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食盐是官卖的

作品:《寒门科举

    仔细询问之后,赵信得到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


    盐不能私人贩卖,这都是朝廷官营的,街面上卖盐的商家,都是去朝廷购买了盐引,才能贩卖的。


    私人贩卖食盐,被抓住是要杀头的!


    赵三郎听人讲过,州府里有商家贩卖白色的盐,但不是纯白,也就是米白色,而且常贵。


    具体多贵,赵三郎也不知道。


    “三哥,县城都没有白色的盐贩卖吗?”


    “想啥呢?只有临川府有一家,在县城卖,那也要有人买得起呀!”赵三郎一副包打听的模样,跟赵信吹嘘着。


    “那种盐,都是皇帝老爷,还有贵族,才能吃,好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白色的盐,我还是上街的时候~,嗯,我消息可灵通得很!”


    赵信一下子犯了难,盐是官营,那自己就不可能卖了,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解决家里目前的危机呢?


    坐在院子里,皱着眉头思索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


    老娘和大嫂忙着张罗饭食。


    老爹和几个哥哥们,坐在院子里,忙着编织斗篷,五月天,庄稼都种在地里,活少了很多,必须抓紧时间编斗篷,不然地里忙起来,哪有时间赚这闲钱。


    农家只吃两顿,早饭在九点多钟,午饭就是下午三四点。


    只有农忙的时候,家里的壮劳力才能吃三顿,其他老弱妇孺,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三顿。


    等饭菜上桌,赵信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


    家里九个人,满满当当地围着桌子,个个端着脑袋那么大的海碗。


    碗里的稀饭能照出人影,赵信狂灌几口米汤,终于在碗底看见了米粒。


    桌子上三个脸盆那么大的碗,装着满满的青菜。


    赵信津津有味地吃着,味道很好,除了油盐少一些,姜蒜这些作料放得很足,味道很不错。


    老爹一边吃着一边嘟囔,“刘财主的管家黑了心肠,一亩上好的水田,才收两贯钱,他也不看看,田里还种着稻子呢,只等接穗收割,其他的财主,给的价都是差不多,唉~”


    老娘的脸色也不好,他回到钱家,一文钱也没有借来,还被大舅母骂了一顿,临走的时候,外婆趁大舅妈不注意,给娘塞了一个铜镯子。


    老娘盘算着,铜镯子应该能当一百多文钱,唉!


    大嫂赵孙氏,刚到家就把从娘家借到的钱,交给了公中,由老娘保管。


    “大媳在孙家借来七百文,加上家里还剩的,能凑出两贯了。”老娘不用盘算,直接脱口而出,两贯钱,两千枚铜钱,老两口隔三差五都要数一遍,希望能多数出来一枚。


    老爹碗中剩下一点稀饭,顺手就倒在了赵信碗里,“你身体刚刚好,多吃一点。”


    然后就一言不发地出门了。


    四郎盯着赵信碗里的稀饭,偷偷咽了下口水,就别过脸去了,只有狗蛋骨碌碌不转眼地看着。


    啪~


    “臭小子!你五叔身体刚刚好,你打的什么主意?”赵大郎教训着儿子。


    刚刚赵信有观察,家人碗里的稀饭分量都是一样的,几个壮丁吃的分量,都和三岁的狗蛋一样多。


    糟心啊~


    赵信把碗里的稀饭倒进了狗蛋的碗里,“狗蛋吃吧,我今天在家里啥也没做,还不饿呢~”


    之后一家人也没有再多说,都是一家人,有时候推辞得多了,反而见外。


    “回来的时候,你们爹说,明天要去一趟县里,看看县里的牙行,有没有人愿意把地价出高一点。”


    老娘一脸的失落,守了半辈子的家业啊,现在就要在自己这一代折出去。


    想起刚嫁进门的时候,一家四口,只要天是亮的,人就在地里折腾,只有晚上月亮好的时候,才有时间编斗篷。


    折腾了半辈子,反倒把家当折腾出去了,这百年之后,怎么有脸去见死去的婆婆?


    吃完饭之后,大人们都习惯性上地里了,虽然现在地里的活不多,但是锄草、松土这类活,只要人勤快,一年到头都有得干。


    狗蛋又在院子里玩起了蚂蚁。


    坐在凳子上的赵信,思索着到底要不要从盐下手,稚嫩面孔上眉头紧了又松,松了又紧,最后一咬牙,干了!


    这都要变卖祖业了,难道还怕杀头?


    赵信溜进厨房,打量了一番盐罐子,一个粗陶大肚罐子,无颈,圆耳把。


    揭开盖子,大半罐子的褐色盐粒,堆在里面,估计有两斤多。


    就这,还是一家人吃一个月的份量!


    每天的早饭就是酸菜加稀饭,今天不会再开火了,所以,赵信把盐造了之后,最早也是明天下午才会事发。


    只要明天跟老爹去一趟县里,能卖出去,皆大欢喜,卖不出去,大不了掺点沙子又放回罐子里。


    随后,赵信生火烧水,把开水装在一个空置的酸菜缸里,再把盐倒进去搅拌。


    然后锅里放上筲箕,铺了一块年节时包豆腐的白布,上面堆着灶埪里取出来的木炭。


    想要抱起酸菜缸倒盐溶液的时候,赵信才明白年幼体弱的缺点。


    没办法,只能用勺子,先舀出一大半,最后才抱起缸直接倒。


    幸好,赵信在筲箕里装的木炭比较多,只过滤了一次,锅中的溶液勉强够清亮了。


    算了,就过滤一次,一是偷偷摸摸地,时间有点紧,二是,假如做出来的盐是纯白,拿到县里去卖的风险更大呀!


    一个八岁的孩子,去卖一种纯白盐,别的贩盐世家都没有这么白的盐,那就是幼儿抱金行于闹市。


    加大火力,使劲熬煮锅里的溶液。


    半个时辰之后,锅边开始出现白色结晶,赵信手持锅铲,不停地搅拌,一来是防止锅边的盐粒被炙烤之后发黄,二来为了防止食盐结块。


    又是小半个时辰之后,米白色的食盐炒出来,灶里退火。


    稍稍摊晾,然后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竹筒。


    接着就是打扫战场,等一切忙完,赵信刚坐下,准备休息,院子里就响起老娘的声音,“狗蛋,你五叔呢?”


    “奶奶,五叔在家呢。”


    “五郎,你怎么流那么多汗?”


    “哦,玩累了~”


    “怎么手里拿着竹筒啊?”


    “装的蚂蚁呢~”


    “唉,还贪玩呢~”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寒门科举更新,第4章 食盐是官卖的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