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咱们要不要问问柳大哥的意见?

作品:《大唐:开局继承十万亩田

    《致知》的发行量,并不像上官仪等人想象之中的好。


    书院拥有自己的印书作坊,可以省下不少成本。


    有大儒坐镇,质量也有保障。


    但奈何,老百姓们不买账...


    一群年轻人,坐在新批下来的办公室里,全都愁眉苦脸。


    来济一向憋不住事,苦恼的揪着头发道:“再这么下去,《致知》就要黄了...”


    上官仪唉声叹气了半天,道:“我是豁出去这学期的成绩,央求虞先生答应,将我写的故事刊登在《致知》之上,谁能想到,最后就卖出几百本...”


    他用双手捂着脸,又道:“若是让先生知道,我期末就不好过了!”


    他们致力于做一种老百姓都能看的读物。


    几百本的销量,的确是太少了。


    况且,虞世南他们对上官仪编写的故事,有很大的期待。


    就想着靠这个故事,把道门的影响力提高一些,引起佛道之前的冲突了。


    李恪幽幽的说道:“这三百多本里,有多一半都是咱们书院学生买的,加上虞先生他们,最后落在百姓手里的,也只有几十本罢了...”


    这群人里,马周和李延寿的年纪要大上一些,也最沉稳。


    两人沉吟良久,李延寿站起来,道:“当务之急,并非是提高《致知》上那些文章的质量,而是要想办法,如何把名气打出去!”


    马周微微颔首,“延寿兄说的有道理,要需要有一个名气极大之人,帮咱们一把!”


    来济眼睛一亮道:“是不是可以接着找虞先生他们帮忙?”


    马周摇了摇头,“《致知》是咱们的心血,诞生于书院,却并不从属于书院,想必虞先生他们,也不愿意插手其中!”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既然《致知》是学生创办的,先生们当然不能帮太多。


    否则,会害了他们。


    可不找书院的人,还能找谁?


    全天下,名气够高的大儒学者,有八成都在书院。


    找外边的人?


    谈何容易?


    众人苦思良久,都没有找出好办法来。


    上官仪小心翼翼的说道:“要不,把我写的那些故事,都放在《致知》上?”


    长安城里的戏本说书,大部分都是出自上官仪之手。


    而且,名气都不小。


    这也的确是个办法。


    可这个提议,却被所有人一直否决了!


    李延寿皱着眉头,道:“游韶写的那个故事,趣味性是有的,初期刊登在《致知》之上,有助于吸引百姓,可刊登故事,终究和咱们的初衷不符!”


    上官仪没有生气,反而点了点头。


    《致知》也是他的心血,创办的宗旨,也是为了提高民智,宣传书院。


    若沦为戏本一样的东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李恪忽然说道:“咱们要不要问问...柳大哥的意见?”


    众人眼前一亮。


    马周一拍脑门,“对啊!严格来说,柳先生才是真正开创刊物的人,说不定,他能为咱们指一条明路!”


    李恪有些兴奋的说道:“我这就进宫去找刘瑾,让宫中的内卫去送信,肯定要比驿吏快得多!”


    马周重重的一点头,取来纸笔写信。


    他的胳膊略微有点抖,不过字迹并没有受到影响。


    哪怕他再有抱负,现在也只是个学生罢了,给书院的主人写信,不紧张才怪!


    吹干了墨迹之后,马周小心翼翼的将其放进信封,珍而重之的交到李恪手中。


    李恪二话不说,拔腿就走!


    看着李恪离去,李延寿沉声道:“这一来一回,最少也要十几天的时间,诸位同窗再努力一把,争取尽快将第二期《致知》,整理出来!”


    众人齐声应是,纷纷埋首在桌案前,挑选自己心仪的文章。


    话说,虽然《致知》的销量不好,但投来的稿子倒是不少...


    ...


    自魏州城外出发,又是五六天的时间过去。


    经过休整之后,将士们的精气神明显提升了不少。


    速度也就快了几分。


    在经过和诸多将领的商讨之后,程咬金拍板,将每天的行军距离,延长到一百二十里!


    高句丽的气候,不少中原人士能忍得了的。


    早到一天,就能多适应一天。


    说不定,就是因为多适应了一段时间,会影响到最后的战局!


    路上虽然辛苦了一些,但将士们也都理解高层的苦心,没几个人抱怨。


    柳白等人,自然是一点负担都没有。


    坐在马车里,感觉不到任何寒冷,速度也要比大军快得多。


    柳白拿着一本书,正津津有味的看着。


    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山海经》,最适合消磨路上的时间。


    柳婉儿和柳蓉儿两姐妹,商议着怎么把手帕上的睡莲绣得更好看。


    武顺正捏着一根针,小心翼翼的给李承乾挑着手上的水泡。


    缝石棉布的任务,紧赶慢赶,还是没能在大军开拔之前完成。


    李承乾他们,只能在大军休息的时候赶工。


    今天中午,才刚刚弄完。


    至于两个小的,上了车就会呼呼大睡。


    此刻正睡得香甜。


    “柳大哥,缝完之后还干什么?”


    李承乾踢了踢脚下,被叠的方方正正的石棉布。


    他不明白,柳白为何要让他们,把石棉布缝成一个缺了底的大球。


    柳白翻了一个页书,随手拿起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道:“接着缝!”


    李承乾正要推脱,忽然倒了一口冷气。


    “嘶——轻点!”


    武顺给他挑了水泡,又上了药,“没见过你这个娇气的,不就是个水泡吗?”


    李承乾嘴角抽搐了几下。


    从前,他还能给武顺点脸色看看。


    可现在,武顺有了柳婉儿和柳蓉儿两个撑腰的,就成了他再也惹不起的人...


    无奈之下,他只能长长的叹息一声。


    就在此时,马车外忽然传开了许褚的声音。


    “少爷,再有一炷香的时间,就到幽州城了!”


    柳白放下书,道:“去前军知会一声,且在幽州城外停留几天,若是程伯伯不愿,就告诉他,此事关系到战争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