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悲鸣, 鬼神同泣,再无人间——】


    听完玄女的话,李世民脑袋嗡嗡直响,眼前一黑。


    他本坐着, 身子却不受控制地向前倾倒。


    “陛下——!”长孙皇后忙拉着了他的手。


    魏征杜如晦等慌忙跪下:“陛下!保重龙体!”


    有官员立即反应过来去找太医, 而他的脚步踏出大殿的时候, 脸颊上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尽数流出。


    大殿上,看完大唐后期是这样的人, 无一不痛心疾首,无一不涕泗横流。


    “官兵相残……民众互食……这真是人间炼狱啊——”


    “西域失去控制, 领土丢失……”


    “君王逃难,避叛军锋芒……黄河中下游一带,荒无人烟……”


    这大唐到底怎么了啊……


    李世民深呼吸一口气, 把胸腔之中那抹血腥味压下去后, 也喃喃道:“千里绝户……白骨堆积……”


    可是之前有八千多万人口啊!


    八千多万, 绝户了……


    田间堆尸,河里流血。


    这怎么能是大唐。


    百姓流离失所,遥见荒烟四起,


    山河破碎, 风雨飘摇……


    这怎么能是大唐?


    那可是他助高祖创业后,全力建设的大唐——


    李世民痛苦地闭上眼睛。


    他是跟着高祖从隋朝末年走过来的,知道那是怎样一段民不聊生, 水深火热的黑暗日子。


    隋朝末年, 隋炀帝骄奢淫逸,百姓赋税繁重,民生多艰, 绝望苟活,易子而食是常态。


    活不下去的人们,最后绝望的聚集在一起。


    最后高祖李渊为民请命,推翻了这隋□□。


    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根本不愿再次回想那里面的血泪与艰难。


    而如今李世民麾下官员与臣子,大部分就是经历过那时光的。


    如今又见这安史之乱一幕,心中竟是再也忍受不住,有人坐地而哭,有人悲愤交加,有人暴躁地痛骂起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长孙皇后低头擦泪,低声悲泣:


    “这……这安史之乱,比那隋末动乱,有过之无不及……”


    李世民心中早已悲恸欲绝,只道:


    竖子怎敢。


    怎敢……让大唐变成这样……


    ……


    李治,武则天,俩人望着对方……眼眶中满是热泪。


    ……而后来的杨玉环和寿王李瑁,则是放下了手中的杯盏……


    处于旋涡中心的李隆基,只是听到大唐是由开元盛世后由盛极转衰。


    高力士在一旁,脸都白了。


    “陛下……”


    李隆基摇摇头:“这说的是开元盛世后。”


    现在开元盛世全盛时期,说什么呢,怎么会和他有关系。


    高力士擦了擦冷汗,心中道:“安史之乱。”


    安……算了,高力士不敢说出那个名字。


    ……


    咸阳宫,始皇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八千多万人口,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折腾成这样……”


    比起春秋战国时期,更上一层楼……


    他尚未统一六国时,这些国家之间会发生摩擦,大大小小不一,死的人也多,可……没有这么夸张的……


    他本就与战乱与颠簸中长大,自然知道这样的分裂与战争下,百姓会活成什么样。


    如今这……这安史之乱……


    倒是教他无语凝噎。


    看完这段天幕的扶苏面色一白。


    这大唐,盛时万国来朝。


    衰时,怎么就这样了呢……


    他转而想到大秦,之前这天幕说大秦被灭。


    他尚未从天幕中找到原因。


    如今……只怕大秦日后走上向唐一样的路。


    所以此刻的他,更希望这天幕能透露出这安史之乱的原因。


    他好从中吸取教训。


    始皇帝怎会想不到这一点,大秦如今统一六国才多久,未免不会遇到像这大唐一样的问题。


    大秦如今还有很多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这天下自春秋时期从未合于一起,他是那个开始。


    大秦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步他都要坚定地走,不能走错。


    他想把大秦建设从一个强国,在见到大唐的繁盛后,在见到其衰况时,没有人比他更能体会那其中的悲哀了。


    ……


    未央宫,汉武帝刘彻把手放在自己面前的地图上,胸中是再也压抑不在的错愕。


    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八千多万人口……


    最后……千里绝户,荒无人烟……


    这后世的皇帝啊,怎么这样没用!


