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Chapter66 (一更)

作品:《博物学家,专业暴富[综名著]

    chapter66

    一项有关土地与金银相关的未公开政策,实施与否看似仍旧处于国会与总统之间角力阶段。

    国会方面信心满满,人多势众地认为僵持到杰克逊下台就行,却鲜有人愿意承认天平其实早有倾斜的迹象。

    珀尔敢打赌,以豪森议员为代表所倾向的拖延计策必被打脸。杰克逊总统只剩不满一年的任期,但决不能以此推测他会妥协。

    以杰克逊的作风,几乎没有人能阻挡他的决策。

    尤其是暗杀已经发生过一次,连死神没能把人带走,那只会让他在最后的总统任期内强硬到底。即便这次自己人,类似豪森议员这一派都明确表态不支持,但他会冒大不韪下达指令。

    当国会长休会期到来,就是总统行政命令单方面强制推行之际。

    如此一算,时间不多了。

    只剩两个月就到七月夏季国会休会。

    问题来了。

    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将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已知第二银行走到穷途末路,还有其他连锁反应吗?

    爱德蒙对形势的估测更为看衰。

    当规定土地只能用金银交易,届时银行券不能说是形如废纸,也会迅速跳水式贬值。

    银行为了自保,不只囤积金银储备,更会尽快回收放出去的贷款,而筹集足够多的备用金。

    如此一来,连锁反应开始发生。

    贷款全面收紧,需要贷款的公司全部寸步难行,而股价随之下跌。

    之后,整个市场的信心受挫,一波巨大的破产潮将会蔓延。

    尤其是金融行业,正面迎接这一波摧枯拉朽式的经济下行冲击,甚至是欧洲股市也被牵连震荡。

    不是没有好消息。

    好消息是如今的美国大部分人尚未深度参与货币经济。

    大部分人住在乡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被卷入这一场震荡的主体是工厂老板、工人、商人、金融城的经纪人等。

    特助阿戈尔连夜返回了纽约,他也不知道谁的观点最终会成为现实。

    豪森议员等一众人,与杰克逊共事已有十年,对总统先生的料解很深。

    总统先生真会违逆几乎所有人的意思推行新政策吗?

    那不是动了反对派的钱包,而是把大家的钱包都给一网打尽。有必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不过,如今国债清零,第二银行方面对总统的干涉能力降到最低点。

    这确实是最好的机会去打击以比德尔为首的费城金融势力,将其连根拔起且彻底摧毁。

    然而,飓风过境,无一幸免,纽约方面无法独善其身。

    兰茨先生与默瑟先生认为最坏的可能性——经济萧条期将开始,这种看衰的推测会成真吗?

    阿戈尔回到华尔街,在五个月前的大火吞噬之后,街上半数人都换了新面孔。

    尽管去年无人在火灾中丧命,但一大批人因此破产,黯然退出。

    “老布洛克先生,您看呢?”

    阿戈尔道出最新的华盛顿局势情报,“新政真的会出台吗?万一出台,我们又该怎么办?”

    纽约证券交易理事会临时办公室内,气氛几近死寂一般凝固。

    老布洛克的眉头拧成一团死结,不抱幻想认为谁可以劝阻杰克逊。

    这位总统就连不可能完成国债清零的任务,他也完成了,此人现在无所畏惧。

    “哎——”

    老布洛克叹气,“我们必须做最坏的准备。”

    特助阿戈尔不免也着急,“难道不能再设法干预吗?让总统先生全面认知这一政策的严重危害性。”

    老布洛克摇了摇头,“危害?对谁的?”

    即便新政实施过程中,其他银行跟着受损,对杰克逊来说却是称心如意。

    他厌恶一切投机行为,自然而然也包括华尔街,纽约的幸运在于不是排在榜首的被打击目标。

    “就算他的支持者们钱包缩水,他的家族也可能受到损失,但损失与心心念念的胜利相比,后者更重要。”

    老布洛克指出,当遏制银行券购买土地政策出台,杰克逊能在离任前看到他许下的宏愿全部实现,第二银行会被摧毁。

    换句话说,第一波惨痛损失不是杰克逊承担,而是他厌恶的金融资本承担,何乐而不为。

    至于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经济危机与社会大面积萧条出现,有证据吗?

    老布洛克反问:“由新政引发的其他严重危害,只停留在分析推测阶段,你能从美国的历史上找到相似案例佐证吗?”

    特助阿戈尔被冷不丁这样一问,哑口无言。

    美国至今成立了六十一年,压根没多少历史,何谈找相关案例。

    “看,你也找不出来。”

    老布洛克分析,“杰克逊的年纪,比美国建国时间都长。他七十岁了,前半生战功赫赫。竞选失败一次,索性自成一个党派。施政时期无人能挡,就连还清国债也做到了。”

    阿戈尔想听不懂都不行。

    依照杰克逊以往的人生经验,不可能认为他的政策会造成全国经济危机。

    劝阻,不分善意或恶意,都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总统先生来说,预测未来的经济灾难对他来说就是蓄意威胁。即便发生了小震荡,他也自认可以成功应对。

    真的能应对自如吗?

