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剿杀

作品:《明月照冰雪

    沈归舟哽住,看来这小丫头平日里话本子也是没少看。


    “没有。”她看着茗清,道:“她遇到的那个人,对她是真心的,一年之后还帮她赎了身。”


    茗清讶异,“那为何她还会变成这个样子?”


    “十五年前,那个人死了。”


    原来如此。


    沈归舟目光转向康夫人,“她花名柳惜惜,她遇到的那个人名唤,文君宁。”


    柳惜惜这个名字康夫人没有听过,但听到后一个名字时,康夫人放在茶杯上的手顿住。


    文君宁。


    她不认识文君宁,可她听过这个名字。


    自天楚帝登基以来,抑制武将,提拔文官,重文轻武很是明显。


    文官得到重用,各地文人学子逐渐崭露头角。因地域不同,见解不同,有了学派一说。学派林立,党争翌日严重。


    文君宁是河西人士,精通儒学,后游学天下,名声渐起。


    永盛七年春,他经人特别推荐,来到京都,入翰林院修著河西简史。


    永盛八年,他加入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临桐诗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文学诗史,意气风发。


    同年,以现任大学士辛贤集等几人为首的川城学派成立。


    永盛十一年,临桐诗派和川城学派先后进入天楚前五大学派。临桐诗派位列第三,川城学派排名第五。


    永盛十二年,辛贤集升任大学士,领导的川城学派影响力迅速提升,没多久,川城学派就成为天楚最有话语权的学术流派。


    自那之后,文学党争不再是简单的口诛笔伐。党同伐异,变得血腥起来,曾经百花齐放的各路学术流派迎来了最寒冷的冬天。


    永盛十三年,临桐诗派有影响力的人物,先后出事,罪重的斩首,罪轻的流放。


    同年冬末,临桐学派被人举报,聚众集会,创作反诗,辱骂帝王。苦苦支撑临桐学派的文君宁因包庇同党,其心有异入狱。入狱七天后,又被查出不少罪名,三个月后,被判流放北疆幽肃。


    沈星阑没有打下北疆十八城之前,那里曾是天楚舆图上最北的地方。占地不过千亩,地势偏高。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在下雪,不到九月,万物成冰,想要在那里活下来,难如登天。


    天楚建朝以来,共有三千余人被流放此处。截止永盛十三年,活下来的不过三百。


    北疆舆图重新归划后,它被划入琼州。沈星阑曾经让人勘探过幽肃,试图改变此处环境。没过多久,他放弃了这个想法。其他人猜测,多半是那里地势独特,他也拿它没办法。


    不过,文君宁并没有到达此处。


    流放出京十日后,他死在了被流放的路上,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他死之后,临桐学派再无可以支撑之人。两个月后,天楚再无临桐学派,也没人再提起文君宁。


    至于江南名妓柳惜惜,康夫人没有听说过。


    但是,她还听过另外一个故事。


    文君宁游历江南时,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男才女貌,两人十分恩爱,后来,他还将该女子带入了京都。


    他向友人介绍,她名若湘,她以前的名字,文君宁和她自己都没有说过。


    可惜,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结局并不完美。


    永盛十三年,临桐学派遭遇围堵剿杀,文君宁为了她的安全,将她送回了江南,托付友人照顾。


    他出事的前五日,该女子失踪了。后来,有传言说,就是她向官府和川城学派的人举报了文君宁,是她提供的罪证坐实了后者的罪名。临桐学派的人为了救文君宁,四处找她,都是无果。直到文君宁死,她也没有再出现过。


    文君宁死后,他的学生不死心,想为他翻案,再度下江南寻她,可她却像是从未存在过,彻底没了踪迹。


    有人说,她背叛了文君宁,也有人说,或许,这事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局。随着她的消失,和文君宁被人有意无意地遗忘,这事再也无法查到真相。


    康夫人知道这些,是因为他们都是河西人,年少时,她曾听自己的父亲提起过他,她的父亲对他的才学赞不绝口。


    她有些震惊,那么多人都没有找到踪迹的人,竟然能被沈归舟找到。


    康夫人放开杯子,“她……就是若湘?”


    “是,跟着文君宁后,她成了若湘。”


    康夫人张了几次嘴,不知道自己要问什么,该怎么问。


    她转头看向茗清,吩咐道:“去让伙计换壶新茶来。”


    茗清快速明白过来,当即转身退开,“是。”


    等茗清走开,康夫人张嘴依旧没想到要说什么。


    沈归舟直视她的眼睛,打破了沉闷,“她也是康大人和太常寺少卿曾经托人在江南寻找的人。”


    “……”


    康夫人了解了,沈归舟早就调查清楚了一切。


    除了在自己的父亲嘴里听到过文君宁的事,她还听一人说起过这个名字。


    她的夫君,康松。


    因为,他曾是文君宁的学生。


    文君宁未去游学之前,在河西白门书院教学。离开白门书院五年后,他又回过一次河西。


    那次回去,康松和他重新取得了联系,之后几年,两人一直有通信往来。前者他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后者的教诲。


    对于这位博学风趣、为人谦和的师长,康松一直很是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