    想到自己的大汉,刘彻思考起一条出来来。


    文景之治给大汉修身养性的机会,百姓生活也算平和。


    如今对内,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个办法,他也命人施行了。


    对外,有匈奴之患,他有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大将。


    见这天幕上大唐的惨况,卫青不住摇头叹息。


    “陛下,我大汉,定不能走这条路……”


    汉武帝刘彻自然也是这样的想法,现在的几人只是想从天幕中得知大唐变成这样的原因。


    他们好做对策。


    ……


    【安史之乱是如何产生的呢】


    天幕上,玄女放出了唐朝时期的地图画面。


    上面标有辽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字样。


    【如地图所见,经过太宗高宗等皇帝,到天宝年间,大唐的疆域广之又广。】


    【唐玄宗上位后,施行开元之治期间,曾经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这是一种加强中央管理的手段,同样的方法也利用到了南诏,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这样的方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开元十年,唐玄宗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设置这些,更好的管理了地方。】


    话到这里,李隆基脸上是有光的。


    这些手段很好,这么大领土下,边境百姓生活和平,民族大团结,中央也好管控。


    没什么问题。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是赞同的,这玄宗虽然不知道是自己的第代后人,但是既然能有开元盛世之美名,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目前听到的,他实施的这些政策,也是符合当下的。


    始皇帝则是叫人把这管理办法给记了下来。


    刘彻则开始隐隐担心。


    封了节度使,不要给权利和兵马啊,到时候这些人自立为王……大唐领土又这么大,中央如何管控?


    说什么来什么,玄女接着道:


    【可是,玄宗封节度使也就算了,玄宗还让这些节度使管理军事,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样一来,地方的官员,州官刺史等都变成节度使的部属了。】


    李世民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


    糊涂啊,怎么这么糊涂!怎么能给这么多权利?


    这些人在边境,远离中央,若这些人想拥兵自反,朝廷怎么反应得过来?


    可是他还是心存侥幸,这些地方的节度兵马不够,周边节度使也依旧会服从中央管控。


    这样,只要中央派服从的节度使去收服,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然而。


    玄女接下来的话打碎了他的幻想。


    【这其实就是个小小的政治集团了,只是因为上有中央,他们人马也不够,所有才会老老实实地。】


    【当时的唐朝面临着“外重内轻”的问题,这表示的是唐中央有兵力保证京师安全和政权,但是在开元十年的时候,唐玄宗允许节度使镇守边境,而那些节度使的兵力日渐壮大,渐渐超过中央,甚至凌驾于中央。】


    【异心和野心也是被渐渐喂大的。】


    李世民面色一白:


    异心和野心也是被渐渐喂大的。


    想反叛的心也是渐渐被滋养出来的。


    到这步,这玄宗,怎么那么蠢呐。


    李世民转念一想,还有补救之法,削其兵力,收回兵权。


    赶紧给削弱兵权!朝堂别干等着,派人收缴!


    ……然而,那只是李世民的想法。


    看到这里的赵匡胤,有“杯酒释兵权”之迹,他也着急道,赶紧收回兵权啊!


    可是很快他又反应过来,没有这玄宗的行为,哪里会有大宋的建立,所以他也就不说话了。


    他只是可怜那时候的百姓,即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了。


    ……


    刚设完节度使的李隆基:“……”


    怎么感觉自己脸上“啪啪啪”响。


    高力士在旁边,眼神不断看向远处的安禄山。


    ……


    【不要说玄宗给了那么多权利给这些人了,晚年的时候,玄宗更猖狂,不理朝政,沉迷享乐,宠幸杨贵妃,挥霍无度。】


    【唐玄宗晚年时期,当朝宰相是李林甫,后来又变成杨国忠,这俩人没有一个好种,排斥忠臣,坑杀贤良,搜刮民财。】


    【李林甫告诉玄宗,边境胡人无异心,建议作为胡人的安禄山任节度使,此时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的,到此,安禄山兼三大兵镇。】


    【这还不只,他一人就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远远超过了中央的兵力,火都烧到眉毛上了,玄宗还在信安禄山!】


    众人:“……”


    唐玄宗,睁开眼睛吧!


