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燕云十六州(视频后续)

作品:《开局一个碗,给朱元璋直播万里江山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


    十一月的应天城寒气骤起,树木凋落。


    征虏大将军徐达要班师回朝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应天的大街小巷。


    百姓翘首以盼,恭迎在应天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左右,只等着能远远看看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四皇子……”王三保紧张的跟在朱棣身边,深怕有些不长眼的冲撞了这位“贵人”。


    朱棣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个子小小的钻起人缝来简直不要更方便,他瞪了眼这位父皇新派给他的小太监,低声喝道:“说了多少次,在外面叫我少爷。”


    “奴婢有错……”


    “行了,快点上前面去,我还要看徐大将军呢!”朱棣转过身子又努力的往前挤着,从人与人之间的细缝里如泥鳅般的钻了过去。


    在朱棣的心里徐达就是这天底下最伟大的英雄,能看他一眼,朱棣便觉得满足了。


    终于,主仆二人挤到了最前面,小太监王三保喘着粗气,道:“其实少爷本不必着急,徐大将军肯定会进宫见皇上的,到时候少爷肯定就能见到本尊了!”


    朱棣踮起脚尖向着城门处张望,“你不懂,徐大将军若是进宫一定会卸甲穿着朝服,可我就想看他身穿铠甲威风凛凛的样子!”


    就在他盼着的时候,却看见几人骑着高头骏马自城门处缓缓而来。


    人群在这一瞬间静了下来,然后又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一般,山呼起来。


    那热情就像是海浪一般,席卷了整个应天城。


    徐达和他的北伐军团收复了已经失去了四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并且他们把元军打到了长城以北。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项功绩啊!


    朱棣的心情比任何人都要激动,他自小便听着徐达将军的事迹长大,他立誓一定要向徐达一般,堂堂正正的做个英雄。


    现在他心目之中的英雄就要出现在他的眼前了。


    那颗心再也不受控制,仿佛要跳出胸腔一般。


    身披铠甲,手握长刀,徐达的样子一定是威风凛凛的!


    那几人骑着马越走越近,朱棣几乎忘记了还能呼吸,他凝神去看——


    为何走在最前端的那人,没穿着铠甲?


    朱棣不敢置信,将军凯旋而归,为何没穿铠甲?


    人走到了朱棣的眼前,他使劲的揉揉眼睛,心中顿感失望,那唯一没穿铠甲的,正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征虏大将军徐达!


    但失望也只是一瞬间就消散了,徐达面上虽是严肃,可望着四周百姓的目光却是柔和温雅的,他不疾不徐坐在马背之上,根本没有得胜回朝的那种居功至伟的骄傲。


    朱棣不由得在心中对这位大将军又敬重了几分。


    -


    朱元璋亲自率文武百官,于奉天门迎接北伐的众将士。


    徐达身穿朝服,一步一步走了进来。


    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徐达与他的第一次相见,在这一瞬间,徐达其实真的不知道该怀着怎么样的心情面圣。


    少年时的第一次相见,因为那一块馒头而引起的十九载的相辅相成。


    明明是很短的一段路,他却觉得走了很远很远。


    仿佛看尽了他们相识的这十九载。


    当初的热血誓言,如今都已成了现实,他们的毕生所求的追求,终于成了真。


    胸膛之中热浪翻涌,千言万语想要与一生知己相倾诉,却只能在明晃晃的龙袍下化成一个跪拜。


    “臣徐达叩见圣上。”


    “达子!”


    朱元璋双眼通红,颤颤抖抖的抚着徐达的双臂。


    这一声竟也让徐达这样的七尺男儿热泪盈满,但他从来不是会被这些东西冲破理智的人,坚持行完跪拜之礼后,徐达才在朱元璋那一句“起身”中,缓缓站了起来。


    朱元璋能叫他“达子”,他却不能忘记自己为人臣的本分。


    文武百官见过和没见过徐达的,都不禁在心里暗暗感叹,连徐达都保持君臣之间的分寸感,他们能比徐达功劳大吗?


