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众议兵法:三十六计!

作品:《大明:我,朱梓,老朱逼我当塞王

    大殿鸦雀无声。


    早在太监说到一半的时候,在交头接耳的皇子们就停止了讨论。


    就连几个年幼的皇子都安分了下来。


    他们是年幼,但是作为皇家子孙,这点眼色还是有的。


    ‘这八弟,平时也不像这般顽劣啊!’


    朱标看着自己父皇那阴沉的脸,心里暗道不妙。


    “碰!!”


    一声重响,让所有人心头一跳。


    年幼胆小的皇子纷纷低下头,那个太监更是整个人都要趴地上去了。


    朱元璋一巴掌拍在木桌上,嘴里咬牙切齿。


    “逆子!这逆子啊!”


    “身为我大明的皇子,十四岁!竟然能从嘴里说出这般话?!”


    “真当是朕的儿子,就如此放肆了!!”


    听到朱元璋自称‘朕’,朱标知道父亲是真的生气了。


    他向来是咱自称,只有在真正恼怒的时候才这般称谓。


    “父皇息怒啊”当即为朱梓求情。


    但是除了说息怒,朱标也说不了其他的了。毕竟八弟这情况、这话,自己要求情也无从下手啊!


    而朱榑更是出列,直接跪了下来,因为朱梓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父皇,八弟肯定应该是还没有睡醒,不要当真啊!”


    听到朱榑的话,朱元璋冷笑。


    “哼,没睡醒?”


    “我看是不见得,知道是咱亲自负责的考核,连来都不来!”


    说完,看向了那边跪伏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太监。


    “起来,念!”


    “咱倒是想听听,这逆子拿个什么东西来打发我。”


    听到朱元璋的命令,太监赶忙爬起来。


    打开了手上的小册子,张大嘴巴朗读起来。


    “此书名为:三十六计。


    第一套:胜战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嗯?!


    开头这第一句,朱元璋惊了一下。


    ‘这逆子,貌似,写的有点东西。’


    朱元璋眉紧凑,目光一凝,心里想着。


    另一边,太监还在继续。


    “第一计、瞒天过海,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


    “典故:公元……,……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声音煌煌间,太监已经念完了第一计的瞒天过海之计。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除了他的声音外就没有其他任何的杂音。


    朱标、朱榑、所有人,包括朱元璋都是认真的听着。


    那些年幼的皇子,看着众人的反应也觉得不觉明历起来。


    朱标与朱榑对视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吃惊。


    ‘八弟大才啊!’


    此刻,这是他们脑海里唯一的想法。


    若真是有三十六个计谋,他们的八弟,这是要写个了不得的东西出来。


    太监稍稍环顾了一下四周。


    发现皇上没说话,便准备继续念下去,翻开看下一页。


    “第二计,围魏救赵,所谓——”


    “够了!”


    一声沉闷充满威严的声音响起,太监那略尖锐的声音戛然而止。


    朱元璋发声了。


    此刻,他脸上哪还有怒容。


    看向太监,不,准确来说,是看向其手中捧着的小册子。


    挥手。


    “快点给咱拿上来!”


    太监点头,看出皇帝透漏出来的急切,步伐飞快。


    不等朱标去接手,朱元璋已经起身了。


    直接略过朱标给拿起。


    打开册子,就这样站着浏览起来。


    众人皆是心惊,没想到朱元璋如此急迫。


    但朱标最能理解,父皇可是打天下的马上皇帝。


    因为如果真按所说有三十六计,且每一计都这样,那……就不简单了!


    朱标的这般想法,与朱元璋此时脑海想的不谋而合。


    朱元璋沿着册子一眼看下去,首先发现的,便是其格式。


    这格式,很是古怪。


    其书写的格式包括顺序,都不是按本来那般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来的。反而是从上至下的格式,再从左至右的写法顺序。


    但是朱元璋发现自己看起来,反而觉得一目了然。


    再说那书写的内容,也是记载的特别的详细,条条列列的。


    从最开始的计谋名称打顶,后面便是‘原典’。


    然后接着‘注释’,再到‘释义’、‘浅解’、‘按语’、‘解析’、‘故事’。


    这一路下来,条条框框面面俱到。


    朱元璋不是没有看过其他的兵书,但是这一本完全就不一样。


    至少看,跟解读起来不会让人昏昏沉沉、了无趣味这般,最为关键的是,通俗易懂!


    这就很重要了!


    这小子还有这本事?古怪,小看他了啊!


