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徐达去世

作品:《大明:我,朱梓,老朱逼我当塞王

    日子一直平静的持续着。


    直到洪武十八年,二月。


    魏国公徐达去世了。


    背上的背严重,一直强忍着,但是年老身体已经不行了,最终还是没有扛过去。


    死了。


    这与大明来说,是一件大事。


    与其他王朝,比如鞑靼一直在关注大明的巴图孟克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而且,还是一件好事。


    前有潭王朱梓彻底退出,不再管天元城与女真的事。


    现在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死了。


    这让巴图孟克心安极了。


    徐达死了,大明继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之后又少了一名能征善战的武将。


    而朱梓他也能有所猜测,恐怕是其威势过头,哪怕再宠爱,终究还是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不然,怎么会啥都没有的跑去那什么鸟不拉屎的上塰县,让其在那里浪费时间?


    而敌国开心,对比的就是大明的悲伤。


    不说朝廷上下还有民间的反应,朱元璋就十分的伤心,为大明损失了一上柱国般的人物而伤心,也是为一同征战多年到现在逝去的兄弟而伤心。


    上塰县,潭王府中。


    一处闺房,朱梓坐在床上,轻轻拍打着在自己怀里痛哭的徐妙锦,安慰着。


    “妙锦,别太难过了。”


    “岳父虽然走了,但是肯定也不希望你哭坏了身子。”


    朱梓劝解着。


    而有了朱梓这两天的开导,徐妙锦现在也好了许多。


    离开了朱梓的怀抱,坐直了身体,沉闷的嗯了一声,“嗯,我不会让父亲担心的。”


    “这才对了,而且岳母还在呢,等着你们去照顾安慰一下呢。”


    朱梓温柔的说着。


    伸手抚在她脸庞两侧,看着红彤彤的双眼,大拇指给其抹去眼角的泪痕。


    朱梓后面的话也点醒了徐妙锦。


    “郎君,父亲走了,母亲肯定很悲伤,我想回去一段时间照看母亲,可以吗?”


    徐妙锦哽咽了两下,对着朱梓询问道。


    朱梓则是故意带着点责怪的回答道:


    “你这什么话,你妈自然也是我妈,都是一家人了,这种事情怎么还要问我可不可以呢。”


    徐妙锦心中一暖,抱紧了朱梓。


    “我想明天就回去。”


    朱梓点点头。


    “嗯,我等下就跟霍邵嘱咐一下。”


    “我们爸跟妈是多年的老夫妻了,现在爸走了,妈肯定是最伤心的,所以妙锦你这次回去多在家待一下吧。”、


    ……


    第二天。


    朱梓安排了霍邵在她身边,再五十人护卫其安全,然后徐妙锦带着小筱走了。


    离开了上塰县,去往应天府暂时照看她的母亲。


    看着徐妙锦离去,朱梓叹了一声。


    随后也没有回到府上,调转脚步,去城内正在建设的地方。


    现在半年的时间,城内房屋建设的也不少。


    减去在苏杭离去去寄食的,那时候来到上塰县的灾民一共是四十五万。


    现在已经有一半安排到城内了。


    城内也不再那么冷清,不说繁华,但是至少有了烟火气。


    朱梓这半年,除了建城也在安排耕地的事情。


    毕竟总不能坐吃空山,只吃着贩卖玻璃挣来的钱财。


    不将耕地保证,明年就又是一年。


    这代表又要浪费一年的时间。


    就是可惜,这边土壤不行。


    经过一番巡查,整个上塰县叫周边这一块,没有几处土地算得上良田。


    这代表粮食产量不高。


    朱梓也只能尽量找寻最好的地方,然后整改为耕地。


    他都想去女真那边,将黑土地给挖过来了。


    不过也还好。


    反正他现在又不可能说,去给灾民定制税收。


    如果收成全部是自己的话,这些耕地也就还好了,灾民肯定也能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些许余粮。


    毕竟就算是外面,是良田,收成高。


    在减去上交朝廷的后,其实剩下的也不比自己这里产出的多。


    所以朱梓目前就这样打算。


    至于税收,这一点、这两年朱梓都不会考虑。


    能保证整个上塰县的正常运转就好。


    至于那到时候征战的粮食,他自然是去购买。


    而关于朱梓不收取他们粮食,灾民们自然欢天喜地,对着朱梓一顿膜拜,心中更加的敬重朱梓。


    不收取粮食,这可太少见了。


    准确的来说,他们都还没有遇到过。


    哪怕是现在听说外面已经轻徭薄赋了,但还是要上交朝廷一些的。


    与之相比,这里简直是天堂!


    所以这个消息也传了出去,让外面的百姓一阵羡慕。


    尤其是相距最近的苏杭,之前那两三万选择离去,在苏杭寄食的灾民。


    羡慕的都发酸了。


    本来在知道那一路跟自己一同的灾民,在上塰县八皇子那里,哪怕什么都不要做也每天都有粮食,根本就不会饿着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羡慕了。


    八皇子是在按照当时的话在进行,没有哄骗什么的。


    但是他们自己,却是因为怀疑而最终脱离了队伍。


    想回来,但是又感觉到不好意思。


    朱梓在知道后,便放出消息,说愿意接纳他们,想过来就过来便是。


    反正也就两三万,朱梓他无所谓。


    对于之前他们离去,他也并不感觉到什么。


    不来自己这里,选择在苏杭寄食,这其实没什么,毕竟是考虑生存罢了。


    如果自己是在那一步,那他当然也要慎重考虑下一步,考虑未来能不能有饭吃。


    所以这两三万人,选择了在苏杭寄食这一稳妥的路线罢了。


    于是乎,朱梓又博得了不计前嫌的美名。


    在整个中书省跟周边这一块,在民间,朱梓已经被吹捧到圣人的层次。


    朱元璋头痛的很。


    他发现朱梓在哪都安歇不下来。


    本来是打算让他平息一段时间,在大明的风头降下去,结果现在好像适得其反了。


    前面有了战绩,现在有了民心。


    但是他也不可能去责罚也不可能去说其上面,人家干的是好事。


    朱梓也发现了。


    不过也懒得说什么,像这种,后面他们自然会慢慢的平复,到时候也不算什么。


    毕竟一个事情再离谱,再震撼,随着交谈,只要自己没有什么后续,其热度也会减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