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一

作品:《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

    近距离与丁经明照面后, 狄思科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恐怕闹了一个大乌龙。


    “这是我哥,你敬什么礼啊!”狄思慧也没想到男朋友会闹这一出,对五哥解释, “哥, 他头一回来咱家, 可能有点紧张。”


    “毛脚女婿第一回上门都这样。”狄思科笑问,“小丁以前是军人吗?”


    丁经明再次立正站好,这回不喊首长了, 红着脸点点头说:“五哥,我在区分局经侦支队工作。”


    “原来是人民警察啊,挺好的。”狄思科恍然颔首, “小六,你陪着小丁吧, 我先进去跟咱妈说一声。”


    郭美凤一直以为闺女的对象是出租车司机,这会儿还在给几个儿子上课呢。


    大致意思就是, 小六好不容易带对象回来, 甭管他们对小丁同志有什么看法,都暂时憋着,不许表现出来,就当是给他们妹妹留面子了。


    你们娶媳妇的时候,条件还没人家小丁好呢,巴拉巴拉……


    几个当哥的都安静听着没吱声。


    二哥本来想发表一下意见, 琢磨片刻后又闭了嘴。


    妹妹三十多了, 去年还升了客舱经理,很有自己的主意,早就不是从前那个十几岁的毛丫头了。


    关于妹妹的择偶问题, 他们能参与的有限。


    反正郭美凤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吧。


    只是带人回来而已,能否结婚还是两说。


    狄思科回来快速通报了小丁同志的情况以后,郭美凤愣了半天才问:“小丁不是出租车司机啊?”


    “不是,经侦警察。”


    “那小六那死丫头怎么不早说呀?”


    “可能是您没问吧。”


    “……”郭美凤无言以对,隔了一会儿她又问,“小丁既然是警察怎么总开着出租车来接小六?”


    “据说是他跟他二哥一起凑钱买的车,他二哥休班的时候,他就用这辆出租车接送小六。”


    全家人:“……”


    兴许是原本的期待值就没多高,等到与丁经明正式见面的时候,大家对这小伙子的印象竟然还不错。


    小丁是公职人员,组织已经提前考察过了,出不了大褶子。


    而且从言谈间,他们也得知,小丁母亲早逝,父亲在十几年前因公殉职了,家里只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因着他大哥是航空安全员,与狄思慧是同事,两人这才有机会结识。


    丁经明的成长环境跟小六挺像的,甚至还不如小六呢,小六最起码还有个亲妈,这小伙子连亲妈都没了。


    郭美凤一听这个情况就心软了,吃饭的时候不住地给人家夹菜。


    小丁同志的身高跟狄家兄弟差不多,平时的饭量就不算小,但这天从老狄家离开时,肚皮都快把衬衫撑破了。


    据小六回来介绍,丁经明回家吃了一盒山楂丸,第二天一整天都没敢吃饭。


    不敢拒绝丈母娘和大舅哥劝酒的小丁同志,就此给老狄家留下了一个实心眼儿的印象。


    *


    丁经明父母都不在了,所以谈婚论嫁的时候,是由几个哥哥和嫂子出面商谈的。


    老狄家这边主要是大哥两口子和二哥两口子,丁家那边也差不多。


    丁经明和狄思慧名下各有一套房,都是前几年从单位买断的。


    俩人都有房有存款,结婚的事就很好谈了。


    等到他们在四个月后正式拿到结婚证的时候,狄思科和于童也各自拿到了一本毕业证书。


    狄博士的博士研究生一读就是六年,跟当年那位博士市长不分伯仲。


    张教授在弟子毕业这块儿卡得挺严,他要是今年还不能毕业,就真的没机会拿到博士学位了。


    所以,狄思科今年发了狠,把手头的很多工作都放下了,专攻他的博士论文。


    终于在头秃之前,过了张教授那一关,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


    他也终于可以大方地接受“狄博士”这个称呼了。


    说实话,相比于狄司长,他真的更喜欢狄博士,一听就是很聪明的文化人。


    由于一连拥有两名六年才得以毕业的博士生,张教授也得到了一个“张六年”的外号。


    张六年的名号在一定圈子内迅速打响,很多有意向拜入张教授门下的在职干部,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六年,不但时间长,而且交的学费也多啊!


