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是一脸震惊。


    谁能想到后世之人脑洞这么大开!口味这么重!


    只是, 有人又反应过来,也许有转折呢。


    这天幕之前说那奎木狼是恋爱脑,后来不也改变了说法了么。


    天幕开始了剧情的介绍:


    【师徒几人去西天的途中,路过了白骨精的地盘, 这里剧情开始之前, 还是要先提一下唐僧的性格。】


    【他本就是出家人, 慈悲为怀, 同时有坚定向西的决心,然而他个性中的愚善和固执, 却也是根深蒂固的。】


    【这西天一路都是几个徒弟保护他,加上悟空本事通天, 他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对危机和风险都没有意识,也不会应变, 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若他固执起来, 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也容易轻信别人的话,他对人与妖的态度也鲜明无比,若是人, 他就可惜可怜, 最后希望的是宽大处理。】


    【这里最典型的体现在初遇悟空之时,悟空打死了六个强盗,他便觉得悟空凶残无比, 是个歹人。】


    【而向西天行走的这一路, 悟空打死的若是妖怪,在没有分辨好坏的情况下,他是不会责怪悟空的, 他的理念便是妖怪与人泾渭分明。】


    【再来看看悟空,他这一路就负责降妖除魔的,在遇到了要抓自己师父的妖怪,更是绝不容情,他对人是持有好一面的态度,典型的体现在女儿国那里。】


    【在女儿国国王派人把师徒几人关起来时,悟空说自己若是动手的话,会伤到这些人,所以不能动手,他对人的善念也是大过妖的。】


    【白骨精三次变化,一是化作妙龄少女骗取了唐僧的信任,八戒沙僧不能识别妖怪,加上师徒几人饿坏了,所以对人类模样的白骨精是有好感的,这里展现的是几人的“善”。】


    【这符合师徒几人的性格特点,悟空一眼识别妖怪,打死了她,这也符合悟空的个性特点。】


    【唐僧和悟空产生分歧的点也符合俩人的个性,悟空打死“少女”,唐僧大怒,在悟空解释这是妖怪,又让几人看到“少女”给的食物是石头与癞蛤蟆后,唐僧选择相信悟空。】


    【矛盾本就解决了,但是后来,八戒激化了这个矛盾,他道是悟空因为杀人怕被唐僧责罚,所以用了法术把食物变化了。】


    【他的行为也符合他的个性,因为八戒性本贪吃,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了与悟空作对。】


    【这是矛盾的起因,本质上却影响到师徒几人。】


    【情况的激化是什么呢,因为随着几人饥饿的增加,情绪逐渐失控,而白骨精很擅长心计,所以变作了一老妇,扮作可怜寻找女儿之态。】


    【其表演得形象与真实,这令肉眼凡胎的唐僧心中可怜,反而责怪其悟空胡乱杀人。】


    【悟空本身就有火眼金睛,看穿妖怪把戏后再一棒子打死了她,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唐僧见这情况,自然大怒,悟空在他面前连杀“二人”,这与他佛家不杀生要慈悲的理念冲突。】


    【他也看不得这样的惨状,所以斥责悟空,俩人的行为都没有什么问题。】


    【这是白骨精第二次变化,想的便是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同时利用唐僧的愚善和固执,可是也被悟空看穿了。】


    【然而,八戒再一次拱火,在唐僧看到白骨精一身白骨后选择相信悟空时,他这又激化了矛盾。】


    【自古以来,人们崇尚“真善美”,厌恶“假丑恶”,而白骨精这一变幻,欺骗唐僧,欲抓唐僧,本就是“假丑恶”的象征,在代表正义与善良的悟空面前,他本无路可退,显现原型。】


    【只是,人性本非黑即白,人性是复杂的,而八戒在这里的表现便是人性复杂的表现。】


    【他第二次说这是悟空的把戏,悟空就是打死了无辜的人,所以这这矛盾便激化了。】


    【此刻的他不站代表正义的悟空一面,也不站在代表邪恶的白骨精一面,只是从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出发,说出最利于自己的话。】


    【唐僧觉悟空性本恶,于是想驱逐了这徒弟,此时的悟空,他知道若是照这样下去,唐僧迟早会被迷惑,而自己也不被相信,所以他想了解决之法。】


    【那便是找了几个土地与山神,让他们在暗中见证这一切,也让他们给自己作证。】


    【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迎来高潮,那便是白骨精再次变化,见师徒几人内部已有分裂之势,便利用了这小小的“分裂”,开展了再一次对唐僧的考验。】


    【三打白骨精其精彩处在于正邪不两立的情况下,她与悟空的三次博弈,唐僧与悟空的博弈,八戒的“谗言”。】


    【即取经团队内部的不合理沟通,我们对唐僧误会悟空而察其迂腐,又对悟空本做好事却遭猜忌而感到悲哀。】


    【这都是心理之间的战争,却让人有一波三折之感。】


    【白骨精第三次变化作寻找妻儿的老翁,其丧妻丧女之悲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这更加重了唐僧的愧疚之情,加上八戒再一次煽风点火,唐僧对悟空之行更加深恶痛绝,师徒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最高潮。】


