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燕云十六州

作品:《开局一个碗,给朱元璋直播万里江山

    朱元璋攻进定远县城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城里所有的朱重八的“画像”都撕了。


    本来以为经过徐达一番说辞之后,他对于这个“画像”已经没那么在意了,可是当他骑着马匹走过破败不堪的大街小巷时,看到那丑陋且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画像上明晃晃写着“朱重八”三个字时,内心还是腾起一阵火。


    刷刷刷撕了个干干净净。


    要让他知道是他后世的那个龟孙子画的这些画像,他非提前把他老子的头砍下来不可!


    徐达与汤和正兴致高昂的冲着他走过来时,久未出现的天音,突然响了起来。


    把他们都吓了一大跳。


    【让我们来看看,天花板徐达是如何将元军一步一步打回老家的。】


    【首先,我们还是要表扬一下重八,他是懂得人心的,就是重八在徐达北伐之时,对于北方的人民提出了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誓将元军赶回大漠!当然,徐达和常遇春也确实实践了重八的这一口号。】


    【徐达军的北伐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当徐达和常遇春攻下大都后,准备兵分两路在太原合击王保保时,徐达经历他最大的一次困境——被王保保在韩店偷袭,明军当时死伤数千人。】


    【但是徐达并没有退却,他打算趁着王保保倾巢而出时,直捣太原,也是这一次,徐达跟王保保第一次正面交锋!徐达的兵力只有王保保的一半,并且他手下以骑兵为主,然而大家都知道,元军最厉害的就是骑兵!】


    【可是徐达和常遇春愣是把王保保打到什么程度呢?当常遇春追击王保保到忻州时,他身边只有十八名侍卫,这是一场歼灭战啊,直接打到对方全军覆灭的那种!】


    【就是这么强悍!谁能不怕呢?】


    【徐达和常遇春一鼓作气,收回山西和陕西,这时候英勇无畏一马当先的先锋常遇春直接又让逃跑的元顺帝搬了一次家,只是很可惜,如流星般光耀照人的明朝第一先锋,也如流星一般陨落了,让人不禁替他惋惜。】


    天音之中有悲壮的乐曲声响起。


    不知为何,朱元璋莫名就觉得心里发酸,这位他还没遇见的良将,就这样在他们大业未成之际,陨落了?!


    叹兮,悲兮!


    他倒是希望天音能多说一点关于这个叫常遇春的人,一来顺着线索或许他可以早点认识对方,二来如果知道对方为何而死,便也能提前应变,防患于未然了。


    徐达也对这位一直与自己的名字并排提起的将领很感兴趣,直到听到他将会早亡,内心又不免波澜涌起。


    也不知道踏上这条不归路,将来自己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呢?


    是能够名垂青史,如汉朝的霍去病、南宋的岳飞一般被后世传颂,还是未成名而化白骨,徒留遗憾。


    但他徐达的心愿必然不会改变,那就是收复中原!


    -


    “常家大娘,不是我要逼你们,而是现在光景不好,匪贼又多,我们家里粮也不多啊,而且你家大儿这般孔武,又学过些拳脚功夫,不如就卖给我,顶了你家欠下的粮,大娘你看这买卖多合适!”


    赖皮潘家是四里八乡有名的富户,常家自己家里的地在山腰上,地方不小,能出粮的地儿太小了,那里土层薄种点什么也不容易丰产,又是在山腰上,雨水稍微大点就能把他家那地上的所有东西都冲没了,所以常家就租了潘家的地。