    这博士他们读不起。


    与狄博士几乎同时拿到毕业证的,还有于童。


    于童初中没毕业就被选入歌舞团跳舞了,严格说来,她读的那叫艺校。


    在八九十年代做生意,没人会特意询问你是什么学历,只要能赚钱就能堵住很多人的嘴。


    但时代在发展,商人也有学历鄙视链了,不但媒体会披露某某公司老板的学历背景,商圈内部也会根据毕业院校搞小团体。


    于童生意做大以后,知道自己在教育背景方面存在很大短板,有些事情不能总靠直觉和运气。


    所以,她让二狗子推荐了很多书籍,私下自学不少课程,还花钱上过一些短期培训课。


    不过,二狗子去读博士以后,她也决定提升学历,花了大把时间和大把钞票去高校读了一个EMBA。


    以后总算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学历了。


    两口子都拿到毕业证那天,一起出去庆祝了一番。


    狄博士陪着媳妇去游乐园坐了三次过山车,在车上大吼大叫,将这段时间的紧张和郁气全都吼了出去。


    第三次从车上下来时,俩人都一脸菜色。


    于童靠在二狗子身上说:“我就说嘛,不能太放纵。”


    “来坐过山车可是你提议的。”


    “我提议坐一次就好了,是你非要拉着我坐第二次和第三次的。”


    “那我不是怕你没能彻底发泄出来嘛。”


    两个刚从过山车下来,仍然气若游丝的人,就这样靠在一起呛呛了起来。


    于童对待这次读书机会特别认真,与很多混学历的商人不同,她几乎每节课都去报到,从没逃过课。


    而且平时在生意上挺看得开的人,在学业方面却特别玻璃心。


    她作业完成得比较认真,有时候老师会将她的作业拿出来在课堂上点评。


    要是哪堂课上,老师没有点评她的作业,她就开始多心了,怀疑自己作业做得不好,回家还要让狄思科跟她复盘。


    狄思科帮她复盘了几次,觉得没什么问题,很可能就是课堂时间有限,老师跳过了点评环节。


    对于媳妇的玻璃心,狄思科还吐槽过,“幸好你当初走上了艺术道路,要是正常升学参加高考,那每年在岸上排队跳河的,肯定有你一个!万一不幸像四哥那样屡试不第的话,你可能已经轮回好几次了。”


    气得于童压着他狠狠捶了一顿。


    坐了三趟过山车,让夫妻俩在游乐园的长椅上休息了一个钟头。


    于童将两人的毕业证拿出来反复看了好几次,小声感叹道:“真好呀,姐现在也是高学历人才了!”


    狄思科奉承道:“以你的能力,早就是人才了,无非就是差这一张纸而已,现在这张纸也补齐了。”


    “嗯,还是狄博士会说话,而且有一双慧眼!”


    夫妻俩嘻嘻哈哈相互吹捧了半晌,又相携去餐厅吃了顿烛光晚餐庆祝毕业。


    等到双双毕业的这阵子喜悦过去时,大闺女狄嘀嘀又要出征了!


    由于03年非典突发,狄嘀嘀原本要参加的国际钢琴比赛也泡汤了。


    这一年狄嘀嘀苦练钢琴的同时,还加入两道杠乐队当了大半年的主唱。


    今年开学,队长庄垣面临升学考试,无法参加排练,两道杠乐队也暂时停止了活动,刚在艺术节上得到一个二等奖的乐队成员们,相约高中再战。


    不用跟着乐队排练了,狄嘀嘀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练习钢琴上。


    非典疫情结束,今年国内还会补办一次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的选拔赛。


    只要她能闯入前五名,就有资格参加世界邀请赛。


    要是能得到前三名的话,还可以拿到大赛的赞助,免费出国参赛。


    尽管20岁以下的青少年均可报名,比赛竞争很激烈,但狄嘀嘀的目标始终是前三名,她想凭本事,免费出国一趟。


    然而,这种高规格的国际比赛,在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狄嘀嘀每天练琴八小时,又有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在这次选拔赛上也只得了一个第五名。


    这在她的所有大赛经历中,是名次最低的一次。


    比赛结束当晚,狄嘀嘀就回家抹眼泪了。


    哭得特别伤心。


    于童抱着她哄道:“第五名已经很不错了,全国有几千人报名呢,而且很多人弹钢琴的年头比你的年纪都大,还有很多专业音乐学院的,这样的比赛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能在十四岁取得第五名已经能证明你的天赋和实力了。”


    “我想得前三名,”姐姐一边抹眼泪一边抽噎,“前三名能免费出国比赛。”


    “第五名也能出国比赛啊,咱们自己花点钱也没什么。”于童鼓励道,“距离下次比赛还有好久呢,你在这段时间好好练习,争取在决赛上拿到一个好名次。”


