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无法拒绝一千领布面甲

作品:《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朱厚照

    满速儿抵达哈密卫。


    然后看到了关西七卫的首领外派的兵力抵达,十分的满意。


    “最新的消息,大明那个肃州总兵李隆,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一点都没有防备的心思,只要能冲过去,甘肃全境就在速檀的马蹄之下!”


    “嗯!很好!”


    满速儿一听,哈哈一笑,“这一次大明的甘肃巡抚被杀,趁着大明人的新任巡抚还未抵达,我们杀进去,他们各自为政,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到时候,各家发财。”


    “我等谢速檀的恩德!”


    吐鲁番境内的首领们纷纷感谢。


    吐鲁番由三种人组成。


    分别畏兀儿人、蒙兀儿人、回回人。


    其中蒙兀儿人是主体民族,他们是帖木儿王朝在中亚融合了本地文化体系,诞生出来的混血。


    他们还有另一个称呼,莫卧儿。


    而这批人,主要游牧。


    至于畏兀儿人,则是回鹘世系,最初信仰佛教、袄教、景教,如今大量信仰佛教、袄教、景教的畏兀儿人东迁进入甘肃,而其他被征服,选择信仰了天方教的畏兀儿人,就是吐鲁番汗国城市的主体民族,主要从事绿洲农业和手工业。


    回回人来历就更早了,他们是阿拉伯人的后代,从唐代就进入西域,繁衍至今,他们也主要从事绿洲农业和手工业,极少的人会游牧,并且天然喜欢经商。


    而因为他们信仰天方教,所以这群人选择呆在吐鲁番汗国,没有随着西迁。


    一如故旧,满速儿身边的财政负责人,都是回回人。


    此外还有哈喇灰人,他们是瓦剌旁系,信仰的是藏传佛教或者腾格里,他们也在前几年陆续迁入甘肃境内或者返回瓦剌各部。


    整个河西走廊,就是部落大杂烩的现场。


    因为在这里,最好区分敌我的手段,就是宗教。


    满速儿站起来,举着杯道:“安拉在注视我们!征服他!东面的苍龙总有一日会臣服在我们的脚下!”


    “喔喔喔!!!”


    众人欢呼,眼中尽是贪婪和兴奋。


    甘肃需要防御的战线太长了,很容易顾此失彼,前后失据,并且因为甘肃作为陕西行都司,一边要受到陕西的物资供应钳制,一边要防备南边高原的吐蕃人,北边的瓦剌人,西边的吐鲁番人进攻。


    陕西是不会让甘肃一直对外进攻的,因为这样要花很多陕西的钱,这可都是钱啊!


    陕西可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兵马调动。


    并且大明国都在北京,真正要防御的对象永远是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


    西北这边的小瘪三,再横人口就这么点,又不是进入了暖期,降水线北移的时代。


    他们人口繁衍过度,就面对大明的长城铁壁,除了碰得头破血流,就要内战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


    甚至还要受到蒙古高原重新崛起的力量威胁。


    所以西域永远不可能直接威胁大明,能威胁大明的力量,永远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而且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甘肃,保住陇右,甘肃直到现在也还不是汉人的基本盘。


    毕竟要同时受到三方的夹击,日子并不好过,而且西域太乱了,丝绸之路还未重启,打过去没有收益,文官们肯定不会支持大明攻打。


    但对于朱厚照来说,他选择打西域,目的是为了控制养马地和提前做基本盘优化的准备。


    一旦大明完成了内部的革新,整个国家利益北迁进入北方,就该动手北伐和西征了。


    “永远要警惕更北方的游牧,直到机关枪发明出来的时代!”


    所以甘肃作为大明现在的廉价马匹交易场地,大明更是不能放弃甘肃了。


    只有打出去,才能保证本地的安全。


    于是在哈密卫休整了三日,七月二十二日,满速儿大军继续南下,朝着沙州方向过去。


    然后他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大明骑兵袭击了沙州城,灭掉了占据沙州的吐蕃人部落。


    这个部落的族长一听,当场气得晕了过去,接着就跑来找满速儿哭诉,求满速儿替他做主。


    “哼!区区大明甘肃的兵马,也敢这么嚣张?南下!我们这就灭了他们!”


    在呼声之中,众人加速南下。


    满速儿并没有在意大明突然出现的因果,在他看来,只不过就是大明的总兵缺钱跑出来劫掠罢了。


    关西七卫,伴随着哈密卫的衰弱之后,就接连遭受各方势力洗劫,早就习惯了。


    满速儿带着兵马分作两路,一路一万人随他南下,一路一万人走长城外围,直扑肃州,或者甘州。


    反正哪边防御不够,就打哪边。


    在他看来,这一次跑到沙州劫掠的明人,肯定不会多,最多三千人!


    再多,物资就不够支撑了。


    可是他并不清楚,肃州已经被平了,这一次夷灭三族的都是本地军官、大户,他们所藏的家私、粮食,足够支撑两年的用度。


    巫协早就安排了两千黑铳骑兵退回肃州看顾粮仓,并且命令甘州等卫所加强防御,随时应对敌人的袭扰。


    而锦衣卫在关西七卫的探子,飞速的传递着北方的动向。


    远在黑山口北方的狼山,思洵得知敌人分成两队的消息,不由得皱眉道:“看来敌人的斥候还没摸清楚我们的人数啊!”


    “就算摸清楚了,估计也不会重视我们,甘肃需要防备的战线太长了,敌人一旦分兵,甘肃这一段长城,都会烽烟四起。”李果解释道。


    他一得到分兵消息就马不停蹄的赶来通报。


    “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引导满速儿南下,在黑山口给他们一击。”


    思洵没有犹豫,带着一千轻骑直接扑了上去,然后派人通知后方的巫协准备。


    思洵一路奔驰到了红柳河。


    红柳河畔,思洵的兵马一出现,立刻对已经抵达此处的斥候进行围剿。


    “该死!怎么会有明人的骑兵?”


    “快看他们的全部都是布面甲!”


    “什么!布面甲?”


    满速儿的斥候们惊呼,赶紧带着人就跑。


    没有一丝丝犹豫。


    布面甲起源于元朝。


    是明军中后期的主流装备,造价相对低廉。


    当然布面甲也就是绵甲,它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用来糊弄巡抚调查,毕竟甲片都藏在棉布内,总会锈蚀,那么锈蚀就需要打磨更换。


    军户体系之下,往往军户都负担不起这种更换规模,而选择抛弃甲片,减轻重量,然后在外边装样子多钉铆钉来伪装,防御力下降得有多快,可想而知。


    所以到了戚继光剿倭寇的时代,一件布面甲重五斤、十斤的言论就出来了。


    这玩意儿打湿了以后能防火铳破甲,但防不了刀剑加身。


    唯一的好处就是适合北方的冬天使用。


    清代的八旗甲胄,也是依托布面甲改造出来的。


    所以有些时候看电视剧,看到明代青布面甲,不要以为他们是绿旗兵,实际上布面甲是满清八旗甲胄的祖宗。


    所以明清世系的传递,虽然满清运气不错,但也算是承上启下。


    不过,布面甲对于穷苦的吐鲁番牧民来说,已经是很恐怖的装备了。


    更何况思洵领着的,是一千多人全员着甲!


    所以他们斥候被一路追杀逃跑,满速儿得知了明军一千人就敢追杀他们的消息,显然一愣,接着再问:“可看了来人的旗号?”


    “甘肃都指挥使佥事思。”


    “思?这个是什么姓氏?”


    “不晓得,或许是畏兀儿人的死姓?”


    “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