    国债清零后,国库里的金银储备量充裕就能稳操胜券吗?

    老布洛克不看好,但他远眺窗外街景,没再让人去华盛顿方面游说。

    华尔街曾经的熟悉景象在火灾中全部毁灭。

    一场新风暴注定来袭,对于华尔街是灾难级的,对于费城就是毁灭性的。

    有时候,明知一件事会带来重大损失,在不可能阻止它发生时,不如去想好的那一面。

    以第二银行比德尔家族为首,费城金融界要完了。

    这对于纽约来说就是变相的胜利。即便惨胜,却也值得!

    第二银行不死,其他银行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费城金融界不从中心位置上倒下,其他城市没一天安稳发展的日子。

    “准备起来吧,将来我们要租一些便宜的房子进行证券交易了。”

    老布洛克顿了顿又道,“以我的个人名义,去给萨缪尔·摩尔斯的电报实验投一笔钱,二十万美金吧。”

    特助阿戈尔若有所思,“您很看好这个新技术?”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不错。”

    老布洛克却不说为什么以前不投资。

    因为以前有的选,谁不想选择回报快的项目。哪怕存在风险,至少是已知情况。

    电报截然不同,它可能会开创新时代,但这一条路上充满充满未知挑战。

    几个人愿意投资前所未有呢?世上俗人多,而奇才少,能掌控把握住新时代的人往往是少数。

    如今,风暴将至。

    从前的投资舒适区将一夕突变成为高危区,突破革新式的新技术就成了驱散经济低迷萧条的重要力量。

    老布洛克准备随时调转船向,应对金融海啸的到来。

    华盛顿方面,大多数人却依旧抱着杰克逊总统不会孤注一掷的想法。

    汤普森代表第二银行来到华盛顿进行游说。

    向国会支持费城继续维持金融中心的议员们,承诺接下来势必加大政治献金的数额。

    两个月过去,局势依旧僵持,杰克逊总统不愿意批准第二银行续签特许证。

    但,有令人心情愉悦的消息。

    汤普森得到情报,只要把今年熬过去就好。

    等到明年新总统上位,不会再似杰克逊强硬,续签特许证就变得指日可待。

    有此内部消息做保证,他都有闲心问点别的了。“最近兰茨与默瑟在做什么?”

    助理说,“继续与摩尔斯一起在推销电报机,说是能利用电流快速传递信息。”

    “呵呵!新技术,每天有人去申请专利,各个都说能改变时代,有几个人做到了。”

    汤普森语非常不屑,倒也不是被对华尔街的厌恶情绪所影响,对那里出来的人下意识否定,而是真觉得所谓「电报」不可信。

    其实,电报的概念在拿破仑时期就有了,是为了传递军事消息而发明建造。

    它叫做「光学电报」,简单说来就在高塔上建造一个机械臂,能表示不同的字母。

    通过望远镜,在可视范围内建造一个接一个观测高塔,通讯员们以此迅速传递消息。

    十九世纪初,法国境内造了五百多座高塔,形成近五千公里的光学电报网,至今还在使用。

    华尔街与费城也都使用过,就是以往用来传递证券交易信息的旗语。

    有此可视电报在前,所谓用电来传递信息,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汤普森不把电报机放在心上。国会长休会期就来了,议员们暂停在华盛顿的事务,返回各州处理州内工作。

    他也收拾行李返回费城,就让傻狼·兰茨与傻星·默瑟继续在可笑的革命性电报机上白费功夫吧!

    1837年七月十一日,华盛顿,晴。

    全年最热的月份来了,气温升至90华氏度。

    这一天,一道总统行政命令签署生效。

    《铸币流通令》出台,规定从今年八月起,美国境内买卖土地必须使用金币或银币。1

    这个消息似晴天霹雳,把刚刚返回各州的议员们都给劈傻了。

    最受冲击是第二银行,掌权者比德尔仿佛突然遭遇背后一刀穿心,极度惊怒后只剩一句话:杰克逊,他怎么敢!

    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事。

    昨天一个人能安排杀人放火,今天另一个就能发出拦腰截断投资行为的政令。

    炎炎夏日,一瞬骤变。

    极度严寒的冷风呼啸袭来,而今尚且不知它的影响范围究竟有多大,但能确定只有少数幸存者能在风暴中逆流而上。

    水晶宫酒店内,有两个人非常平静地放下报纸。

    毫不意外这道政令真的生效出台了,与他们两个月前的预测一模一样。国会休会,总统就下令。

    爱德蒙颇有闲情逸致地两杯冰镇橙汁,举起玻璃杯,“兰茨先生,为我们的推测正确干杯吧。”

    珀尔接过果汁,“这种时候,或该有什么口号之类的?”

    爱德蒙:“那就庆祝凛冬将至。”

    珀尔笑了,“可我更喜欢另一句,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