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第 237 章 完结倒计时(称帝)……

作品:《大晋皇后娇宠日常

    王元元对仪和郡主的支持让郡马及其家人不敢再像以往那样肆无忌惮的对待仪和郡主。


    景王妃终于也能睡一个安稳觉了。


    东太后为了投桃报李也让人给王元元送了一个护膝, 说这个是她亲手做的。


    东太后的示好让王元元大大的松了口气。


    太子虽然去了,可东太后到底在皇宫中经营多年。


    内宫虽然很是平静,可前朝却没有那么平静。


    开年之后, 楚晋两国的边境就没有那么安稳了。


    楚国的山匪攻击了晋国边境小城的城民。


    恒王知道什么山匪都是假的。


    楚国人这是看他刚刚继位,觉得他现在的精力应该在安抚臣民上面,暂时顾不上别的事情,所以就以此事来试探他。


    若是他派人回击了, 那他们可能还会收敛一些。


    若是他对此事置之不理,那么楚国后期可能会越来越过分。


    晋国君在位的后几年,不仅打败了楚国的进攻,还成功的使晋国成为当世第一大国。


    恒王觉得自己怎么也不可能比晋国君做的差。


    他一声令下,驻扎在边陲附近的士兵开始依令剿匪。


    与此同时, 他派使臣去楚国,向楚国君问责, 说他不该放任楚国百姓攻击晋国百姓。


    楚国的地位一直很高,也就这几年才被晋国超越。


    不止楚国君, 就连楚国的朝臣们在提起晋国时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


    看到晋国的使臣摆出一副在他们看来是小人得志的模样,楚国的朝臣彻底忍不住了。


    他们说晋国人未经允许向楚国发兵。


    其实对于这个时候的楚国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隐忍。


    因为他们的实力已经大大的不如晋国了。


    可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楚国君臣又哪里能顾得上这些了。


    朝臣里或许有一些明白人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冷静, 不要和楚国硬碰硬。


    可他们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


    这一日, 楚国君还是直接向晋国和齐国宣战了。


    是的, 他是同时向晋国和齐国宣战的,因为他想要把齐国也拉进这潭浑水中。


    战事进行的如火如荼, 恒王怎么都想不到,这个时候竟然还有朝臣在关注着阿亨的婚事。


    恒王不想在这个时候为阿亨定下婚事,因为说实在话,他虽然让人看了几家的姑娘, 可对于究竟要把哪家姑娘许给阿亨,他的心里也还没有拿定主意。


    为了不让大家把目光都放在阿亨身上,也为了让此事能够降一降温,当然更重要的是想借此锻炼一下阿亨。


    恒王让阿亨去前线作战去了。


    他以前经常带着阿亨上战场。


    王元元虽然有些舍不得他,可她想到阿亨身为恒王的儿子压根就逃不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纵然不舍,她也没说什么,只让人帮阿亨准备随行的衣物。


    可让恒王和王元元没想到的是,晋国君十分反对阿亨去战场。


    初听到晋国君反对这件事情时,王元元和恒王还有些意外。


    可两人稍微一想,就明白为什么晋国君之前对阿亨上战场没有意见,现在却那么反对了。


    因为那时的晋国君日理万机,在孙子里面,他只对皇长孙稍微多关注了一些。


    他那时听到恒王带阿亨上战场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可今时不同往日。


    现在的阿亨是国君的嫡长子,也是晋国的下一任继承人。


    不要说晋国君了,就连东西太后都对阿亨十分的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亨上战场这件事比恒王预想中阻力要深一些。


    晋国君直接让人把恒王叫了过去,跟他说,阿亨乃是他的嫡长子,绝不能在这个时候上战场。


    东西两位太后也派人去找王元元,让她劝一劝恒王。


    恒王觉得十分的头大。


    到最后还是阿亨自己去跟晋国君说,他一路都有亲卫保护,并且他也不会亲自上阵打仗。


    晋国君看着他火热的眸子,不知怎么地就想到了文弱的太子。


    他叹息着答应了阿亨的要求。


    阿亨虽然离开了国都,可信件却是三天两头送过来的。


    这些信件倒也缓解了王元元她们对阿亨的思念之情。


    不过再接下来王元元就顾不得思念阿亨了。


    因为她要准备孩子出生后所需要的一系列东西,还要亲自看一看内务府给孩子的乳母。


    这一年夏天,王元元为恒王产下了他们的第五子。


    她生下这个孩子的第三日,前方传来捷报。


    晋国的军队击退了楚国的军队。


    楚国君再度遣派使者求和。


    可这一次,恒王却不打算接受楚国君的求和请求。


    他继续出兵攻打楚国。


    而楚国人似乎也明白晋国这位新任的国君想要将他们一网打尽。


    他们开始奋起反击。


    前线的战事再度胶着了起来。


    而齐国那边,或许是担心晋国打败楚国后会来进攻齐国。


    他竟然一改之前的态度和楚国联起手来攻打晋国。


    齐国的转变让康王妃在国都的处境变的艰难了起来。


    有一些朝臣竟然让恒王把康王妃送回齐国。


    这样怎么可以?