    这一刻,朱元璋对自己这第八子朱梓的看法一下就转变了。


    不过突然感觉好像有点不对,掂量了下手中的册子。


    要是有三十六计,这小册薄薄的一本就不够了。


    压制下心中的想法,往后面快速一页页翻去。


    一条条计谋映入眼前。


    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然后,没了,到这里就断了。


    册子外壳挺厚的,但里面能书写的就那么几张纸。


    不过也一下明了。


    这一册就是第一套,所谓的胜战计。


    如此看来,后面就还有五册、五套,包含着后面三十条。


    朱元璋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将手中的册子交给朱标。


    冷厉的看了一眼殿内的众人。


    不过也没有说其他,一条计谋罢了,还算不得什么。


    半个时辰后。


    还是文华殿。


    几人聚集在此。


    朱元璋位居主位,朱标侧立身旁。


    在看到朱梓写的这东西,朱元璋哪还有兴趣去看其他皇子的。


    敷衍一下交给那些大学士,就把除朱标外的所有人都挥退了,同时还第一时间召集了一些个大臣武将。


    现在。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永昌候蓝玉,这四位就在这里。


    “你们都说说吧,如何?”


    听到朱元璋的话,几人相互对视几眼。


    “上位。”李文忠站了出来。


    作为主持大都督府这个最高军事机构,及兼主管国子监这个全国最高学府的人,他自然有话要说。


    而‘上位’,能叫朱元璋上位的,也只有他们这些个跟随其打天下的才有资格叫。


    “此‘三十六计’,意义重大!


    仅仅这前六计,臣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若只是浅浅一观,便可发现其形式漂亮却流于简陋,非告知要你如何行军布阵,更没有那种精彩绝伦的谋划与战术。


    因为,其著者想法本来便不是写这方面,所以不强调于此。


    所以臣认为,这是根据军事思想和战斗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它没有拘泥于一种思想,而是多种思维存在的。”


    李文忠拿着册子,将其里里外外的说了一番。


    是非利弊,一一点名,倒不愧他所担任的职位。


    旁边,李善长也是频频点头,颇为认可李文忠的话。


    等他话音落下,接上道:


    “此三十六计,常人是理解不透的。


    强调的,是‘无常形,无常势’


    而重视的是‘术中有数,数中有术’,要用阴阳运行规律来进行解释,


    这不仅仅局限于作战,还可以运用于事、人。”


    李善长说的,就有点绕弯了。


    边上徐达跟蓝玉说话就简单多了,说得很直白。


    “唔,简单说就是一般人看不懂,看了也是白看。”


    “能著出这书的,定是博览群书,所学驳杂却又高深。”


    徐达说道。


    前面一句,主要是给总结一下李文忠、李善长的话。


    他可是时刻记得上位的出身,包括那学识的。


    蓝玉看到这该说的都说了,感觉自己也没什么好发表的了。


    想了想,只憋出了一句话。


    “此人、此书,皆可名传千古。”


    说完,往朱元璋那边好奇看了两眼,开口说道:


    “陛下,后面那五套三十计呢?”


    李文忠一听,也是想起这一点,当即又拱手问道:


    “臣斗胆一问,此册,由何处而来?可有他人得知?”


    朱元璋听罢哈哈一笑,心里更是惊讶了。


    自己只是觉得写得是可以,有东西,但是没想到他们的评价比自己还高这么多。


    他们又还没得知谁写得,还不至于这样拍马屁。


    咱老朱家,也是出了能人、大才了!


    当即得意的一捋胡须,开口道:


    “咱知道你在想什么,此兵书刚问世,没多少人知道。”


    “这个,是咱的老八写的!”


    自己儿子出息了,怎么能不炫耀一下呢!


    下方几人都是震惊,露出一副你在胡说八道的样子。


    “我说上位,我记得潭王殿下才十三、四岁吧。”


    徐达更是不信,置疑。


    现在敢这么说的,也就在座的这几位了。


    要是其他人,朱元璋可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一个不高兴,后面说不定就给你穿小鞋了。


    “十三岁咋了?咱亲自教的儿子,那能一样吗?!”


    朱元璋不愿意了,瞪着眼睛说道。


    然后又把今天的事给说了出来。


    四人恍然的点头,但心里真正在想什么就不知道了。


    这一边。


    朱元璋也对自己这个儿子开始感兴趣了,当即准备去见他一见。


    至于早上没来的事,早就不知道忘哪去了。


    而李文忠跟徐达很好奇三十六计的后续,所以想一起去。


    对与两人同去的请示,朱元璋也并无不可。


    就这样,李善长跟蓝玉离去。


    朱元璋带着朱标,后面跟着徐达和李文忠,一齐向着皇子们居住的地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