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论》(下)

作品:《我在历史转折点开直播

    嬴政的眸光扫过安静的群臣,茫然的蒙毅,灰败的李斯,怔愣的扶苏……他暗吁一口气。


    “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嬴政深知,最“智所不及”的人是他。


    他没有做到让扶苏坚信自己的地位;他在危急的时候让蒙毅离开;他没有料到李斯真的被权势吞没了本心;他明知道赵高似忠实奸,但却因为赵高实在是懂他,始终把赵高带在身边。


    但是他真的不能料到这些事吗?


    嬴政对扶苏的态度很复杂。


    这是他最骄傲的儿子,与人为善,刚毅直率。如果他有一天去世,他希望扶苏继承他的帝位。


    但是嬴政最想的是扶苏继位吗?不是,他最想的是长生。


    如果他能长生,那就不需要纠结继位者是谁,他可以一直一直统治着大秦,直至永远。


    这个时候,扶苏的地位就很尴尬了。


    所以他没有让扶苏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他的过错。


    而李斯呢?嬴政知道李斯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动物,但是几十年的君臣相得让他有时会忘记这一点。


    他突然想起李斯曾经与他笑谈的那段经历。


    在李斯当小吏时,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①。


    那时,李斯感慨地对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所以,你是一个能臣还是一个奸臣,是由朕的生死决定的吗?


    嬴政叹息着看向李斯,迎上他晦涩哀伤的眼睛。


    这对君臣都知道,在嬴政崩逝之前,李斯尚且还能为大秦效力,戴罪立功。但是,一旦嬴政崩逝,李斯就绝对不能再活下去了——嬴政绝不会给继任者留下不能掌控的臣子。


    ……与君同休。


    李斯闭上眼,也罢。


    他沉默叩首,无声地感谢帝王隆恩。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一收到矫诏,扶苏就真的自尽了呢?


    是扶苏没有勇气反对这封赐死的诏令吗?


    是秦始皇之前就已经透露出厌弃扶苏的态度了吗?


    是扶苏懦弱到不敢忤逆君父吗?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长子,秦人十分爱戴他。在他自杀后,陈胜假借扶苏的名字起义仍然能够祸乱天下。


    扶苏为人“仁”,能得到人们“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极高评价。


    此时,扶苏和蒙恬在外把持重兵,有着起兵的能力。但是他居然就这样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始皇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以秦法重故也”。


    秦朝是彻彻底底的法家拥簇。自秦孝公时商鞅变法起,就采用连坐、告奸等制度,依重典严法治国。


    重典严法的秦制在扩大统治权力、增强秦国国力的同时,也使得秦人们“以殊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


    斩首是轻刑,夷三族是常态。臣子们十分恐惧,把死亡作为幸运的事啊!


    秦法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所以荆轲刺秦时,臣子们全都在殿下不敢上前帮助嬴政脱险,留下流传千古的“王负剑”传说。


    为什么群臣不敢去帮助秦王呢?


    因为秦法的严苛举世皆知,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免除处罚。如果臣子无诏上殿,不仅不会被奖励,还可能会被杀死,甚至会影响到他的族人。


    沙丘之变也同样如此。


    深思熟虑的李斯知道,赐死的诏书一旦下达,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就绝不会活下去。始皇“威令素行”,公子扶苏不会违背秦法规定,用那三十万大军反攻始皇;也不会违背父皇的意志,苟且偷生。


    那么,扶苏会发觉这诏书是被篡改的吗?


    可能性很小。


    要知道,秦始皇的威望十分之高。公子扶苏和蒙恬“不敢复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


    秦始皇是在东巡途中重病,同时秘而不宣。远在上郡、消息滞后的公子扶苏和蒙恬将军怎么料想到他们仅仅四十九岁的皇帝就此一病而去了呢?


    而且……而且,那是秦始皇啊!


    他是嬴政,是统一六国的大帝,是开拓一个新世界的雄主。


    他是蒙恬身后信重他的主上,是公子扶苏心中重视他的君父,是“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之不可测”,是用一个名字镇压天下叛乱的——


    无上的神。


    这样的秦始皇,谁能想到他会暴毙于沙丘呢?


    ——谁敢质疑他的权威呢?】


    扶苏看着天幕,不禁泪流满面。


    他真的从未想过他的父皇会崩逝。


    不同于后世帝王家父子之间的提防和猜疑,扶苏对嬴政其实有一种灼热的崇拜——


    这个立前所未有之功业,有如高山一样矗立的男人,是他的君主、他的父亲啊。


    但是这座山崩塌了。


    扶苏自尽,他自觉有愧于大秦、有愧于蒙恬、有愧于公子高……但是此时的他有些恐惧地感受到自己心底的庆幸。


    ——在这个时候死去,就不会知道父皇山陵崩了。


    然后更大的愧怍自心底袭来——扶苏!你怎么能如此懦弱!父皇教导了你那么多年,他崩逝后,你本该支撑起大秦,继续走下去,但是你竟茫然不知所措,还有这般庆幸之意……


    于是总是温文尔雅的公子扶苏难得失态地伏地痛哭,留给其他人杂七杂八的思绪和考量。


    【哦,不对,有人——蒙恬质疑了。


    这位帝王心腹敏锐地察觉到诏书的问题,他劝诫公子扶苏说,始皇没有确立太子,让您作我三十万大军的监军,这是多么重要的任务!现在只有一个使者前来送来旨意,您怎么知道这不是假传圣旨呢?


    这样条理分明的苦心劝告却没有止住扶苏。


    我们不知道扶苏想到了什么。


    是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带兵,最后想要申生死?还是楚平王欲废太子建时, 让太子建居城父守边?


    我们知道的是,最终——最终在使者的催促下,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苦劝,他引剑自尽,只留下一句话:“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如果我的君父要让我去死的话,我为什么还要再去问他一遍呢?!


    “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公子扶苏就这样死在上郡的寒风中,而对赐死诏书半信半疑的蒙恬却也并没有逃过这一劫。


    作为李斯、赵高的政治对手,他和弟弟蒙毅被囚禁、卸职、毁谤……赵高怨恨曾经犯罪时蒙毅没有袒护他,极力诬陷蒙氏兄弟,检举弹劾他们。


    于是蒙毅被杀,蒙恬吞药自尽。


    在死前,蒙恬留下两句泣血之语。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从我的先辈开始,蒙氏子孙三代都是秦将,世代忠良,深受皇恩。我拥兵三十多万,足以自立为王;虽然被囚禁下狱,势力也足以反叛。


    但我不会这么做啊!


    我自然知道我一定会死,但我忘不了先王的恩典,不敢违背父辈的教诲。


    “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我蒙恬当然犯下了死罪,在修建万里长城的时候,起自临洮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么长的距离一定会破坏地脉吧,这就是我的罪。


    不然还有什么罪呢?


    赵高说我“跟公子扶苏在一起,却没有能匡正他的罪过”,所以要处死我,这是我的罪孽吗?


    这难道不是无罪见诛吗?


    蒙恬在自尽前,曾沉默良久,那时他在想什么呢?


    是祖父、父亲和自己兄弟的累累功业?


    是始皇帝对他的信任爱重?


    还是在上郡自尽的公子扶苏?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②


    蒙恬想……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身在上郡的蒙恬面向咸阳的方向长拜不起,他的后背微微抽搐,一滴滴亮晶晶的水从他刚毅粗粝的脸上滑落到土里。


    一腔男儿泪,尽数付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