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弛内张3

作品:《大唐潜龙

    李林甫不但加高门楼,甚至西邻菩提寺的钟楼,都因惮其权势而移到庙庭西侧。


    尔后李林甫遭到籍没,未尝不可说是因果。


    此乃后话,且说当时。


    平康坊府邸既成,陆泽生便来辞行。


    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他终究无意仕途,但愿回归故里,甚至皇帝也无法相强。


    贞观年间编修《晋书》,一百三十二卷中,李世民仅为四篇纪传亲自撰写史论。


    其中晋宣帝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的历史地位无庸赘言,其余两篇,一是王羲之,另一则是陆机、陆云兄弟。


    李世民酷嗜二王行草,世所尽知。


    然他对于陆氏兄弟的重视,或与陆泽生不无干系。


    刘世让夫人也带两个儿子前来辞行。


    刘世让得到平反之后,他们不必再以奴婢身分寄居李药师府中,但也不愿返回故里。


    只因当年刘世让蒙冤受戮,他们遭到刘氏族人摒弃。


    这些年来,倒因为随李药师去到扬州,刘世让的两个儿子跟着陆泽生办事,学了不少生计。


    于是此时,他们决定跟随陆泽生前往南方。


    李药师、出尘虽然十分不舍,却只能深予祝福,并厚赠财资。


    迁入崭新府邸之后,李德謇、李德奖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院落。


    当年李药师的十亩宅原是李世民所赠,此时便转赠予薛孤吴。


    裴行俭本就只是暂时借住,他裴氏家大业大,早在长安增置了产业。


    当初只因不愿与裴寂走得太近,方才应允李药师之议,借住在他府上。


    此时裴寂已遭罢黜,奉敕返回故里,裴思谅便让裴行俭迁入自家的宅第。


    于是,这新居虽比旧宅大了将近十倍,府中人数却少了许多。


    李药师在新居中辟了别院,让薛孤吴、苏定方、薛万彻等人随时可以留宿,因为……


    贞观初期,朝中风气崇尚简素。


    而今李药师却设新居安宅之宴,李世民也御驾临幸,尽欢半日。


    他君臣如此高调作态,无非是要让消息传至突厥,令颉利可汗以为大唐平灭梁师都后,已然心满意足,多少减缓防御之心。


    实则此时,大唐备战并无一日松懈。


    将近两年之前,李药师首度以阁员身分参与望日陛见,其后与李世民谈及“机势成熟,突厥可取”。


    当时李药师曾说:“所谓『机势成熟』,乃是贿间、招慰有成,弓刀悉备,士卒劲勇,地势、天候有利于我军。”


    如今贿间、招慰已有所成,当前之首要,在善备弓刀、精练士卒,以待地势、天候之有利。


    及至此时,军器监造弓、锻刀、制甲,太仆寺养马,都在如火如荼地抢进。


    这些事务的进程,都须经常与李药师参议。


    李药师便以薛孤吴协调造弓,以苏定方协调锻刀,以薛万彻协调训马。


    因此他们三人,都不时须在李药师府中留宿。


    也是将近两年之前,首次显德殿庭教射,李世民见到“弦垫”之后,就已下旨,让薛孤吴参与库部造弓等事。


    一张良弓的制造,动辄费时经年。


    造弓须要“六材”,是为干、角、筋、胶、丝、漆。


    弓的构造,则包括弓背、弓面、弓弦。


    弓背指射时面向目标的一面,又有三部分,两侧一对弓臂,中间一段弓弝,均为木制,即六材中的“干”,好的干材能让箭射得远。


    弓面指射时面向射者的一面,以兽角制成,即六材中的“角”,好的角材能让箭飞得快。


    弓背贴上兽的腱筋,即六材中的“筋”,好的筋材能使弓有弹性,让箭射得深。


    弓背、弓面以兽胶黏合,即六材中的“胶”,好的胶材能使两者和合,让射者容易控弦。


    “丝”用于制造弓弦,“漆”则修饰并保护弓的表面。


    六材悉备之后,才有条件开始制造良弓。


    冬季斫干、春季煮角、夏季治筋,至秋季,再以胶将前三者结合成弓,随后上漆。


    待得隆冬冰冻之时,检视弓体是否变形、髹漆是否剥裂。


    如果一切符合要求,来年春季便可安弦。


    弓臂末端安弦之处装有弓弰,可以增强弓弦的蓄势,并减低拉弦所须的力道。


    这次新造之弓,弓弰之侧又加弦垫。


    这样的制程,前后须时超过一年。


    而步兵与骑兵,所用的弓又不相同。


    步兵使用长弓,以射程为优先考虑。


    骑兵则用角弓,因其较短,便于骑马携带。


    为方便骑射,角弓的上弓臂长于下弓臂。


    凡此种种,李药师只与薛孤吴讨论,将需求绘成图样,交予库部造弓。


    除非李世民动问,对外并不多做解说。


    冷兵器时代的战阵之间,远程兵器首重弓弩,近战则须长兵器。


    长兵器中以“矛”最早出现,商代已有,最初只是将两头削成锐利的长木杆,其后才在木杆一头绑上锋利的金属。


    汉代中期出现“枪”与“槊”,后者因为适合骑兵使用,亦称“马槊”。


    南北朝至隋、唐之间,“矛”与“枪”的名称已逐渐混用,不做区隔。


    此时李药师让苏定方协调锻造的,则是一种全新的特殊长兵器,称为“陌刀”。


    此前的长兵器,包括矛、枪、槊、戈、戟、铍等,金属部分大抵形如短剑,既不长也不宽,使用时着重击、刺,而非劈、砍。


    这次新造的陌刀,则同时适合击、刺、劈、砍。


    四年之前,在剿灭辅公祏的战事中,李药师曾经见到阚棱使用一柄长约一丈的两刃刀,这种长兵器杀伤力极强。


    阚棱来自齐州,当地后来曾为窦建德、刘黑闼所据,于是李药师询问苏定方,是否知道这种武器?果然,苏定方对此并不陌生,他曾在军中遇到几位来自高句丽的同僚,也使用类似的长兵器。


    这种剽悍利器与矛、枪之类长兵器的差别在于,其金属刀头特别长,足占全长之半,一丈长的陌刀,刀长五尺、杆长五尺。


    两侧开刃如剑,而其宽度若刀,故称“陌刀”。


    陌刀虽然杀伤力极强,但也有不少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