    弟弟也拿出比赛规则帮她分析,“姐,你这次吃亏就吃亏在年纪小了。你看,前三名都是17岁以上的。”


    “但是等你去德国参加决赛的时候,会分为A组和B组,A组都是15岁以下的,那就公平多了,你在A组还是很有优势的。”


    狄思科旁观媳妇和儿子哄人,并没插话。


    他觉得这次让女儿尝一尝失败的滋味也挺好的,这俩孩子与他小时候不同,几乎没经历过什么挫折,一路顺风顺水长大。


    狄嘀嘀在钢琴演奏上很有天赋,在国内参加的几次比赛,无往而不利,从没拿过第一名以外的名次。


    家人、老师和同学给她的也大多是夸奖。


    这孩子成长得太顺了,狄思科认为正好能让她借着这次机会认清现实。


    接受失败也是一种能力。


    “爸,你咋不安慰安慰我姐呢?”狄嘀嗒挑刺。


    “第五名不错了,有什么可安慰的!”狄思科嘲笑道,“你姐上学期期末考试才考第15名,咋没见她哭一个呢,还不是照样吃吃喝喝看电视。”


    姐姐正在哭鼻子,还要分心反驳:“我花在弹琴上的时间比学习多多了。”


    她的作业几乎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在家的时间基本都在练钢琴。


    自己没在学业上付出那么多,自然也不会要求太高的回报。


    “你还知道自己的学习时间少啊!”狄思科用纸巾擦了擦她的红鼻头说,“那些废寝忘食学习还排在你后面的同学,岂不是也要哭一哭?行了,这么一点事,有什么可哭的!我买了冰淇淋,你吃不吃啊?”


    狄嘀嘀吸鼻子:“吃!”


    姐弟俩捧着冰淇淋桶看电视去了。


    狄思科叹口气说:“咱闺女这玻璃心也不知道随了谁,我从来不这样啊?”


    说着还往于童身上瞄了好几眼。


    于童在他腰间拧了一把,“我看你又皮痒了是吧?”


    她上大学时的那点好胜心,算是被二狗子抓住了把柄,隔三差五就要拿出来点她几句。


    “我闺女随我怎么了?就随我!我乐意!”


    好不容易让女儿多云转晴了,狄思科几句话又把孩儿她娘得罪了。


    努力了半晚上,他才勉强将媳妇哄好。


    狄嘀嘀没能拿到免费参赛名额,但是一个自费出国参赛的名额已经到手了。


    她并不知道自家妈差点登上女富豪排行榜,在她的认知里,自家有点钱,但也没富有到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步。


    因此,对于这次要花上大几万才能出国参加的比赛,姐姐真是前所未有的重视。


    只期望自己的成绩能对得起这份付出。


    年底时,又强化练习了几个月的狄嘀嘀,在妈妈和小奶奶的陪伴下,踏上了德国的土地。


    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钢琴比赛。


    而留在国内的狄思科和狄嘀嗒几乎每天都要刷新那场钢琴比赛的官方网站。


    一方面是查看主办方发出的最新赛事动态,另一方面则是等待一个比赛结果。


    “我姐这次要是没拿到名次,岂不是要哭晕过去?”狄嘀嗒一边滑动鼠标一边说。


    “咱可不能在门缝儿里看人,兴许你姐这次就成长了呢。”狄思科坐在儿子身边一起浏览网页,“而且我看她拿不到名次也挺好的,以后就不要弹钢琴了,安心回来读书吧。”


    狄嘀嗒嘿嘿笑:“我要把这句话记在本子上,等我姐回来就告诉她。”


    “我不怕你告状,不弹琴也就不用出国深造了,哎……”


    然而,小屁孩一点也不懂老父亲的心。


    凌晨四点钟,狄思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被电话铃声吵醒了。


    听筒刚被接起来,就听到了他家大闺女激动的叫声:“爸爸,我得第一名啦!第一名!嘿嘿嘿~”


    狄思科那点睡意一下子就没了,赶紧坐起来问:“真得第一了啊?”


    “对啊,A组第一名!”


    A组都是15及15岁以下的青少年,狄嘀嘀再有一个月就要15岁了,在这个组别里很有优势。


    “爸爸,我跟你说,我上场演奏的时候,感觉特别自信,手指好像都要飞起来一样!”


    “哦哦哦,是嘛,这么厉害啊。”


    狄思科咧嘴听着他闺女吹牛,还要及时给闺女捧场。


    他抬手在脸上搓了一把,没想到孩子这么争气,居然能在国际赛事中拿到第一名。


    即使有年龄分组,也足够厉害了!