    康王妃虽然是齐国君的女儿,却也是晋国君的儿媳,除非她自己要求要离开晋国,否则任何人都不能逼她离开。


    为了保护康王妃,王元元让人把康王妃送到了京郊别院居住,以避灾祸。


    康王妃离开后,那些要求把康王妃送走的声音少了许多。


    “你做的对。”恒王对王元元道:“虽然齐国和晋国之间起了嫌隙,可战场上的事情是我们男人的事情,这件事情确实不应该牵扯到康王妃。”


    恒王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觉得男人之间的事情就不应该牵扯到女人。


    那些朝臣们的要求在他看来既无聊,又小心眼。


    但晋国君还是担心康王妃以及她身边的人会向齐国传送一些消息。


    因此,在康王妃离开国都的第三天,晋国君的人接替了王元元的人。


    她们名义上是照顾康王妃,但实际上却是在监视她。


    王元元其实并不是认为康王妃会背弃晋国。


    因为前些日子,她们得到消息,齐皇后去世了。


    康王妃是齐皇后的独女,除了康王妃外再无其他的孩子了。


    而齐国现任的储君又是齐贵妃的孩子。


    齐贵妃和齐皇后是老对头,连带着她们的孩子关系也很不好。


    齐皇后去后,康王妃在齐国真的再也没有什么牵挂了。


    对于现在的康王妃来说,和容郡主才是她最重要的人。


    在齐晋两国之间的战争中,若是齐国胜了,那么和容郡主将会成为亡国的郡主。


    齐国君可能会顾惜着一些祖孙情谊关照一下和容郡主,但下一任齐国君可不会这样做。


    晋国若是胜了的话,和容郡主则仍旧会是晋国尊贵的郡主。


    这一笔账,康王妃比她更会算。


    所以,在齐国君让人转而攻打晋国的时候,康王妃就主动跟她说让她从身边派几个人来照顾她。


    康王妃说的是照顾,但她们都明白康王妃是想以这种方式让晋国的人放心。


    其实这些话,王元元已经跟东太后说过了。


    东太后应该也跟晋国君说过了。


    但晋国君还是不放心康王妃。


    不过,王元元可以理解晋国君的不放心,因为这一场战事事关重大容不得一点闪失。


    所以她只是让人告诉康王妃让她除了身边照顾她的人之外,不要再和其他的人说话了,余下的那些多余的话,她也没有再说了。


    齐楚晋三国之间的战事异常的激烈。


    三个国家的国君都知道这次的战争会决定三国之间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晋国这边尚且还有些余力,王元元听说,楚国和齐国现在已经十室九空了,所有适龄的男子都被拉到了战场上。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晋国很有可能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显然,楚国和齐国的一部分人也是这么想的。


    到了最后,晋国的军队甚至还未走到楚国或者齐国的城墙下,守城的楚国和齐国将领已经让士兵开城门投降了。


    在王元元的第五子阿茂两岁的时候,楚国君和齐国君终于向恒王认输投降了。


    捷报传到国都后,朝野上下一片欢声喜悦之情。


    恒王决定大办阿茂的生辰宴。


    王元元原本觉得这样有些张狂,有些不同意,可恒王给出的理由让她无法反驳。


    “这两年大家都过的太紧张了,也该让大家送快一下了。”


    楚国君和齐国君虽然投降了,可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收尾。


    比如说,押送楚国君和齐国君的队伍要如何进国都。


    比如说,要给楚国君和齐国君怎样的封号?


    比如说那些将士们要如何论功行赏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楚国君和齐国君投降后不久,唐国君就派使者递来了成臣的国书。


    这也就意味着,恒王成为了百年以来第一位统一了各国的君王。


    晋国的朝臣和百姓们自然是欢欣雀跃。


    已经有朝臣上折子,请求恒王另立国号,改国都为京城了。


    恒王竟然真的成为了统一中原各国的开国帝王。


    王元元只觉得不可置信。


    可事实就是这样。


    恒王他真的做成了百年来都没有国君做成的事情。


    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前几任特别是晋国君的铺垫。


    可偏偏他上位没多久就做成了这样的事情。


    难道老三才是天命所归吗?