    【安禄山是一个原因,可安史之乱是两个人,另一个就是史思明,安禄山的老乡。】


    【天宝初年,这个人的军功就至将军级别了,玄宗又让他做知平卢军事。】


    【他后来跟了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一个人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


    【这样的条件,本就有野心的他,如何不反?】


    【安史之乱其中原因纷繁复杂,大致总结便是皇帝昏庸,官员腐败,小人当道,地方失控,上行下效。】


    【这样的大唐,远远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可内里早就腐朽不堪了。】


    平行时空中早年的李隆基,脸上火辣辣的疼。


    综上,看完了所有解说,能确定了,大唐成为这样的原因,他功不可没。


    ……


    现在的李隆基可不像晚年的他,所以他看了看自己的大唐。


    宰相是姚崇贤相,大唐也是天幕说的开元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和睦。


    不是这天幕说的李林甫,杨国忠。


    他更没有杨贵妃。


    但是,臣子们的眼神,快要刀死他了。


    ……底下大臣看着天幕,李隆基便一再保证:“朕晚年绝不这样!”


    姚崇看着自家皇帝,只恨自家不能再多活几年。


    这样,大唐也不至于走到那一天。


    而其他臣子也暗中下定决心,绝对不能让小人当道。


    这个李林甫和杨国忠是谁?


    要是被他们知道了这俩人在哪里,当场就毙了他们!


    而这个时空的杨玉环,也不会想到那杨贵妃就是自己,因为自己的丈夫叫李瑁,也不是那玄宗。


    她哀叹于唐后期的命运,却也意识不到那《长恨歌》的主角会是她。


    而这安史之乱……她只是一个女子……


    她还没想到那么远的地方。


    听到杨国忠名字的时候,她只是短暂地思索了下,那是她一个不怎么亲的亲戚罢了。


    似乎和她的命运也没有什么关系。


    ……


    李世民看到这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竖子!”


    长孙皇后也止不住叹气,她一个妇人家都看出来的时局,可这玄宗看不出来。


    后来还喂养了那些人的野心,还让当朝小人得志,忠臣被排挤。


    ……可恨可叹呐。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百姓……


    百姓……怎么活下去啊……


    只是因为高层人士之间的权利角逐,便要百姓的性命来买单。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便是如此么?


    可百姓又做错了什么呢?


    不远处,李承乾低下了头。


    现在的他是太子,只会想到那玄宗也是自己之后。


    说不定是自己的孙子,重孙这类的。


    ……悲哀,这是一种悲哀。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道:“把所有皇子招来,朕……有话交代。”


    李承乾心中悲愤,忙去叫了。


    长孙皇后则是明白自己夫君心中所想,眼中即使有泪,也赞同地点头。


    朝中大臣,则是全部跪下,待陛下之言。


    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皇子,太子李承乾,李恪,李泰……到李治,全部跪于大殿。


    李世民先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朕常教导你们,朕也以身作则,你们是皇子,享百姓的俸禄,自然要善待百姓。”


    几位皇子皆点头。


    李世民道:“如今你们也看到了,我大唐,怎能走那一步路?”


    皇子们自然也知道了,不管年纪大小都吓得不轻,此刻更是战战兢兢,全听自己父皇的。


    李世民脑海中出现的是是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的人们,因为饥饿,灾荒等面黄肌瘦之样,甚至易子而食的惨状。


    “这玄宗,天幕未曾道名字,许是还未出生,可不管怎样,那也是李氏子孙!”李世民道,“大唐,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帝王!”


    他的意思很明显,不管这是谁的儿子,孙子,都不能让他做帝王。


    李承乾本觉得这话对自己一个人说就够了,可联想到自己父王帝位的来源,也理解了父王的担忧。


    “儿臣遵命!”


