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信皇帝朱祁镇(24)

作品:《直播开局,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

    稍稍回想天幕所讲的土木堡之变,朱元璋心中便感觉到深深的无力。帝王虽掌控天下,富有四海,却不是事事都能如意,特别是在子孙后代的事儿上。


    此时他也深刻地感受到,龙凤之子,并非都是龙凤,极有可能是地上的虫。其实想想也是,他们朱家祖上,也并非都是龙凤,直到自己,因天资,因时运,才乘风而起,做了这天下的主人。


    朱元璋所感,便是现代人常说的校正回归。


    此时,不仅是朱元璋,其他帝王也或多或少有所感。


    【如果说,朱祁镇那么普通,却又过于自信的瞎指挥,是导致土木堡大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根本原因还在于,明朝从仁宗宣宗二位皇帝开始,就完全将重心放在内部稳定和经济发展,完全疏忽了边防,导致军备松弛、军心涣散、军情不畅。明宣宗北巡后无意北征,实行缩边政策,从此兵备废弛,最明显的是北境屯田失额——这些屯田是驻兵们开垦耕种的,用途也是用来供养戍边军队,达官权贵抢夺占用、欺隐盗卖屯田,而屯垦的兵卒们被其他差役所占用,导致兵员流失严重。】


    【武将勋贵集团的权贵,另一宗罪,即是素质下降严重。宝剑锋从磨砺出,好的将领也是在战场上,一次次摔打磨砺出来的。明成祖朱棣手下有精兵强将无数,因为勋贵们要承爵,需得经历多次考核,确保真有才能和实力,才能承袭父辈爵位,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会直接充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才筛选模式,也是底层军士上升的通道。】


    【而宣宗不再北征以后,将领们也日渐松弛,腐败疲软了起来,开始耽于享乐。此次跟随朱祁镇出征的勋贵二代们,有一半从未上过战场。此时明朝军队中,被这种“二代”占了一半资源,另一半有能力能打仗的,却又是兵油子,是兼并土地、差役兵卒的罪魁祸首。】


    此时的武将集团,全都安静如鸡,低着头恨不得把自己藏地缝里去,完全没有了殴打王振时的嚣张气焰。


    天幕不愧是后世之人,对明军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比朝廷清楚得多得多。天幕所言,确实朝中武将勋贵的最大的问题,只是他们都是仗着天高皇帝远,皇帝对兵事不了解,又不喜欢打仗,才敢在下面浑水摸鱼、肆意妄为。


    文官们盯着武将集团窃窃私语,武将们不少人,头上都冒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并不敢直视皇帝,只敢偷偷摸摸地瞧皇帝脸色,一颗心提得老高。


    朱元璋虽然刚刚晕了过去,可此时他恢复了八成,一双眼睛利如鹰隼,在武将之间扫视着,似乎一眼就能看出,谁是不会打仗的勋贵二代,谁是占田占军士的兵油子。


    武将无一人敢和朱元璋对视,都被朱元璋看得瑟瑟发抖。不少胆小的、心虚的,都被吓得两股战战,浑身抖如筛糠。


    朱元璋冷笑着哼了一声,道:“朕竟然不知,才几十年的功夫,军队中就荒废松弛到如此地步!既如此,便恢复太宗皇帝创立的祖制,勋贵袭爵,须得经过考核。通过了考核者,才能承袭爵位,考核不过着,依旧充军!”


    朱元璋回想了一下,感觉老四朱棣这法子确实不错。


    朱标去世后,他除了伤心,还万分担忧继承人的事。朱标在,他的文治武功、人品性格,能令一众功臣老将服气,可其他人并无如此品德实力。皇帝压不住,下面的人就会生出野心,就会危及到江山。


    没想到,继任的老四把自己当初应用在军中的法子,也用在了武将勋贵们身上。


    爵位可以承袭,但须得证明实力,军功也好,考核成绩也好,皆是证明。若是过不了关,就能光明正大的夺了爵,直接充军。权臣勋贵们,就像皇家一样,不可能世世代代都是良才,他们手中传承的权力,也总有失落的时候。


    如此一来,确实能削弱敲打那些勋贵。这法子合情合理不说,最重要的是不落人话柄。军权总是掌握在最优秀的人手里,也能保江山稳固,一举多得。


    至于勋贵们,当然会不满,会觉得自己功劳应当泽披后世子孙,但他们就没有那么强的底气了。


    朱元璋细思了一番,这法子,是利大于弊的①。


    皇帝的话一出,立马引发了如骤雨一般的讨论。


    许多武将都面色灰败,那一看就是被酒色掏空了的身体,肯定是过不了考核的。如果考核不过,便要去充军,那是何等的折磨!此时,他们自然无法接受皇帝的决定,不顾后果地直接叫嚷了起来。


    见武将们群情激奋,朱元璋又道:“此次出征,也得先考校各位将帅的实力,若是未能过关者,只有两个选择:一则,充做普通兵卒,一同北征,二则……”


    朱元璋拉长了音调,也让武将们的心,悬得高高的,一百多双眼睛都死死地盯着他。


    “二则,可自请辞官放爵,不再占着这位置,便不用被考校,也不用充军,只回家去做个富贵闲人了。”


    许多武将勋贵眼前一黑,这两个选择,没一个是他们想要的!考校充军难,放弃爵位更难!因为爵位不仅是他们自身的利益,更是家族的利益!


    “陛下!臣有启奏!”


    “臣有启奏!”


    “臣有启奏!”


    ……


    话刚落音没一会儿,就有一二十个声音在各处响起,纷纷要发表意见,朱元璋不用多想就知道,大多是反对的。可他不爱听。


    于是朱元璋挥了挥手,道:“考校之事,朕会与兵部、吏部商量个章程出来,诸位不必急在此时发表高论。”


    大臣们更是有些慌乱了。


    于谦忙问邝埜:“尚书大人,陛下此言,可能会影响军心呐!你我是否应当劝谏?”


    邝埜依旧一副稳如泰山的模样,道:“确实是会影响军心,却并非动摇军心。”


    “您的意思是?”于谦一脸不解地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