点。”


    盛景说“弟弟”两个字时一点儿也不心虚。


    李鸣放比李建设矮了一个头,还是个娃娃脸,说他比李建设小两三岁没人会怀疑。


    白大爷犹豫了一下:“一块八,不能再少了。”


    他之所以帮侄儿把这房子租出去,是担心这房子久了没人住荒败了。当然,租金能高点自然最好。他侄儿媳妇糊火柴盒,一个月的收入也才五六块钱。


    盛景这下很爽快,直接点头:“成,那就一块八。”


    说着她看了看四周:“你们这里有街道革命委员会吗?咱们过去签个字据。”


    街道革命委员会就是街道办事处,运动期间改了这个名字,现在运动刚结束,这个名称还没改回来。


    白大爷犹豫了一下:“有,不过有点远。”


    “我载您去吧。”盛景拍了拍自行车后座。


    白大爷看上去还算硬朗,人不高还瘦。盛景现在已经一米六九了,这学期不管学习再忙,她也每天早上坚持跑步。骑自行车载着白大爷还挺轻松。


    几分钟后两人在街道革委会下了车。


    白大爷显然认识这里的人,跟里面的一个叫赵梅的中年妇女打了招呼,说明了来意。


    赵梅在这里工作多年,自然经手过房屋租赁的事儿。


    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文件夹,掏出一张纸,对盛景道:“会写字吧?把这份合同抄一下,将租金填上去就好。”


    盛景接过来看了一下,发现这份合同并不严谨,对双方约束力不强,连个违约责任都没有。


    不过就算她把合同改了也没多大用,一次付一年的租金也白搭。


    如果白大爷的侄儿回来了,要把这房子收回去,哪怕她在合同上写了租期和违约责任也没啥用处,年付的租金还得看白大爷的侄子人品如何,人品不好没准就收不回来。


    这时候可没有律师函可以发,现在的公安也不会管这事,最后还是街道革委会调停。只要白家人坚持,街道革委会拿他们也没办法。


    所以她没说话,闷不吭声地照着这个合同抄了一遍,写上租金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递给白大爷,白大爷签了字。


    她掏出一块八毛钱给白大爷,拿到了那处宅子的钥匙。


    “下个月的这时候,我让我表哥上门给您送租金。”盛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