    几位皇子磕磕绊绊点头。


    甚至年纪最小的李治,也学其他哥哥的样子,做出了承诺。


    唐之外的其他时期,他们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大唐迟早会四分五裂。


    始皇帝是那个一统六国的人,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分裂?


    秦一开始实行军功授爵位制,后郡县制,哪个不是为了加强中央的管理?


    可这玄宗倒好……


    汉武帝刘彻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卫青,霍去病皆摇头叹息。


    这可如何是好啊……


    【长恨歌背景大概就是这些,而白居易写这首叙事诗,使用了想象和虚构手法,情、景、理完美糅合于一起,同时传达出了一种浓厚的哀愁。】


    【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便是故事背景了。】


    【汉皇,翻译过来就是,汉朝皇帝,重色思倾国,就是好色,爱美女。】


    汉朝皇帝们:“?”


    唐人写诗就不顾汉人的感受了,是吧?


    【但是这里呢,这汉皇独独指一人,那便是汉武帝刘彻,“思倾国”这三个字是有来历的,这又涉及到刘彻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之一了:李夫人。】


    还没有从唐事情中转变过来的刘彻:“?!”


    不是说唐么,怎么突然提到他!


    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那是什么话,他在每一个时期对每一个女人都是真心的!


    【汉代的李延年曾经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是“倾国”的来历。】


    刘彻:那和朕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朕独爱卫子夫,卫皇后!


    同样,李延年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提到。


    他只是把自己妹妹的美貌如实说出来了而已。


    这后世的诗人用他的词作来代指美人,是不是也间接表明,自己妹妹真的美!、


    ……


    【古时文人们因为忌讳,会用各种各样的代称,白居易就是用汉皇来指的唐玄宗。】


    【而这倾国虽出自李夫人身上,却也是代指杨贵妃,后来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主人公。】


    刘彻松了口气,原来不是说他。


    可很快他又抓狂了,为什么说他好色?!


    还用他来代指那玄宗,他不干。


    那玄宗怎么能和他放在一个位置比!


    ……


    写下《长恨歌》的白居易,重见安史之乱这幕,止不住的摇头叹息。


    这天幕本就是借他的诗歌提到的安史之乱,如今看这样子,似乎开始解读了。


    唉,后世之人,只道事实,可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辛酸与悲哀。


    ……


    始皇帝更加看不起这玄宗了。


    把大唐霍霍成那样,还是个好色之人!


    只能说,这人没生在他大秦。


    否则——


    始皇帝最见不到无用且昏聩之人了。


    【《长恨歌》是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为基调,展现的是俩人爱情中的真挚和执着,可有人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谴责唐玄宗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用此来警戒后世君主。】


    【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史学家们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历史上的信息,弥补史料中的不足,文学家们则是赏析其写作手法,其蕴含的感情,歌颂其中蕴含的爱情悲剧的浪漫美,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首爱情叙事诗,都是历史轨迹中的瑰宝。】


    【其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亦是表达了人对爱情最美好的向往之情。】


    【由前面所说的背景,这场爱情注定是悲剧,只能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这爱情悲剧,从李隆基看上杨玉环,杨玉环身份从寿王妃转变到杨贵妃,她原本的丈夫的李瑁,李隆基的儿子退出那刻,就注定就不会有结局。】


    ……


    对于霸占自己儿媳妇的人,刘彻撇嘴。


    就这样的人还想和朕相提并论?!


    自己是多情与专情并重的,在某个时期爱上一人,眼中就容不下其他女子的。


    他与李隆基不一样!


    更何况,他晚年才没有那样!


    ……


    始皇帝内心颇为复杂。


    这李隆基的行为,还真是一件比一件更让人大开眼界。


    而大唐天幕下,听到李隆基名字的李世民,则是脸色青了几分。


    这到底是谁的儿子,怎么荒唐成这样!


    还在是寿王妃的杨玉环,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主人公了。


    而她的丈夫,寿王李瑁,则是:“???”


    父皇他……他他他——


    他爱玉环?!!!


    杨玉环也是一脸懵。


    这……她不知道自己公公对自己有非分之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