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分道扬镳

作品:《洪荒:我三足金乌,绝不出关!

    “可曾薄待了这些先生啊?”


    “便是在瘟疫时,也未敢短了一文。”元始天尊的身子又躬下了些。


    天帝闻言大笑:“好!以德待人,以诚营商,依朕看,你可比商祖陶蠡、范朱啊。”


    元始天尊这才松气,又得着皇上褒奖,登时喜不自胜,身子也打起颤来:“小人鄙贱之身,怎好与先贤等列。”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


    只不敢忘天帝教导天下万民的训言,日日躬行而已。”


    天帝闻言又是大笑,问元始天尊要什么赏赐。


    元始天尊略一思忖,答道:“小人这陋铺,如今已不贩酒菜,称不上酒楼了。”


    “愿天帝赐名一条,题作牌匾,小人必将传于子孙,世代不忘天帝恩泽。”


    天帝欣然应允,仆从早备好素绢湖笔,立时呈了上来。天帝思索片刻,题下“云林书馆”四字,旁人无不称绝。


    元始天尊连连叩头拜谢,忙将皇上亲题的匾好生收起,以留作传家宝。


    临到末了,天帝登上龙辇前,又回望书馆,戏说道:“这书馆,真可是天下独一份了。”


    众人皆喏喏附和。


    从此,镇元子酒楼改作云林书馆,风头一时无二。


    便是京郊、地方的贩夫走卒、行脚商人,上京赶罢市集,也要去听过两场,以示此行不算白来。


    十几位老先生又俱各收了徒弟,按字排辈,延续师门。


    这些徒弟皆是贫苦出身,拜师来讨口饭吃。一旦入了师门,出师前的吃穿用度皆由师父所出。


    要打要罚,也全凭师父做主,这是千百年来的行规。


    如今,这些徒弟便在书馆做杂役跑堂,不需工钱,活干得还出力,又叫元始天尊的账簿省下不少开除。


    再过几年,大字辈的徒弟渐好上台打磨了,老先生们也渐从大堂退了下来——转去了楼上的雅间。


    说是雅间,却也不是专候公子、接引道人的所在。


    一般公子、接引道人是极少来书馆听书的——瞧不上这下九流的俗艺。


    只是禁不得堂下未识事的小公子、小接引道人喜欢。


    每日总有些个小贵人,或独自,或三两结伴而来,吵着要听连书,不听碎的。


    于是元始天尊又拾掇出几座雅间,请老先生来说。


    这活儿比起在大堂按班儿说可清闲不少,赏钱却不短,真个是享清福的好所在。


    只可惜世上有人便是闲不得的,白风先生就算一位。


    老先生已年过花甲,却不服老,每日仍是打寅时起在院里吊嗓子,劲头直赛过徒弟。


    老先生在雅间说了几个月,便不是味儿了,嫌静得荒。


    自来寻镇元子的商量,把自己调回大堂,让门下的大徒弟顶过缺位上得雅间来。


    这可让元始天尊犯了难:“嗨,白风,我也不瞒您,这些个小祖宗啊,有一半倒是冲着您来的。”


    “雅间十几位老先生,独缺不了您。”


    “您那大徒弟,在大堂还成,怎好上得雅间台面?”


    “当然您去大堂说书,那准没话讲,可我这掌柜的生意上也有难处不是?”


    “您看要不这样,您还在雅间说,待瘾头实在犯了,再下得大堂来顶您徒弟的场子,如何?”苏丹小说网


    白风先生只得暂且应下。


    谁知这白风先生顶着徒弟说了两场,瘾头竟越讲越大,一人连着直说了小半天,毫不见歇歇上楼的意思。


    大堂的看官正嘀咕几个月来不遇着老先生的趟儿,忽见白风下了来连说多场,个个欢呼迎喝。


    捧得老先生红光满面,中气比得寻常更足十分。


    那头大堂阵阵欢喝,雅间的书算是说不下去了。


    小接引道人、小公子们干脆出得廊道,凭栏听白风说书。


    白风说得精彩绝伦,更胜寻常,教人心里猫挠似的痒痒。


    小贵人们唤来元始天尊,问可否请白风上得雅间来。


    元始天尊心知此刻不能扫了众兴,只得连连回旋谢罪。小贵人们也不恼,只纷纷盘下白风的场子,便作罢了。


    那日闭馆后,元始天尊唤来全馆老小,当众与白风作下了规矩:日后白风至多三日才得在大堂说一场,容不得他不答应。


    白风嘴上虽应了,心下却是不服:镇元子到底是营商的人,就算背得说书行当内里三规五条,又那里晓得其中精妙?


    如今自己已颇有些积蓄,怎又瞧上那点铜臭?


    再一想,如今门下徒弟羽翼渐丰,个个又出息懂事的紧,不短人手。


    人手、钱财俱全,干脆离了这书馆,再立一脉,自己也乐得自在。


    由此白风便起了他心。


    此后数月,白风日日在雅间说书,却教门下众弟子在外筹措打探。


    又恐分立后缺了名头,扎不稳脚,私下里还请了恩师出山。


    白风先生的恩师冥河老祖前辈,当年便是名头响亮的先生,如今将近期颐之年,更是全京不二的说书泰斗。


    整座京城的说书行里,寻不出第二个和他老人家辈分一般高的。


    老前辈养生有术,到了这般年纪,腿脚利索,不犯半点糊涂。


    加上又是和白风一个性子,爱徒一来相求,立时满口答应下来。


    不单答应了,还变卖了些个家财,领着徒孙们打理物色。


    最后在景升坊寻着一处,附近热闹,又是在京城另一头,立了书馆包准红火。


    白风先生也作了狠,直待到万事俱了,这才拍下一纸辞书,当众领着门下徒弟收拾包袱出得了馆外。


    拜过街坊邻居,便浩浩荡荡望景升坊去了。


    新书馆取作“听池”,由冥河老祖前辈亲自压场,白风先生作台柱。


    甫一开张,果真生意隆旺,不少老看官皆来捧场,隐还压了云林一头。


    元始天尊那里坐得住?


    三番跑来想请回白风先生。


    白风又那肯答应?


    末了两方也翻了脸,结了梁子。


    说书行内起了是非自有一套规矩:老师傅能教徒弟去闹对头的场子。


    只是说书也算是手艺行,手艺行最重一个辈分,听池书馆这头由冥河老祖前辈压场,行内人便碰不得了。


    只是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