    本以为租了块肥沃的地,就能养活一家人,可是却跟签了卖身契一样,年年加租,丰年还好些总不至于饿死,要是有点灾荒,那一家人就得出去要饭。


    常家本来也有几个孩子,死的死丢的丢,眼见着最后长大成人的就剩下了一个儿子。


    常家大娘满眼泪花,拼了命的摇头,她就是自己饿死,也不能把孩子给卖了。


    那赖皮见着软的不行,就想来硬的,趁着他家儿子没在,强行把这个卖身契给签了。


    常遇春那小子,身材魁梧,臂长腿长,又天生神力,下地干活的一把好手。


    嘿嘿笑了两声,那赖皮手一挥,身后就上来两个大汉,抓着常家大娘的手就要强行按下手印。


    大娘不依,拼命挣扎。


    一开始还有乡亲上来说一两句,被赖皮潘一脚踹的吐了血之后,哪还有人敢再说话?都知道这厮也就是看着人家孤儿寡母的使劲欺负,可这就是个人吃人的世道,他们自己都不一定能活得下去,又有什么资格来过问别人?


    眼见着大娘的手指就要被按下的一刻,赖子潘突然“啊”了声,就栽倒在地上,没了动静。


    手下的人慌着去看时,发现已经断了气,脑袋后面还汩汩向外淌着血,黏糊糊的流到了地上。


    再向四周张望,却发现在一房顶上,坐着个男子,手里握着自制的弹弓,半眯着眼睛正瞄向他们。


    “唰”一声,石子飞来,正中一人眉心,那人应声而倒。


    其余的人见状哪还敢留,撒丫子就跑。


    见人都跑散了,常遇春从房顶跳了下来,扶着老母亲道:“娘,咱们也跑吧。”


    大娘深知严重性,家徒四壁也没有什么家当收拾,常遇春将他的娘背在身后,长腿一跨,几步就跑进了山林之中。


    躲在山洞里,常遇春打了些猎物,在洞中生了火给母亲烤来吃。


    就在这时,天空之中传来清脆好听的声音。


    这天音的异象已经出现了有些日子,一开始常遇春也是吓了一跳,以为要天降灾祸了,可后来渐渐发现对他的生活没有一点影响,便也没太留心和在意。


    毕竟普通的百姓还是能填饱肚子为重。


    只是这日,他在天音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他的名字,但是他一直都觉得是重名的人,他一个土生土长的穷小子,哪里来的什么历史使命?还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从没出过怀远县城。


    但今天却不一样了。


    常遇春站在山洞口,听着天音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个跟自己同名同姓人的故事,他和叫徐达的人,做着中原汉人几百年都在努力奋斗的事情,他记得曾听游书先生说过,前朝有一位大将军,他誓守中原山河,一生都在跟金军抗争,是我们的英雄。


    常遇春是个粗人,太大的道理他不懂,但是“英雄”二字他还是懂的。


    哪个男儿郎没有英雄的梦?


    常遇春知道他们那个家是回不去了。


    “娘,我想去投义军!”


    常家大娘根本不知道义军是什么,但她心中看得清亮,她的儿志在远方。


    “春儿,不管你做什么,娘都支持你。”


    常遇春努力的听着天音,他已经开始把自己想象成天音中的那个“常遇春”了,然而就在这时,忽然他听见天音说常遇春仿若流星一般璀璨而且短暂。


    流星是什么?


    常遇春并不知道,但他却听懂了,大约就是说这人会英年早逝。


    常遇春看看自己,忽然嘿嘿一笑,怎么可能呢?他壮的很,自小就是人群里最强最厉害最高的那一个,他怎么可能短命?


    就算真的是短命,他也有一个能建功立业成为英雄的梦!


    可是常遇春并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天音所说的朱重八和徐达在哪里,也只好一路走一路去寻。


    -


    定远县城。


    朱元璋和徐达正在规划县衙仓里的粮食。


    偌大的粮仓里,粮食却少得可怜,不足二百石,还有一些因为储藏不善,发霉腐败的,也要清理出来。


    攻下定远县城,朱元璋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三千人,那么这三千人的粮食问题,就是朱元璋首要关心的事情。


    “城中百姓多贫苦,我们挪出一百石,分给百姓。”


    朱元璋的想做什么,徐达心知肚明,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当然知道这些疾苦,自己起义造反不也是为了一口饭吃吗?


