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花魁来见

作品:《大明:我教朱元璋当皇帝

    朱樉自以为躲在坤宁宫逃过了一劫,却不知朱元璋的怒火早已到了顶点。


    只不过此时朱元璋暂时没有心思去教训朱樉,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


    如今已经到了夏收的时候,若是大明需要改革税制,自然是趁着现在改进。


    而且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大明官员俸禄过于低廉的问题,只不过户部讨论了半天依然没有具体的章程。


    甚至于经历过贪腐案,朱元璋意识到了杨宪和其手下情报部门的作用,组建锦衣卫的想法已经提前冒了出来。


    大明初定,朱元璋太多的想法想要实施,而在具体施行前,朱元璋还想要问一问李泰的意见。


    不知不觉间,朱元璋已然将李泰放在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上。


    因此第二天的朝会一结束,朱元璋便马不停蹄的带着李善长以及杨宪直奔李泰的农庄。


    只不过这一回,朱元璋却发现自己竟然扑了个空,李泰的院子中只有朱标一板一眼的做着李泰交给他的广播体操,却不见李泰。


    朱元璋一问才得知李泰竟然一大早便就离去,据说是去买些东西,且还神神秘秘的。


    一行三人无奈,只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而就在三人离去后,又有人敲响院门,朱标满脸疑惑,想着今日怎么如此热闹,可当打开门看清来人后,更是一头雾水。


    “这位公子,请问李泰李公子是否住在这里!”


    这是一个身姿曼妙的女子,声音清脆悦耳,怀中还抱着一把比起她娇瘦的身躯显得十分庞大的古琴。


    只不过这女子面带薄纱,只漏出一汪清泉般的双眼,看不清容貌。


    “你是?”朱标不解的问道。


    “小女子,柳清薇!”


    “柳清薇?你是那富乐院的花魁?”朱标想了起来,先是震惊的说了一声,随后眼神变得更加不解。


    而柳清薇那仅漏出的一双大眼睛在听见‘花魁’二字时,小小的闪烁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正常,开口说道:“正是小女子,敢问公子,李泰李公子可是住在这里?”


    朱标满脑子疑问无人解答,他只知道那一日富乐院一事后,二人都未曾在谈起过这件事,本以为此事都已经过去了,却没想到柳清薇竟然能找到这里来。


    “没错!”朱标如实回答。


    柳清薇微微一喜,急忙说道:“敢问李公子何在,可否赏面见小女子一面?”


    朱标面露难色回道:“还真是不巧,李兄弟出了门,可能晚上才会回来。”


    柳清薇的眼中顿时一片失望之色,苦涩的笑了一声,想要转头离去。


    这般我见犹怜的模样,让朱标都有些心疼,急忙问了一声:“不知道柳姑娘找李兄弟有何事,若是紧急之事,我可以等晚上帮你转达。”


    柳清薇停下脚步又是苦笑一声,摸了摸手中怀抱着的古琴,柔声道:“小女子想要亲自向李公子道谢那日的解围之恩。”


    “还有李公子那一晚并未听到清薇弹奏之曲,小女子便想着弹给他听!”


    朱标闻言暗自点头,顿时对柳清薇观感大好,只觉得这女子虽坠入风尘,却也是个知恩图报,重信守诺之人。


    “原来是这样,柳姑娘大可放心,我会将柳姑娘心意说与李兄弟的。”


    柳清薇眼中却没有丝毫欣喜之意,只是微微欠身一礼,便要离去,只是刚刚迈了一步,却又一次退回来,从怀里掏出一块绣着字的绣帕。


    “还请这位公子帮小女子将此物送给李公子。”


    绣帕乃是女子贴身之物,在此时送绣帕便几乎等于是定情信物一般的存在,朱标顿时脸色一变,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托人代劳,正想要拒绝,却见柳清薇已经将绣帕塞到朱标手中,头也不回的离去。


    朱标下意识的将那绣帕展开,却见那上面绣着的正是李泰昨日所作的那一首石灰吟。


    “李兄弟所作这首诗不愧为千古佳句,短短一天的时间便已经流传的这么广了么?”


    朱标心中默默的想着,却未想到柳清薇一个风尘女子为何要绣这么一首诗在绣帕之上……


    ……


    经过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此时的大明文坛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加上文坛风气已经逐渐从诗词转移到八股文章和钻研程朱理学之上,因此已经许久没有一首像样的诗词出世了。


    而李泰这一首石灰吟,犹如横空出世的利剑一般,瞬间搅翻了此时犹如一潭死水的大明文坛。


    而石灰吟传播的如此之快,除了时这首诗本身质量过硬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出世的方式。


    前左相之子蒙受冤屈,惨遭都转运盐使司酷刑,愤而写下千古名句,最后的结果却是峰回路转,李善长用火炮怒轰都转运盐使司衙门,霸气救子。


    这么个故事,一听便让人觉得十分震惊加上一点点的爽感。


    百姓们可不在乎这个故事中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他们只需要觉得这个故事足够传奇,且坏人得到了惩罚。


    也正是这种像是演义小说一般的情节,帮助了这首诗的传播,那怕是不认识字的大老粗,也能念上两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而同样,随着石灰吟这首诗词的流传,在这个故事中担当了反派的都转运盐使司自然也成了万人唾弃的存在。


    当李泰来到都转运盐使司之时,一堆差役正在修补昨日被轰成废墟的大门,只不过还有许多围观的京师百姓,时不时的还要扔过去一两个臭鸡蛋和烂菜叶子。


    那些差役却是纷纷敢怒不敢言,若是单独的一两个百姓也就罢了,他们仗着身上的一身官服,自然可以随意拿捏这些平头百姓。


    可当百姓聚集到了一定程度,他们若是还敢像是往日里一样狐假虎威,作威作福,说不得就要激起民愤。


    若真是如此,那后果可不是简单的丢官了事,最大的可能其实是他们这些人被愤怒的百姓们直接生撕活剥掉。


    民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从来不止是说说而已的。


    首更精彩小说3w,00shu。c-c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