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6章 天下有识之士,皆可入宫参政

作品:《大唐:开局继承十万亩田

    柴绍不傻。


    李二的开国老臣之中,除了那个脑子有问题的武士彟之外,就没有一个傻子!


    若是论创意,老臣们肯定是玩不过年轻人了。


    可要论起玩心眼,八十个李承乾也不是柴绍的对手!


    同辈中人,估计也就李义府那个阴货,能跟开国老臣们掰掰手腕。


    柴绍一眼就看出,李承乾不止是认识贾统那么简单。


    而是很熟!


    那目光,他经常能在柴令武的眼中看到。


    每每有人提及太子如何如何,魏王李泰如何如何,尤其是私密的事情,柴令武的眼珠子就冒绿光!


    李承乾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某种,能将贾统拿捏住的把柄。


    想当年,柴绍年轻之时,跟好友们也是这般。


    “太子怕是有什么事情瞒着老夫吧?”


    柴绍斜了贾统一眼,语气不咸不淡的说道。


    李承乾也不傻,知道自己的表现,暴露了和贾统的关系。


    他立刻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表情,道:“本太子听闻贾助教已过立冠之年,却始终未曾婚配,心中不免焦急,若是姑父认了他当义子,当早早成婚,帮谯公一脉延续香火才是!”


    身后的贾统,满脸无奈之色。


    这借口,找得实在是太蹩脚了。


    书院的先生之中,四五十岁不成婚的都有。


    延续香火在百姓之中,在贵族之中,在皇族之中,都是头等大事。


    唯独在学问人那里,屁都不算一个。


    所谓礼制,有人说是从周朝传下来的,实际上,中原王朝奉行的礼制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儒家。


    有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博百家之长,确立了如今的普遍价值观。


    说白了,规矩是给别人定的,儒家子弟身为礼制的制定者,反倒不用去遵守。


    在流传下来的典籍之中,明明白白的写着,大儒无矩的字眼。


    就像偷书是件雅事一样,任何人都无法左右饱读之士的婚姻大事。


    亲眷都不行!


    这也是柴绍,一直都没有强迫贾统成婚的原因。


    谁敢管?


    一本《史记》拍他脸上,让他


    好好看看,太史令是怎么记载的...


    柴绍哼哼了几声,面无表情的说道:“原来太子如此关心百姓的婚配之时。”


    李承乾傲然道:“那是!本太子整日向上苍请愿,让我大唐百姓添丁加口,不然这偌大的疆土,由谁去管理?”


    旁边的几位大儒,好像没听见他们之间的谈话般,各自敬酒。


    老王勣早就睡着了,两条腿搭着桌子沿,鼻涕泡打得老大。


    柴绍忽然叹了一口气,道:“原来太子如此关心百姓,看来老臣明日要上书陛下,多让太子迎娶几位侧妃,为皇族添丁加口。”


    啥?


    李承乾立马慌了。


    三个老婆他都嫌多。


    柴绍也是皇族,一旦上书,李二很有可能听!


    “这,这...姑父说的哪里话?本太子并非荒淫无道之人,这...”


    说话间,他在背后连连冲贾统招手。


    贾统叹了一口气,上前躬身道:“孩儿的确早就与太子相识,望父亲莫怪。”


    柴绍念在几位大儒坐在旁边,强忍着一巴掌糊死贾统的冲动,冷声道:“难不成,你是怕柴家借你的势?”


    他真恨不得当场揍贾统一顿。


    若是贾统跟太子的关系好,自己何必巴巴的跑到东宫来?


    最重要的是,他为了贾统的前途,操心了好几年。


    早知道他跟太子这么铁,何必担忧?


    他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一样,被人耍得团团转...


    这时候,高士廉拎着酒壶,慢条斯理的说道:“不是小贾不想告诉你,而是有人不让他告诉任何人。”


    柴绍寻声看过去,脸上的怒色顿时消失得干干净净。


    他还没胆子,跟硕果仅存的三公发脾气。


    当然,主要因素还是由于,他知道那个人是谁。


    还能是谁?


    柳白呗!


    李承乾诚恳的说道:“书院不少人都签了保密条令,还望姑父莫怪!”


    柴绍深吸了一口气,不由得多看了贾统几眼。


    这种事情,同样在他身上发生过无数次。


    想当年,柴令武就是这样,什么都不肯


    跟他说,总以保密为借口。


    他还总觉得,柴令武是在外边瞎胡闹。


    可事实证明,柴令武他们办成了一件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转念一想,柴绍心中又不禁有些欣慰。


    能让柳白逼着书院的学生,签署保密条令,那么肩负在贾统身上担子,该有多重?


    “那好,老夫不再多问,只是赐婚之事...”


    贾统神色尴尬,低着头不说话。


    李承乾的眼睛又是一亮。


    “姑父,究竟是谁家的姑娘?”


    ...


    世上任何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是有脉络可寻的。


    一项政策的实施,背后的目的必定单纯不了。


    就好像皇帝下令,放胡人入关,允许他们在大唐境内做生意,甚至给了他们条件优渥的关税待遇。


    没人认为,皇帝是喜欢胡人。


    所有大唐百姓都觉得,皇帝肚子里肯定憋着什么坏水,只要爆发出来,就能狠狠的坑这些胡人一笔!


    贞观十年第一次大朝会的议题,早早就确定下来了。


    商议汉胡通商之事!


    这是有史以来,朝廷第一次将大朝会的议题,公布给天下百姓。


    宫里传来的话,说得明明白白。


    天下有识之士,皆可入宫参政!


    当然,所谓的‘有识之士’,也是有条件的。


    最起码,能找到合适的推荐人。


    总共只有一百个名额而已,乘着皇帝甄选英才充入鸿胪寺的东风,有资格推荐的人,无一例外,都带了名单上的人!


    多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这是多好的机会?


    而不在名单上,还想入宫露脸的名额,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贾统是唯一一个,没有官职,却被皇帝点名要求参加大朝会的人。


    他手中的这个名额,已经不能用金贵来形容了。


    正月十六清晨,曹家的马车来到距离丹凤门足有一里的地方,就走不动了。筆趣庫


    曹桂穿着一身书院院服,满面春风的跳下马车。


    “阿姊,大朝会肯定要很久才能结束,你且回家去吧,等结束之后,让姐夫送我回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