    不能。


    既然不能,就学着点。


    朱元璋在心里自然非常满意徐达对自己的尊敬,这也给那些想要居功自傲的人提了个醒,自傲的时候想想自己比得过徐达吗?要是比不过就安分一点。


    他一路搀扶徐达走到了奉天殿内,并且让人取椅子放置在众臣的最前端,请徐达亲坐。


    徐达蹙眉,再次行跪拜大礼,拒绝道:“臣不坐。”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便命人将徐达搀扶到椅子上。


    哪知两个人拉扯下,徐达依然跪得稳如泰山,纹丝不动,他再次道:“圣上若要徐达坐椅子,徐达便今日在大殿上长跪不起。”


    “罢了罢了,你还是和从前一样,固执。”


    朱元璋知道徐达肯定是不会坐椅子的,便让人将椅子撤走,徐达这才站了起来。


    徐达双手奉上印绶,道:“臣徐达幸不辱命,如今回朝,请圣上收回帅印。”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


    “大将军,你率众将先行凯旋,三日后大军将至,朕要去城门亲迎,犒赏三军将士。”


    徐达拱手谢过:“能受到圣上亲迎,是他们的福气。”


    朱元璋点头道:“好好,传朕旨意授徐达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另外徐达改封为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


    徐达大惊失色,再次跪拜在大殿之上,“徐达受之有愧,万望圣上收回旨意!”


    朱元璋挥挥衣袖,“大将军再拒绝朕的封赏,会让天下百姓对朕寒心,大将军之功劳,我大明百姓人人都记在心中。”


    他收了笑意,声调升高:“大将军是想抗旨吗?”


    徐达仰头,正对上朱元璋的目光,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拒绝下去了,否则就成了不知好歹之人,只能领旨接受。


    只是短短几句话,徐达已经觉得后脊冷汗沁沁。


    比起朝堂,他更喜欢带兵打仗。


    -


    散朝之后,朱元璋留下徐达在皇宫内。


    朱元璋设宴款待他。


    二人对立而坐,朱元璋给徐达倒了杯酒。


    “达子。”


    “圣上。”


    朱元璋蹙眉,放下手中的酒杯,“现在只有你我二人,你叫什么圣上?!”


    徐达笑笑,双手将酒杯又递到了朱元璋的手中,道:“曾经你我不分彼此,是兄弟,但是如今您是君而我是臣,徐达一刻都不曾忘记与圣上的君臣之礼。”


    “唉,那些狗屁之礼都是做给别人看得,现在只有你我二人,朕命令不许再说什么君臣!”


    “臣遵旨。”徐达将手中的酒杯饮下。


    他转移话题,又道:“圣上可注意到与臣一同凯旋的年轻小将?”


    朱元璋想了想,微微颔首:“好像是有个脸有点眼生,那是谁?”


    “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


    朱元璋“哦”了一声,点点头道:“朕想起来了,常遇春曾跟朕提起过几次,说他妻弟有勇有谋,是个良将。”


    徐达自斟自饮了一杯,道:“确实是个良将,臣这次有意提拔此人为傅友德的副将前锋,没想到倒是个有胆有谋,勇敢善战的将才。”


    仿佛想到了什么,朱元璋突然问道:“为何没见到遇春?不会他……”


    “圣上!常遇春随大军三天后归,他好的很,只是不能再上战场了。”徐达又饮了一杯酒,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什么?”朱元璋突然站起来大声喝道,不可置信的皱起了眉,“什么叫不能上战场?”


    “圣上,稍安勿躁。”徐达也站起来,将朱元璋安抚着又坐下后才道:“楼大夫说只要他不上战场冲锋陷阵,那便可保他二十年无虞。”


    “那什么狗屁楼大夫会不会是庸医?!”


    朱元璋一拍桌子,恨不得先把楼英的头砍下来才好。


    “圣上,楼大夫是名医,不会误诊的。”徐达再次站起身,行了一礼又道:“您难道忘了那天幕所言?常遇春本该死在这次北伐之战,但是现在臣将他或者带了回来,就说明楼大夫说的没错,你万不可迁怒与他。”


    朱元璋现下已经缓和了不少,也饮了杯酒,道:“只是可惜了遇春一身孤胆。”


    二人同时举杯,一饮而下。


    几杯酒水下肚之后,徐达才稍稍放开一些,他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在活二十年和冲锋陷阵之间,臣愿意选择让他活着。”


    相视一笑,二人再次达成默契。


    朱元璋捻捻胡子,道:“之前给你去信,说朕想让妙云进宫陪着皇后身边,你回信却对此事只字未提,是不愿意吗?”


    徐达垂首,“臣不敢,臣只是不知道圣上为何要妙云进宫,既然圣上选定常遇春的长女为太子妃,又为何要臣女进宫?是想嫁给太子为侧妃还是……?”


    朱元璋笑笑,回复:“以妙云的资质,为人侧妃终究是委屈了,侧妃是妾室,妙云这般优秀的女子怎能为人妾室?朕是想将妙云许给朕的其他儿子。”


    “其他皇子?”徐达思虑一番,忽然跪地叩头,“臣恳请圣上,看在臣常年在外征战,也算是有些功劳,不要将臣女许配给二皇子。”


    闻言,朱元璋一凛,“怎么,你觉得朕的二皇子配不上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