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会见众儒

作品:《三国:从零开始

    随后,荀彧修书一封,命人火速送往了洛阳。


    刘睿还不知道此刻鲜卑的消息,他今天收拾了一番,早早的就带着郭嘉,前往了蔡邕的府上。


    “子羽!”


    “睿见过蔡伯父”。


    私下场合,众人都没提起官职,很快的,刘睿便被蔡邕迎入了府中。


    一到大厅,一众大儒都已就座,早已等候在此了。


    “睿拜见诸位先生!”


    “子羽不必多礼,快快入座!”


    刘睿来到了为自己准备的座位之上,而郭嘉也坐在他身后的座位上,一副乖宝宝的样子,并未多言。


    眼见正主到来,宴席便是热闹的开始了,众人开始引经据典,讨论起了一些时事,也很想听听刘睿的见解。


    “子羽,你说,这西北的羌人,如跗骨之蛆,朝廷数年征缴,耗费钱粮无数,可是成效不大,你觉得该如何才好?”


    刘睿知道这些老夫子今日肯定会考究他一番,也不急着作答,仔细地想了起来。


    看着沉思地刘睿,众人也不着急,各自悠闲地品着美酒,同时自己也在思考着对策。


    “诸位,这羌人时而归附,时而反叛,你们可知根源在何处?”


    刘睿站起身,问起了一众大儒名士。


    一人起身,正是那郑玄,他回答了刘睿:


    “子羽,这羌人根源可追溯到炎黄二帝,与我们中原同宗,这时而反叛,时而归附,莫非是凉州当地的原因?”


    郑玄也知道,现今的大汉地方官员,大多数是一副什么德行,贪得无厌就是他们的写照,唉!


    “师伯说的正是,这羌人部族林立,有愿意归附朝廷的,也有想着对抗朝廷,捞取好处的,睿觉得,对付羌人,不服管教者应以雷霆手段镇压,对于那些有心归顺的部族,朝廷可以安抚奖赏,以此达到分化羌人,减轻朝廷的压力”。


    “唉!道理说起来简单,可是实际做起来却难呀!”


    “可惜,朝廷数次征伐,没能有审时度势之人临阵变通,只知一味


    杀伐”。


    卢植起身,感慨了起来,这些年来,大汉与羌人的矛盾越来越大,仇恨也越来越深,双方各有死伤,现在在想去实行安抚分化之策,怕是难以实现。


    “子羽,今日羌人之势,你要引以为戒,切莫让北疆也陷入如此境地”。


    司马徽意有所指的对刘睿教诲道。


    “老师,睿知道了,只要草原愿意归化的部族,睿都会接纳,不过那鲜卑一族,睿不打算放过他们!”


    “哦!这是为何?”


    司马徽有些担忧的看着自己的这个弟子,他不愿自己的弟子多做杀孽,所以想对劝劝他。


    “老师,这鲜卑自诩草原霸主,不打服他,又如何归化,如果有报应一说,为了大汉,弟子也认了”。


    刘睿的话掷地有声,在场的大儒都看着他,久久不语。


    他们这些人虽不在朝堂,却都关心着天下事,不过是朝堂之上的黑暗,让他们心伤,不愿入朝为官罢了。


    眼见现场的气氛有些沉闷,蔡邕适时地转移起了话题。


    “诸位,素闻睿儿音律诗赋样样精通,诗赋我们见识过了,今日见识一下他的音律如何?”


    卧槽,蔡老头,老子是哪里得罪你了,谁说我知晓音律的,这不是要老命吗?


    刘睿不敢答话,唱歌他会,可是弹琴他可是门外汉,何况是古代的琴瑟。


    就在这时,一道女声响起,如黄莺出谷,回荡在众人的耳畔:


    “蔡琰拜见各位先生”。


    众人看去,一位少女袅袅而来,身后侍女手中持着一尾古琴。


    “伯喈,这位就是你的千金吧!”


    蔡邕快步来到蔡琰面前,轻声呵斥道:


    “琰儿,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快快回去!”


    “爹爹,今日如此多的大儒前辈,琰儿也想旁听一二”。


    “胡闹!”


    蔡邕无语的看着自己女儿,还是自己太宠她了,这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了。


    这边的刘睿还是第一次见到蔡琰,好奇之余,心中大呼一声有救了。


    刘睿来到父


    女俩面前,见到刘睿到来,蔡琰仔细地打量起了刘睿,那日在街道上,距离有些远,不如今日仔细。


    刘睿并不在意蔡琰的打量,他向着蔡琰打过招呼,接着便是对着后者请求道:


    “睿闻蔡小姐,精通音律,名冠洛阳,今日不知蔡小姐可否为在下谱曲一首,让在场的诸位先生鉴赏一番?”


    蔡琰听到刘睿赞美自己的话,心中一喜,顿时觉得这人好生顺眼,好感更甚。


    一边的蔡邕见到刘睿都如此说了,也不好再呵斥自己女儿,只能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品酒了。


    刘睿见到蔡琰答应了,长出一口气,这蔡琰今日算救他了,要不是她出现,今日自己该怎么糊弄过去。


    刘睿在场地中央踱了几步,随后大呼一声,有了!


    “蔡小姐,你听好了哦!”


    蔡琰点点头,十分认真的听着刘睿接下来的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刘睿说完,在场的众人听着这新意的诗赋,虽从未见过如此格式的诗赋,不过诗赋中的意思,在场的众人都明白,一时间纷纷好奇起来,有人想发问,不过还是忍住了,目光纷纷看向了那蔡琰。


    蔡琰也细细感受着刘睿话中的意思,眼中闪过阵阵崇拜与仰慕,刘睿的诗赋她也没见过,不过里面的意思她感同身受。


    她沉浸片刻,接着如玉葱般的手指抚上了琴弦。


    嘴里也默默念着刘睿说过的话,悠扬的琴声响起在了蔡府之内,如痴如醉,让在场的大儒俱都点头赞叹起来。


    蔡邕看着自己的女儿,又看了看那立于场中的刘睿,目中精光闪闪,他想起了前些日子,陛下召他入宫跟他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