    徐达叹了口气,道:“若是以后人人都可餐饱,再不用为了吃一口而拼命就好了。”


    正在这时,外面的天空之上,天幕缓缓变亮。


    这一次不再是奔腾的战马,也没有谁的画像,而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


    麦子刚刚抽穗,放眼望去宛如绿色的一大匹丝绸,顺着风,在大地间飘荡。


    朱元璋张大了嘴惊叹不已,这般整齐的麦田,该是多么美好的丰年啊!


    那些百姓农夫也红了眼睛,说不出的羡慕,若是他们的田也能有这样的收成,谁还会吃不饱?


    天幕上的麦田麦粒饱满,一片一片的几乎望不到尽头。


    在看他们的麦田,稀稀疏疏,麦穗也没有这么长这么饱满。


    惊叹只在一瞬间,画面就变了样子。


    天音也随之响起:


    【这是一张up主两年前途径淮西时随手拍的一张麦田照片,在做这期视频的时候,我就在想,朱重八造反的初衷就是为了一口饱饭,若是那个时候我们这片土地上,就有了番薯、玉米和马铃薯,这些高产又可以广泛种植,还抗饿的主粮,历史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还是要感谢那些将番薯、玉米和马铃薯带回来的先人们,这也是明朝后期和清朝时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幕上又放了几张奇怪的画,朱元璋觉得应该就是天音中所说的番薯、玉米和马铃薯,他急忙蹲下身子,用手指在地上的薄土划拉着。


    朱元璋的心脏在剧烈的狂跳。


    “你在干什么?”徐达也蹲下身子,有些不解。


    “我要把天幕中说道的那三种没听说过的什么番薯之类的画出来,若真有一日我朱元璋能……”他顿了一下,才又说道:“我定要找到这三种粮。”


    “找粮?”徐达眉头皱了皱,又看看天幕上还没消失的画面,道:“这东西见都没见过,你去哪里找?”


    朱元璋一边画一边说:“现在不知,不一定以后也不知,总会找得到。”


    他没学过作画,但幸好这些东西的样子也并不难画,朱元璋道:“一会去找笔墨让人临摹下来,或许有一天用得上。”


    徐达点点头,道:“若真像他所说,高产,广泛种植还有抗饿,那这可真是好东西。”


    朱元璋只觉得自己难以自抑的激动,要是能解决了这口饭的问题,该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啊!


    他不断的反问自己,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粮食问题,要是真的让他朱元璋给解决了,他是不是能名垂青史?


    血液从脚底向着头皮开始冲击。


    要是天音能有更多的指示就好了,他就能知道去什么地方寻找了。


    天音还在继续。


    【咱们就拿番薯举例,明朝时北方一亩小麦的产量大概是一石,江南稻米的产量比小麦高大约是在两石,而番薯呢?一亩收数十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差距?就是原来种小麦稻米可以养活一个人的田,要是种上番薯就能养活至少十个人!】


    朱元璋的心脏加速跳动着,他内心又开始波澜澎湃起来。


    “这事,可以做!”徐达也震惊于这样的数据。


    刚才天音只说高产,却没说能高这么多!


    “不是可以做,是必须做!”朱元璋捏紧了拳头,他竖起耳朵,只盼着天音能告诉他,这样高产的粮食,到底该去哪里寻找。


    可是,过了很久天音都不再发出声音了。


    天幕也渐渐黑了下来。


    每次到了关键时刻,天音就戛然而止,朱元璋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个被大人哄骗的孩子一般。


    糖只听得见,却看不见,就算看见了,也吃不进嘴里。


    长叹了口气,朱元璋对徐达道:“好兄弟,你去找找这县城中是否有擅长丹青之人,将这几个宝贝画下来。”


    总有一天,他朱元璋一定要寻到如此高产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