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 3 章

作品:《开局给朱元璋直播世界科技史

    “陛下,我等已准备前往西域,为陛下寻找良种!”


    徐达站出来,一腔热血道。


    朱元璋心里感动,还是老兄弟靠谱。


    原以为西域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没想到,产量高的良种,居然在那地方。


    但西域现在不是明朝的统治范围,更别说还有一个蒙古在旁边虎视眈眈了。


    想去西域寻找良种,恐怕是千难万险。


    朱元璋不得不思虑更周全一些。


    “陛下,如果天幕是对天下人开放的,那,蒙古人应该也看到了!”


    宋濂道。


    浅意思就是,咱们要是不赶紧,就被蒙古人捷足先登了。


    “啪”


    朱元璋一拍脑袋。


    他刚才陷在天幕引导的思绪里了,竟然没想到这。


    “还是宋卿心思细腻!”


    朱元璋夸赞道。


    宋濂被帝王夸赞,也依旧是一副谦虚的姿态。


    “元朝虽然因为环境的原因,种不了良种,但如果,对方先一步得到良种,肯定会把这当做把柄……”


    余下的话,不用宋濂多说,在场的人也想到了。


    要是蒙古人先得到,那肯定会想法子拿捏大明。


    朱元璋的脸色也不好看起来。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了大漠,但还保留了元朝的国号,自称“北元”。


    想要通往西域,肯定难上加难。


    “陛下,微臣请命,前往大漠,为陛下征战蒙古!”


    一位浓眉怒目,满脸络腮胡的大臣站了出来,怒气冲冲道。


    区区一个“丧家之犬”,哪能威胁到大明!


    朱元璋看到蓝玉出来,也不惊讶。


    本来他就有北伐的打算。


    现在,天幕把这个时间提前了而已。


    “陛下,其实想要去往西域,还可以走另一条路。”


    宋濂道。


    其实走那条路,其中的艰难万险都是一样的。


    但如果靠北伐去打开西域通道,那需要的时间,就不是一年两年了。


    “宋卿细细说来。”


    朱元璋求教道。


    “南方同样有通往西域的道路,称为“蜀身毒道”……”


    宋濂给朱元璋介绍了其中要走的路线,地名。


    “就是南方气候炎热,迷障颇多,想要走此路线,必须有本地人的带领!”


    宋濂也没光顾着说好的,不利的条件,也一并说了出来。


    朱元璋知道宋濂耿直的性格,也知道对方提出此路的原因。


    概是靠北伐,通往西域,可能不是一两年的事情。


    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那么多仗打下来,对地理位置,还有地形是十分清楚的。


    如果走宋濂口中的“蜀身毒道”,一路顺利的话,来回可能只要一两年的时间。


    但现在云南地区,还是处在元梁王的控制下。


    对方还奉了北元为主。


    在场的朝臣听了两君臣的话,已经闻歌知雅意了。


    “陛下,云南还是以招降为主!”


    有大臣站出来建议道。


    朱元璋对于这个建议,有些意动。


    毕竟,谁希望打仗呢?皇帝更不喜欢打仗。


    兵马一动,粮草不得要钱?


    都是真金白银的往外流,赤贫的朱元璋,更是心疼。


    “陛下,只需给微臣三个月的时间,微臣定为陛下平定云南!”


    一名同样络腮胡的悍将,站出来道。


    朱元璋听到对方的话,没有觉得对方狂妄。


    反而问道:“友德,你真的三个月就有把握平定云南?”


    傅友德拍着胸口保证道:“陛下,微臣从来不说妄言!”


    朱元璋笑了。


    对于手下的悍将,他是自得的。


    如果傅友德真的能三个月平定云南,这寻找良种的时间,就缩短了。


    在君臣讨论中。


    天幕又出现了。


    “大家早上好!”


    白香出去玩了一圈,调整好了心态,又开始直播了。


    【上次直播为大家介绍了西方科技史,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咱们国家的科技史!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对咱们国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后经过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当然,除了这著名的四大发明,咱们古代在科技上,还是有很多创新发明的。】


    “主播,能介绍一下四大农学家之一的王桢吗?”


    静静直播的画面上,突然飘出一个弹幕。


    白香顿时激动了。


    终于有个活粉互动一下了。


    大明的天幕上。


    大明人同样看见了一排字飘过天幕。


    就是那字吧,有些缺胳膊断腿。


    不过对于识字的人来说,猜猜想想,也能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


    白香看到对方的要求,当然欣然答应。


    对方可是她第一个活粉。


    【应粉丝朋友的要求,那我接下来就介绍一下,这位元末明初的四大农家之一。


    具体点来说,王桢享年97岁,算得上长寿老人了。


    不过可惜,对方只活到了大明开国那年。】


    “祖父……”


    北方小院里,听到天幕上的话,王桢的孙子立马看向摇椅上垂垂老矣的老人。


    老人听到天幕的话,倒是笑了笑。


    “活到我这个年纪,已经是够本了!”


    “再说,能被后世记住,我这生,就不算白来。”


    皇城里,本来朱元璋已经准备安排人去接这位四大农家了。


    听到对方的年龄,发出一声惋惜。


    生不逢时啊!


    要是对方再年轻一些,他一定重用。


    毕竟,能被后世记住的,肯定不是什么庸才。


    【王桢对农业的第一大贡献,是发明了绿肥,就是把青草沤烂,当做肥料施到田里。


    施过绿肥的作物长得非常茂盛,老百姓看绿肥效果这么好,也跟着效仿起来。


    王桢还发明了水碾车,它利用水的冲击水轮,使之产生动力,将水从低处引到高处,解决了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之后,王桢还把水碾车改良,成为一边可以引水,一边可以碾米、磨面和舂谷的多功能农业机械。


    这项给老百姓减轻繁重的农务压力。】【1】


    朱元璋越听越惋惜。


    把负责农事的司农司丞喊出来问话。


    “天幕上所说的事物,你可有听闻?”


    司农战战兢兢地回道:“陛下,微臣,暂时没有听闻。”


    说完,额角冒出冷汗。


    这下,在朝的大臣都忍不住对他怒目而视了。


    ‘你就是负责这块的,还啥都不知道,连听都没听说过,脸不脸红?’


    司农也委屈啊!


    这才开国,他这个司农也是刚提上来的。


    他从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