    晋国君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景色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果真是老了,如果现在还是由他来担任国君的话,他估计会因为各种顾虑答应楚国君的议和请求。


    只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接下来的事情了。


    所以也合该他们晋国在老三的手上发扬光大。


    恒王原本因为各种原因在国君的位置上坐的不是很稳。


    可在巨大的功绩面前,那些争议压根就不值一提。


    不提朝野间那些朝臣们是如何上折子歌颂恒王的功绩,就连民间的那些百姓们都以民谣来表示对恒王的尊敬。


    一时之间,恒王的威望达到了最顶峰。


    楚国君和齐国君带着家人们入国都后,内务府就开始准备恒王的封帝仪式。


    恒王称帝后,便封自己的父亲晋国君为太上皇。


    此外,他还调整了东西太后,王元元和女儿们的封号。


    接连不断的盛典让整个国都比过年还要热闹。


    等到所有的仪式全部结束,皇城内的主子们全都累的不行。


    王元元连歇了几天才算是稍微缓过来一些。


    此时也已到了春日,真是春光无限好的时候。


    阿亨的婚事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而这一回,恒王和王元元都不像以往那样借口拖延了,因为阿亨也确实到年龄了。


    “娘娘,大皇子说中午会回来陪您用膳。”春红走进殿内,笑眯眯的对王元元道。


    “那你让膳房准备些阿亨喜欢吃的东西,他喜欢吃羊肉汤,让膳房中午炖一锅吧。”王元元对春红吩咐道。


    春红连忙应了。


    阿亨早就猜到自家母后叫自己过来是跟自己说成婚的事情,但他没想到自家母后竟然会问自己有没有喜欢的女孩。


    他哪里有喜欢的女孩?


    阿亨自然是连连否认。


    阿亨明白自家母妃的意思。


    她是希望自己和未来的皇子妃能像她和父皇那样恩爱。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母妃这样心性简单,对父皇又很真诚的。


    至少他所知道的那些官家姑娘们都各有各的心思。


    无论王元元怎么问,阿亨都说自己没有喜欢的姑娘。


    到最后,王元元无奈,只能任由恒王为阿亨挑选王妃了。


    恒王为阿亨选了首辅林老大人的孙女为皇子妃。


    林老大人出身世家,为人处事也颇为圆滑,在朝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


    这门婚事一定下来,朝堂的朝臣们基本上都明白恒王的心意了。


    他就算现在不立大皇子为太子,之后也还是会立他为太子的。


    朝臣们的心思也都安定了下来,不再想着借助储君之位投机取巧。


    因为恒王的几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而二皇子和三皇子,一个十分的喜爱读书,立志要编纂书典,另一个呢十分的喜欢吃喝玩乐,每日里就是和朝臣家的孩子们一起出去打猎寻欢。


    这两个皇子,无论哪一个都比不上大皇子。


    他们就算想扶持他们也扶持不起来。


    阿亨的婚礼举办的十分的隆重。


    大皇子妃甫一进宫就成为了宫廷里的新宠。


    东西太后接二连三的赏赐她东西。


    各宫的太妃也都纷纷向她示好。


    王元元也很满意这个儿媳,觉得她做事很是大气,为人处事也颇为周到。


    大皇子妃进宫的第一年就怀上了孩子,这也就意味着王元元要有孙子了。


    起初,王元元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有些不敢置信。


    她觉得自己明明还很年轻呀,怎么就已经要做祖母了呢?


    在她的印象里只有五十多岁的人才会做祖母呀。


    但无论怎样,能够给皇室添丁总会是一件好事。


    太上皇前段时间身体状况十分的不好,据说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居然能坐起来吃些东西了。


    可好景不长,太上皇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纵然这几年有太医精心为他调养,他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的了。


    到了现在唯一能支撑他活着的力量就是能看一眼阿亨的孩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皇子妃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她担心自己生个女儿,会让太上皇感到失望。


    不过她到底是教养良好的贵女,就算有些担忧,在外的时候,她还是能勉强保持镇定的。


    或许上天听到了太上皇的心愿,大皇子妃如愿以偿的生下了阿亨的嫡长子,也是恒王的嫡长孙。


    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太上皇老怀欣慰。


    在孩子满月之后,他毫无遗憾的闭上了眼睛。


    太上皇的离开对东太后打击很大。


    太上皇虽然一直宠爱贵妃,可该给东太后的尊重,他还是会给的。


    这也是东太后这么些年日子一直过的很顺意的原因。


    可眼下,他却永远的离开了她。


    东太后的精神气儿像是被抽没了似的。


    她这么一生病,王元元自然是要过去她那里伺疾的。


    可王元元毕竟不是东太后的亲儿媳。


    东太后还想与王元元结一个善缘,这样一来,日后景王妃和孩子们也有个人照顾。


    她就不许王元元过来伺候她,只让景王妃在身边伺候。


    王元元耐她不得,却又真的不能只让景王妃一个人照顾东太后。


    毕竟东太后是恒王名义上的嫡母。


    到最后,还是康王妃提出要她们几个儿媳各自排班,共同照顾东太后。


    这样一来,王元元就不用每日待在东太后的寝宫里了。


    恒王的后宫一派祥和,但前朝却因为一些事情起了些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