    狄嘀嘀还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兴奋地讲她是如何表演的。


    于童从旁提醒:“差不多就行了,国际长途挺贵的,一会儿给你爸传个比赛视频看看。”


    “对啊,爸爸,等我回了酒店就上啾啾,传视频给你看!”


    狄思科连声答应。


    放下电话就跑去书房,打开电脑等着。


    结果这熊孩子通报完好消息就去参加赛后采访了,完全忘了她的老父亲。


    狄思科从凌晨四点等到八点钟,念叨了一声“臭丫头”,不得不出门上班了。


    *


    再次回国的狄嘀嘀可谓是载誉而归。


    这场国际赛事在业界很有影响力。


    她在决赛上拿到了A组第一名,立即迎来了很多媒体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外媒夸起人来一点不懂含蓄,用词之夸张,语气之矫揉,让于童这个常年跟媒体打交道的人都直呼受不了。


    在外国媒体的宣传报道中,狄嘀嘀拥有了数个头衔,包括但不限于“天才音乐少女”、“来自东方的美少女钢琴家”、“冉冉升起的亚洲新星”、“世界钢琴大师的雏形”……


    狄嘀嘀所在的学校,得到她获奖的确切消息后,又在学校大门口挂上了热烈祝贺狄谨言同学取得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的横幅。


    内地一些得到消息的媒体,也很快报道了狄谨言在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的新闻。


    由于狄谨言小时候当过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多多少少也算是个童星。


    所以,这次博得的关注特别多,除了北京本地报纸报道了有关狄谨言得奖的新闻,很多外地报纸也报道了。


    北京的报纸还对狄谨言同学做了一次专题报道。


    将她2岁参加卡拉OK大赛,3岁参加迎国庆歌咏比赛,4岁录制《儿歌一百首》,5岁夺得幼儿园英语比赛金奖,6岁担任少儿节目主持人、荣获京津冀少儿钢琴比赛金奖、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10岁担任中华世纪坛跨世纪少先队员代表等等荣誉,一股脑报道了出来。


    媒体能了解得这么清楚,当然都是于童这个亲妈透露的。


    她平时从不宣传报道自家闺女,但这次女儿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该宣传还是要宣传的。


    从前不宣传,只是还没确定狄嘀嘀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次获奖算是从天赋和实力方面证实女儿能吃这碗饭了。


    以后可以走艺术家的道路。


    所以,于童也开始有计划地为女儿做一些正面宣传了。


    这几年能在国际上获奖的天才少年少女不是没有,但狄嘀嘀是个外形格外靓丽的小美女。


    这就给她博得了比别人多了数倍的关注度。


    她在赛场上演奏,以及接受获奖证书的照片,被各大媒体转载,贴得到处都是。


    外人都在一窝蜂地报道天才美少女,而老狄家已经关起门来规划狄谨言同学未来的发展道路了。


    这一届的得奖选手,都能获得官方的推荐名额,可以去德国的音乐学院进行深造。


    但这个深造的前提是,选手必须读完高中,上大学的时候直接去音乐学院读书。


    这个推荐名额比较适合B组那些15岁以上的获奖选手。


    放在狄嘀嘀这里就不太合适了。


    若是必须等到高中毕业,那她就还需要四年才能进入专业音乐学院学习。


    狄思科不舍得女儿出国,觉得让女儿在国内读完高中,等到读大学的时候在出国读书也是一样的。


    可是,在艺术这方面,他的意见并不重要。


    狄嘀嘀获奖,最高兴的其实是于家人。


    她在艺术上的天赋和造诣,明显是遗传自母族基因的。


    于爷爷、白主任、于童的表姐郑雪茹、于童的亲妈尹蔚如,甚至还有画画的于宝塔,反正但凡能跟艺术沾点边儿的于家人,都聚到了老狄家。


    白主任既是于童的钢琴启蒙老师,又是重孙女的钢琴启蒙老师。


    也是老一辈非常著名的作曲家。


    在重孙女的发展规划上是很有发言权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白主任拄着拐棍儿,思维仍异常清晰,“咱们小谨言刚得了奖,无论是在名气,还是她自己弹琴的手感上,都是最好的时候,也是她吸收新知识最快的时候。四年以后,在繁重的高中课业压力下,很可能就磨没了她的斗志和灵气。到时候咱们后悔都来不及……”


    亲姥姥尹蔚如也说:“既然以后要走专业的路子了,那该放弃就要放弃一些东西,可不能三心二意的。”