    【悟空被几次戏弄,又被唐僧误会,又被下了驱逐令,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似乎已见分晓。】


    【在悟空第三次真正的打死了白骨精后,唐僧的愤怒已达到了最顶峰,掏出了纸笔,写下了驱逐书,在他眼中,悟空不听教化,不服管束,妖性难改,是罪大恶极之人。】


    【他不愿与这样的人为伍,把他性格之中的固执与迂腐体现到淋漓尽致。】


    【悟空呢,他降妖除魔皆为取经人唐僧,他打死妖怪是因为担心唐僧被抓去,他所做都是为了这团队,但是却遭误会,被驱赶,而他也几次解释几次试图说服唐僧,奈何无效,他本就是心高气傲一人,又如何忍受这口气?】


    【至此,这对一路走了很远,经历了很多磨难又互相扶持的师徒,关系迎来破裂。】


    【在三打白骨精这场戏中,正义与邪恶的博弈,悟空最终打死了白骨精,代表了正义的胜利,也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但是,这场戏对于取经团队来说,却又是一场磨难,考验了几人的心性与个性差异,也是人性中复杂一面的体现。】


    ……


    看到悟空结局,众人皆唏嘘不已。


    带入了一下悟空,自己做的本就是对大家都好的事情,却遭到这般猜忌,心里如何平衡?


    换一个角度,这唐僧不这般迂腐,又如何会发生这些事情?


    所以众人也理解了,之前奎木狼之行时,悟空不在,许是已经被赶出去了,不再是这唐僧的徒弟。


    这一劫,似乎真的把这取经队伍离间得四分五散。


    因为,众人还记得八戒那句:


    散了吧!俺老猪要回高老庄!


    这一场三打白骨精,可惜可惜。


    若说各位皇帝从中获得什么提示,那便是要相信自己的手下了。


    以始皇帝为例,曾经给王翦几十万大军,给了就不疑,如今看到这一幕,想起这件事。


    心中只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始皇帝绝对相信自己的部下。


    而王翦,也对始皇帝持感激之心。


    如今见这唐僧之举,感慨自己当初何其有幸。


    汉武帝刘彻也对卫青和霍去病道:“朕绝对信你们!”


    卫青和霍去病,两位也对感激陛下的信任,再次扬言道:“臣等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


    李世民时期,对这一幕感慨颇深的是魏征。


    作为曾经李建成的谋士,他与李世民曾经站在对立面,如今他与李世民是君臣,李世民让他直言劝谏,绝对的相信他。


    ……这样的君臣之情,这样的信任,魏征该如何报答?


    魏征是个直性子,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抬头时,就发现李世民在看着自己。


    他只是一拱手,像从前那样道:“臣定不负陛下信任!”


    李世民微微一笑,看向了自己所有大臣:“朕既用你们,就绝对信任你们,你们只需尽职尽责,朕会予你们最大限度的权利。”


    底下官员无一不感谢陛下。


    大唐贞观之治年间,君臣关系展现出了异常和睦的一面。


    ……


    ……


    【悟空自从被唐僧从五行山下解救,受到观世音的指点,本就对唐僧有感恩之心,所以一心一意保他西行,而如今半途而废,他如何不伤心。】


    【只是,伤心归伤心,悟空在已经被师父赶走的情况下,却还是叮嘱自己两个师弟,若是在日后遇到了危险时,叫出他的名号便好,这样妖魔不敢靠近,可保唐僧。】


    【即使这段关系已经走到了尾声,他也是为师父考虑的,而他与唐僧分别时,更是要作了徒弟的礼数。】


    天幕上,沙僧一言不发,八戒站于一旁,而悟空心中唏嘘不已,欲给自己师父作拜别礼。


    唐僧不应,他变出法向,于四个方位分别给唐僧拜了礼。


    如此,这师徒情……


    便算走到尽头了。


    这样分别之景,谁心中不伤感?


    更何况悟空还是这样有情有义之人,做的本是除妖降魔之事,遭受到的却是被驱逐。


    这使人如何接受?


    天幕下众人摇摇头。


    遥想当初,悟空这么神通广大,在上天庭时,却被上天庭的官员欺骗,做了个弼马温。


    后来与如来打赌,被压于五行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好不容易有了自由有了师父,却又这样了。


    当真是命途多舛,似乎那最风光最快乐的时候,是在菩提老祖那学艺时,无忧无虑,后去花果山做美猴王时。


    可……那也是当初了。


    有些人站悟空角度,既然现在离别了唐僧,再回去自己那花果山,做那美猴王,齐天大圣,不是更自由么。


    可是他们转念一想,似乎……悟空不是那样的人。


    他答应了菩萨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做到,他拜了唐僧为师后,也学了唐僧的慈悲,他觉得这师徒情分很珍贵。


    所以……即使他离了唐僧。


    大概也做不回曾经那个无忧无虑的美猴王了。


    果然,下一幕,天幕上展现的便是悟空离开后的画面了。


    汪洋大海波涛汹涌,而悟空虽刚走不久,心中却对唐僧有担忧与思念,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只是哀叹:


    “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


    其情之真切,景之悲戚,如何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