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

作品:《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很多时候,汉武帝时期刘彻的文治,都被以短短“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所概括,好像他真的是儒家至上。


    但实际上汉武帝本人并非真的以儒学为尊,而是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通通吸纳,最后披上儒学的外衣,形成可行的政策。


    这点从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其中的“霸道”是法学家的说法,“王道”是儒学家的说法。这样一结合,汉宣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汉朝自从有制度开始,都是用儒家和法家想结合。


    外儒内法才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统治的最好形容,也是对中国后两千多年政治历史的形容,是穿越者必用神器这套思想已经牢牢刻在中国人的DNA里了,就比种菜差一点点。


    而会选择儒家作为外在代表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听起来最伟光正。


    其他学派诸如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一个在不懂兵的眼里好像很阴险,一个太过残酷没有柔情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律法的好处,只知道这些法律最后会伤害他们而且刑法严重,纵横家和墨家一个又只是“耍嘴皮子”,一个被贵族为首的利益集团排斥,对王权的统治也没有益处。


    道家的黄老学说,又已经用过到达顶峰了必须改换学说了,这时候放眼望去,能打的就剩下儒家,仁慈拥有匡正众人思想的人伦道德,条条框框都说尽人间美好,轻易就能戳中普通读书人和百姓的心。


    虽然有些理想化,但那家学派没有理想化的地方,儒家已经是最容易被世人接受,最适合拿来宣教烙下思想钢印的了,只要打打补丁就能用,加上董仲舒递梯子,不选他选谁。


    因此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后,他爽快的同意了,设立了五经博士、太学,一个是将儒家的解释权拿在了手中,一个用以培养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逐级统一百家争鸣的思想。


    而刘彻本人在设计完重用儒学后,并没有重用董仲舒,而是外放他去诸侯国做了江都国相。


    后建元六年因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觉得可以借此宣扬天人感应,结果奏折还没呈上去,就被主父偃据说是其嫉妒董仲舒的才华,看见把上奏的草稿后偷走献给汉武帝,导致董仲舒被罢官,甚至差点被砍了。


    可见刘彻本人对于天人感应的态度,完全是有用的时候我就用,没用的时候别过来碍眼,董仲舒设想的以此规劝皇帝完全不成立。】


    ……


    天幕下被揭短的刘彻,在大臣悄咪咪的注视下,虽然有点尴尬,但还是挺直了身板,气势高昂的看了回去。


    瞅什么瞅,天人感应算个什么东西,也敢限制朕。


    刘彻瞪回去也觉得自己委屈,要不是其他学派上不得“台面”,他至于被儒家“限制”只用儒家吗?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自己陛下什么性子,大家谁不知道,能被刘彻喊来一起共赏天幕的都没有不识趣的人,被刘彻一瞪就把目光看向另一个在天幕中出场的人物。


    ——主父偃


    被众人瞩目的主父偃淡定自若,他就不是个讨喜的性格,走到哪里都被人讨厌,这种瞩目的眼神对他来说不痛不痒,一丁点伤害也没有。


    甚至还能对顶着他的大臣说了个冷笑话:“放心诸位之才,除卫侍中外,我历历可辨,无甚可妒。”


    主父偃的本意是除了会登上天幕的大才外,我和你们才华一致,没有什么值得嫉妒的,但是从他口中话一说出来就变了个味道,讽刺效果拔群,大家看他的视线一下从瞪变成了刀子。


    搞得主父偃本人莫名其妙,都说不会嫉妒你们了,不会告你们了,干嘛还不高兴,刚刚不还因为他告发董仲舒而不满吗?


    人和人的感情是不能想通的,在今天认识主父偃的大臣和他不相熟的大臣都充分理解了,他为什么惹人厌。


    他是真的讨厌啊!还不会看眼色。


    哼哼的瞪了主父偃几眼后,大家又瞪像卫青,这么个家伙是谁举荐给陛下的,可不是卫青吗?


    现在他踩我们捧你,可见你也不是个好人,哼!


    无辜被刀的卫青感觉自己很冤,怎么又有他的事。


    倒是主父偃见还有人瞪卫青,本着不知道其他人发什么疯,但现在我们是一伙的心情,给了卫青一个安心的眼神。


    就差说出他们都是嫉妒卫侍中,你不必在意,区区眼刀不足挂齿了,之所以没说出来是因为天幕说到他了,一下将主父偃的心神全部吸引了过去。


    【说到主父偃他的名气虽然没有,董仲舒和卫霍三人大,在不了解历史的人群里也几乎查无此人。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才华或是没有功绩,在本次ssr排行中虽然名气不能占到第一梯队,但第二梯队绝对绰绰有余,因此本次排名主父偃也是榜上有名。


    和他同为第二梯队的还有张骞桑弘羊,由于张骞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主要介绍主父偃和桑弘羊。


    主父偃临淄人,在史记中的记载是和死对头公孙弘合传,中间穿插这徐乐和严安的奏疏。


    其主要功绩为推恩令,一个名为推恩,实为削藩的政策。


    推恩令一个对于中央集权分裂地方兵不刃血的有效政策,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将诸侯国从以前的长子制度,改为了次子,三子等均有继承权的制度。


    只要一个诸侯的孩子越多,分出去的地也就越多,诸侯国也就越来越小,同时推恩令的“出发点”是仁孝之道,认为同为诸侯的孩子,可除了嫡长子,其他人都分不到一尺之地,这对于国家推行仁孝是不利的由此,打出了推恩令的名头。


    这个政策一经推出备受诸侯国除嫡子外的子嗣好评,他们都期盼汉武帝能推行这项政策,因此纷纷助力汉武帝,政策的推行一下就非常的顺利。


    这毫无疑问是名正言顺的阳谋,除了损害诸侯国当代国君的利益外,其他人要多快乐又多快乐。


    这项政策的推行大大加强和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同时表明了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儒家的思想治国取得了成功,儒家思想进一步走向历史舞台。


    这儒家不得给主父偃点好处都说不过去,毕竟主父偃这个人成于才华,拜于贪欲。


    因为早年的贫穷生活,发达后主父偃就开始大肆敛财,谁送都敢要,同时为人耿直,完全不会做人,睚眦必报谁都敢告,被他告没的诸侯国就有两个,还有一个据说是因为害怕他来查出事情,国家报销一下子服毒自杀了。


    因此他虽然非常有才华,但在因为齐国一事落难后,完全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落井下石的也颇多。


    汉武帝刘彻最开始本来是不想杀他的,但是在丞相公孙弘说齐王还没有后代,封国被废为郡,主父偃是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只能下令诛杀主父偃。


    最终这个说着“丈夫生不食用五鼎,死即五鼎烹耳”,才华横溢,但却倒行逆施横暴行事贪婪无止的主父偃死了,全家报销,最后为他收尸的居然只有孔车为他收尸,也是令人吁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