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遭此大难,玄女的声音也变得悲起来,解说的背景音乐更是凄凄惨惨戚戚。


    天幕下众人态度各人有异,感性者摇头嗟叹,甚至有人流了眼泪。


    理性者则是分析起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了,这其中的代表是秦朝的李斯。


    “陛下,自天幕显现,这齐天大圣便如玄女所言,一路顺风顺水,便起了想要那尊位的意思,如此野性桀骜,自然会有这样的下场。”


    秦始皇眸子微阖,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角度来思考,自然也是认同这样的说法的。


    他坐上这个位置便是经历了很多,从一个人人喊打喊杀的十三岁的质子,到如今一统六国的秦始皇,走了太多的路,也经历了很多。


    如同玄女所言,若把他的位置等同于上天庭中玉帝的位置,那玉帝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方坐上这个位置,他虽没这么多,可也大同小异。


    听玄女言,后朝乃封建统治,他不知那所谓的封建统治是什么样子,难道从女人的身份地位上来展现?


    秦朝女人不比男人差,大秦宣太后芈八子更是第一位太后,他一直尊敬她。


    “朕知这孙悟空该有此劫。”秦始皇说,“朕所思在远道。”


    赵高上前道:“孙悟空再厉害,上头也有个如来佛祖,也翻不出那五指山,陛下且看这天幕,如此不正好说明凡间秩序与上天庭一样么?”


    扶苏对这一幕不发表看法,他也同情孙悟空。


    王翦自然也是同情的,只是知道他要抢那尊位的时候,他的态度就渐渐变了。


    这如何使得?


    强者为尊是有道理,可“强者”与“能者”之间是有隔阂的。


    当初见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他觉威风凛凛,如今被压五指山,他也觉得合理。


    大唐,长孙皇后见这一幕,忍不住叹气。


    李世民道:“观音婢,你听玄女言,这是孙悟空成长的一步。”


    长孙皇后道:“看了那么久,臣妾已经对这齐天大圣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今这……”


    李世民摇摇头:“这齐天大圣,经此一遭,必成大器,至少在‘人性’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他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他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有何区别?


    当年,同为高祖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而他只是被封秦王。


    细数俩人同作为皇子以来所做功绩。


    当年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他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在后来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立功最大。


    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统治能力了,可太子依旧是李建成。


    他能征善战,智勇双全,虽待秦王之位,却也懂招揽人才之理,于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


    他不仅仅对文人有求必应,对武将更是如此,助力高祖统一天下过程中,他一直都是冲锋最前那个,在军中本就积攒了声望。


    都这样了,太子依旧是李建成。


    李建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高祖创业时,他助高祖起兵,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在唐朝建立后,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


    功劳也很大。


    只是大不过他。


    才智也比不过他。


    更何况李建成按捺不住,妒忌成性。


    当年,李建成见他招揽了这么多能人相助,急了。


    而且是十万火急,立即联合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他。


    他们先是笼络给高祖的妃嫔作为内应,又收买他的部下,甚至发展到在他酒中下毒的地步。


    手段如此阴狠,他能放过他们么?


    杀心起了的那刻,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后宫妃嫔于高祖耳边诉说李世民的不是,高祖年纪大了,时时刻刻怀疑他会造反。


    当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准备全力除掉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要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是染血的一年。


    他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于临湖殿附近,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


    当然,这件事情高祖肯定会知道,所以他的理由是“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


    高祖是偏袒李建成的,肯定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相反会觉得是他真的要造反了。


    高祖必饶不了他。


    可是,那又怎样。


    高祖年纪大了。


    “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悟空那句话,正是他心里的写照。


    他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这个事实。


    三天之后,高祖宣布立他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他处理。


    武德九年八月,唐高祖退位,自称太上皇,他即位了。


    纵观他登基历程,他的皇位是“抢来”的。


    从一开始天幕上这猴王言“强者为尊”的时候,他就无比赞同了。


    只是如今这猴王被压五行山,他还是会有些同情。


    若要说“强者为尊”,那历朝历代帝王都无比赞同这句话。


    看着这天幕的汉武帝刘彻,赵匡胤,朱元璋,无一不认同孙悟空那句话。


    只是,汉高祖刘邦,对这一幕却是若有所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