    “央音附中的老师说可以让她免试入学,”于童在女儿的头发上抚了抚说,“不过,我不太想浪费她现在的时间和灵气,想让她去外面见识见识。”


    “那就申请国外的艺术院校嘛,”白主任拍板道,“咱家不是古板家庭,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小谨言在国外学成了,再让她回国来发展。”


    一家子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都是,不要浪费孩子的天赋,尽快让她继续深造,提高演奏水平。


    于童也舍不得孩子,但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时,她比二狗子理性很多,也干脆很多。


    私下又跟狄思科商量了几天后,夫妻俩最终决定,让狄嘀嘀在国内读完初中,初中毕业后,申请音乐名校,继续出国深造。


    狄思科同意了媳妇的想法,但还是建议给闺女请一名家庭教师,让她在学音乐的间隙吸收一些文化知识。


    孩子太小了,生活里不能只有钢琴。


    家庭内部统一了意见,狄嘀嘀也愿意继续深造,于是夫妻俩又给女儿报名参加了另一场国际钢琴比赛。


    用两个国际金奖,敲开了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大门,并且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办好离职手续的郭美云也飞回了国。


    “把谨言交给我,你们就放心吧。”郭美云向儿子和儿媳妇保证,“家教也不用请了,谨言有空的时候,我就给她见缝插针上上课。”


    她早就将祖孙生活规划好了,现在整个人跃跃欲试,只等着开启新生活了。


    将孩子托付给亲奶奶,夫妻俩没什么不放心的。


    而且狄思科还记得,当初王胖胖学钢琴的时候,亲妈为了弥补年少时的遗憾,也跟着他一起学习。


    没过多久,没啥天赋的王胖胖就退出了学习钢琴的队伍。


    那名钢琴家教成了亲妈一个人的老师。


    想到这里,狄思科就建议道:“小姨,您退休了总不能将时间都花在狄嘀嘀身上,有空也可以学一学钢琴。”


    “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学什么钢琴啊?”郭美云年轻的时候确实羡慕会弹钢琴的女孩。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份心思也就淡了。


    “您学一学钢琴,跟狄嘀嘀也更有共同语言嘛。”


    “嗯,也有道理。”郭美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


    一切准备就绪,在距离开学还有两个月的时候,郭美云提前带着孙女出国适应生活了。


    与她们一同离开的,还有没等到中考分数就要出去过暑假的狄嘀嗒,以及不放心孙女、也想要出去看看世界的郭美凤。


    家里一下子走了四个人,只剩狄思科和于童夫妻二人看家了。


    “咱俩折腾这么久,怎么把自己折腾得跟空巢老人似的?”


    狄思科打开啾啾,一边跟媳妇嘟哝,一边等着跟大洋彼岸的家人视频。


    “你自己当空巢老人吧,我才不当呢!”于童常年保持锻炼,状态还很年轻。


    跟他说话的工夫,还能抽空压个腿。


    狄思科正想反驳两句,却突然听到电脑里传来“滴滴滴”的声音。


    有人给他的啾啾发消息了,他以为是自家娃发来的,赶紧点开对话框。


    撞大墙:【谨言,听说你去美国学音乐了?在哪所学校?】


    狄思科一看这称呼,就知道是女儿的朋友。


    他关了对话框没回话。


    狄嘀嘀出国前已经申请了新的啾啾号,重要的同学朋友早就被转移到她自己的号码里了。


    看来这个“撞大墙”不是狄嘀嘀的同班同学,甚至不是同年级的同学。


    还没加上他女儿的新号码呢!


    凭网名推测,这可能是一位男同学。


    于是,作为女儿的合法监护人,狄思科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毫不犹豫地点开了“撞大墙”的个人资料。


    呵呵,果然是男同学。


    这位同学的网名叫“庄垣”,但狄嘀嘀给对方的备注叫“撞大墙”。


    狄思科:“……”


    为什么给人家备注这种名字?


    他兀自琢磨了一下,女儿这样起名的用意。


    “垣”有墙的意思。


    庄大墙,撞大墙!


    他闺女可真是善用谐音梗的小天才!


    狄思科这边没回复,但“撞大墙”还在不停地发消息,最后两条发的是——


    撞大墙:【我最近可能要去美国参加计算机比赛,要是两边距离近的话,我可以去看看你。你在哪个城市?】


    撞大墙:【咱们乐队上个月排练了新歌,主唱是个男同学,没你唱得好,但也还可以,我录了视频,到时候可以给你看看。】


    Disco:【同学,我是狄谨言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