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殿试开始,母猪的产后护理?

作品:《大宋:一统华夏从救岳飞开始

    “放心,考题已经准备好了。”


    “对了,那个陈旉如果到了临安,一定要告诉我。”


    几天时间,心心念念的殿试终于到了。


    为了准备殿试。


    赵旉特意取消了早朝,以免自己休息不好。


    集英殿内。


    看着早已经准备好的一张张小方桌。


    赵旉心里也是一阵没来由的激动。


    前世始终被别人监考,现在自己也当了回监考。


    “陛下,还有一炷香时间才开始呢,您是不是来早了?”


    赵鼎看着内侍们正忙碌着摆放笔墨纸砚。


    打着哈气道。


    “今日殿试乃我大宋选拔人才之日,我不能不早点来啊。”


    说着,赵旉指着每张桌子,“今天这试题可与以往大有不同,能否抓住机会,就看这帮进士的造化了!”


    噢?


    赵鼎疑惑不解。


    考题虽说是官家选出。


    可怎么也逃不出一个范围,大同小异而已。


    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很快。


    考生们慢慢进入考场。


    集英殿还算宽敞。


    容纳一百多人绝对不成问题。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大宋官家。


    许多人好奇的抬着头,仔细打量着龙椅上的赵旉。


    顿时被赵旉那种不怒自威,自带贵气的外表所折服。


    许多人更是暗自惊叹。


    “这就是咱们大宋的官家吗?”


    “带兵逼宫,强行让太上皇禅位的太子殿下,没想到这么年轻。”


    人群中。


    陆游一副书生打扮。


    他可是这些进士里面,年纪最轻的一个。


    在他身前不远处,就是一个鬓角生出丝丝白发的中年人。


    看年岁,没五十也差不多少。


    忽的,赵旉目光一凛。


    他也看到了陆游。


    四目相对。


    双方像是完全不认识一样,没有任何表情。


    随着一声入座。


    殿试正式开始。


    每个学子,规规矩矩的找到自己座位。


    墨水已经被提前研磨好了。


    卷子也准备了几套。


    防止出现意外。


    “今日考题,是朕自创,并未从任何古籍中寻找。”


    “众考生们可自行选择两题作答,仔细思虑,想好了再动笔。”


    吩咐一声。


    殿试正式开始。


    赵鼎实在是好奇,便偷偷找来负责发放考题的内侍。


    见赵旉没阻止。


    内侍这才将一张纸条递给赵鼎。


    展开看到纸条上的字迹,赵鼎好悬吐出一口老血。


    :如何治理贪腐,怎样提高家禽繁殖,怎么解决旱灾,怎么收复大宋失地,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这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都哪跟哪啊?


    话说,这是考试,还是找师傅?


    赵鼎不由得耷拉着脑袋,胸口似有千斤重。


    心想这小官家到底是年轻。


    这么个出题法,岂不是玷污了殿试的名声?


    如何获取人才?


    就连那些考生在看到试题后,也都不禁咋舌。


    陆游看到试题第一时间,便用一种很复杂的眼神去偷看赵旉。


    “众学子要心无旁贷,仔细想好再动笔。任选两题,也可全部作答!”


    赵旉怕考生们不了解规则,又重新交代一遍。


    赵鼎实在是想不通。


    凑到赵旉面前压低声音道:“陛下,您如此出题,恐怕不妥啊!”


    “怎么?”


    赵旉诧异了一秒:“赵卿,有何不妥?”


    “陛下,历代帝王出题,几乎都是取自四书五经,考的是利国安邦。”


    “可您这如何养好家禽,提高粮食产量。这、这、这实在不合祖宗礼法。”


    “如此考题,怎能选拔人才?恐怕找出的尽是一些胸无点墨,流连于市井的粗鄙之人啊!”


    呵呵。


    赵旉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示意赵鼎坐到身边。


    “赵卿,能考到殿试的学子,你觉得会是粗人么?”


    “那些个四书五经,名家典籍,他们不说倒背如流,恐怕也是滚瓜烂熟了。”


    “这么多年,这么多殿试,我大宋不一样到了今天这地步?”


    “我这也是别开天地,另创一家了,这叫有针对性的寻找人才而已。”


    反正话已经说到这了。


    就是想更改也不可能。


    至于赵鼎或是其他大臣能不能理解,自己也不在乎。


    动嘴的不如动手的。


    理论永远赶不上实践。


    从第一个时辰开始。


    陆续有人交卷。


    到两个时辰,全体考生全部交卷。


    禁军侍卫护送考生离开皇宫。


    赵旉这才命人将所有卷子都收集上来。


    他也早就想好了。


    自己出的这套题目,朝中那些文臣肯定是看不上眼的。


    既然他们看不上眼,那审核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纰漏。


    不如自己亲自审阅。


    赵鼎似乎也看出官家心思,便没在多说。


    回到书房。


    面对一百多张卷子,赵旉看的津津有味。


    甭管字迹写的好不好看。


    工不工整。


    都不在审核范围内。


    只要答的好,确实能有效果就可以。


    连续看了二十几张。


    别说,还真有那种对答如流的人。


    到现在赵旉才知道,感情这些人不只是会引经据典,吟诗作对。


    其中不少人,也都是各有所长。


    有人擅长养殖。


    有人擅长耕种。


    有人擅长指点江山。


    最让赵旉意外的是陆游。


    别看年纪与自己相等,倒是对养殖家禽与整治贪腐有独到见解。


    甚至在卷子末尾,陆游还提出了如何解决贫苦百姓吃饭问题。


    就是不知道他的这些理论,到底会不会有效果。


    看着还不错,倒是可以给他安排个县令做做,实际操作一下。


    看看他做官,是不是真的像他作词那样龙飞凤舞。


    除了陆游。


    还有一个叫陈成之的。


    这人选的也很对赵旉心思,是家禽养殖与治理旱灾。


    其中一些对家禽养殖的见解,与后世一些科学方法很类似。


    至于如何解决旱灾。


    陈成之写出的答案,也非常科学。


    保护植被,保护山林。


    并且修建储水设施。


    与后世的蓄水池大同小异。


    “不错。”


    赵旉点点头。


    虽然陈成之历史上有些黑点,但只要能物尽其用,就可以完美避开。


    一百多份试卷。


    赵旉看了足足一下午。


    直到二更天,才总算是从其中挑选出十几份比较满意的。


    至于封官,还是要看吏部。


    让他们看看,地方上哪里有缺口,就把这些人安排进去。


    倒是陆游,赵旉格外关照。


    第二天找到赵鼎。


    让赵鼎马上去吏部,看看临安附近,哪里有县官缺口。


    有官家关照,事情进展很快。


    赵鼎也看出来陆游是有官家这层关系。


    直接把陆游安排在了绍兴府,做了县令。


    至于其他人,赵旉就没心思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