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宝钞涨价

作品:《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

    朱高炽笑道:“可不仅仅是厚,您对着阳光看看。”


    朱棣惊讶地发现,这纸里也有水印,这么厚的纸居然也能做出防伪水印,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朱高炽指着大明中央银行几个字上的花纹:“这里也是防伪标志。”


    这个花纹看起来非常繁复,七彩的,朱棣问:“这是怎么防伪?”


    “对着阳光,会变色。”


    果然如此,朱棣点点头,单是这样的防伪,恐怕就没几个人能仿造,这玩意技术含量太高。


    整张纸朱高炽采用的也是彩色套印技术,采用了隶、楷、草等几种不同书体。


    另外还有防伪彩条,这玩意更加不知道用什么制成,据朱高炽说:“这是铝镁合金,里面加了其他少量金属,对着阳光也能变色。”


    朱高炽道:“目前的防伪手段只有这么三种,哦,对了印刷与造纸技术也属于防伪手段一种。这种纸是用棉花制作成的。”


    朱棣惊讶:“棉……”


    夏原吉等了会儿,道:“这需要强制他们使用。”


    “是的,每张纸上都有编号,而且一式三联,有任何错漏缺失必须尽快报告,否则可依据顶格处罚,最高处罚十万两白银。”


    夏原吉道:“会不会太多?”


    “乱世用重典,错漏缺失问题很严重,绝不能姑息。”


    夏原吉道:“说得也有道理,仅仅只是不让缺失而已。”


    “大明中央银行需要试运行,这个需要夏尚书负责。


    试点选北平府与金陵城,这两地流通量最大,尚书大人可以多观察观察,看看究竟有什么问题。”


    夏原吉道:“这个可以。”


    银票制作的就更加精美,有定值票,也有散票。


    银票的发放,按照各家银行储存的本金按照3:10的比例发放。


    也就是说,存储三千两白银,可以发放一万两白银的银票。


    这个准备金率已经相当高,但没办法,如今不是信用货币,只能这么弄,等到信用货币时,可以降低些。


    使用前需要进行培训,夏原吉把各家银行负责人送来学习使用单据的人召集到一起,严肃道:“这些单据,都是钱庄重要的立命之本,朝廷办事,只会依照单据,没有单据或者故意损坏、伪造单据。


    朝廷决不承认!”


    同时银行的记账方式也要统一。


    光这些培训工作,搞来搞去就得一个多月,不过都由夏原吉负责,朱高炽并不管。


    一个月后,北平府、金陵城的钱庄通兑通汇开始试运行。


    首批选中四家银行,北平府两家,金陵城两家,试行全新单据、全新银票。


    客商们并不知道这点,但看着全新的银票,客商们觉得,别的不说,光是这张银票就能让人相信。


    太精美了,简直就跟艺术品似的,绝非小作坊能制造出来的。


    处理银行相关事务的同时,朱高炽还在处理西域的相关事务。


    郑和在亦力把里租赁大片土地,眼瞅着春耕马上开始,绝不能再耽误,再加上这段时间郑和来信介绍说,当地的新城已建好,现在就缺乏大量的人耕种土地。


    朱高炽把租赁土地的消息放出。


    准许所有人以任何名义在亦力把里租赁土地,且租赁年限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租赁后可以与大明棉纺中心签订合约,将收获出售给棉纺中心。


    也可以自行留用。


    不过,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使用宝钞。


    一石激起千层浪,宝钞这玩意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毛,大家都不乐意收,怎地朝廷非但不拒收,反倒是只收宝钞?


    心思最为活泛的,当然是拥有大量宝钞的人。


    这些人是谁呢?


    少部分商贾,大部分勋贵,以及少数文官。


    勋贵手里的最多,当初朱元璋赏赐群臣,用了大量宝钞,这些勋贵们又不缺钱,到后来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他们想花也不好花出去。


    有部分人强买强卖,给商贾、农民手里塞了些,可那玩意毕竟杯水车薪。


    朱元璋动辄几万贯宝钞赏赐,花这么点钱,根本没用。


    魏国公、曹国公、定国公几人聚齐,商议这事靠不靠谱。


    魏国公道:“去西域,毕竟有点远啊,这么远,光是前期投入就得不少银子。


    那土地租金倒是不贵,不过万亩起租实在太多,这得多少人才能照顾得来?”


    李景隆想的比较深,“你们说,太子殿下这么个命令出来,会不会跟宝钞有关?”


    定国公摇摇头:“怎么会跟宝钞有关呢?”


    “你多久没收到过宝钞了?”


    多久?好久好久了,好像自从永乐大帝登基以来,就没有搞过宝钞,每次赏赐也是以实物为主,什么肥皂、玻璃之类的。


    定国公有些恍惚,“那宝钞收上去做什么?”


    李景隆不知道。


    魏国公忽然道:“你们说宝钞会不会涨价?”


    “涨价?你在说什么?”定国公有些诧异。


    宝钞掉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自从诞生后就持续掉价,朱高炽突然来这么一出,他们也摸不着头脑,不清楚原因。


    魏国公解释道:“你看啊,现在宝钞数量是固定的,朱高炽突然放出这么个消息,大量宝钞流回朝廷,市面上的宝钞不就少了么?


    那些商贾要租赁土地,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购买宝钞……”


    “你把宝钞看作土地,大量的人购买土地,肯定会推高土地价格,导致土地价格上升。


    按照如今七百文兑一贯宝钞算,你们说,到时候涨到一千文兑一贯,那一贯我们就可以赚三百文。


    就算涨不到这个价格,涨到八百文兑一贯,我们也是赚的,这不比苦哈哈种地强么?”


    定国公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好,可咱们手里也就几万贯宝钞,哪弄那么多呢?”


    “收,全国各地收,这件事不要告诉别人,派快马出去,分散去收。”


    定国公大喜:“好好好,好事。那西域土地还租赁吗?”


    “为什么要租赁?咱们又不傻。”魏国公说。


    定国公道:“说得对,咱们现在去收宝钞。等着商人来买。嘿嘿,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