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老臣文和 关羽集将

作品:《糜汉

    就在曹丕与夏侯霸君臣对视的那一刹那,曹丕的诏令正要发出,但可惜这时却有一位大臣出来对曹丕建言道:


    「臣窃见陛下脸有喜色,欲独以霸攻糜贼乎?


    今者武当,城防所依,目前就霸有此志,势不独行,当合诸将并进。


    糜贼兵有数万,虽正卒远逊,然守城不可以辅卒乎?


    糜贼善用兵,浩荡天兵来临,却终无所动,彼岂自毙之人?恐欲诱我深入,有所计划而已。


    今霸虽有胆气,然兵者凶事也,若贸然进兵,实乃以求侥幸自投死地耳!


    大军一动,胜负难料,贼军士气正盛,臣恐偏将军虽有灭贼之心,却反为贼所算,万望陛下三思之。」


    出来向曹丕建言的这人是董昭。


    董昭是跟随曹操多年的老人了,在曹操在世时就对他的才智多有欣赏。


    在当初郭嘉死后,曹操任命董昭为丞相祭酒作为他的心腹谋臣。


    当董昭出来向曹丕建言后,就算曹丕求胜心切,但是他在听到董昭的建言后,脸上却流露出犹疑之色。


    先不谈董昭说的有没有道理,单单是董昭的地位就不一般。


    虽然董昭在曹操在世时只是担任丞相祭酒一职,但是三国时期的官职不是单纯按地位划分高低,主要是看掌握的实际权力。


    祭酒一职掌握全军司法,又掌管一军的情报汇集,可谓是权力非常之大。


    所以在曹丕继位之后,立马就将董昭任命为将作大匠,成为大魏的九卿之一。


    而且当初曹操称公时遭到以荀或为首的大臣反对,是董昭利用自己在士林中的威望,为曹操弥平他称公舆论上的不利影响。


    他还为曹操称公提供了一切理论支持及具体步骤,可以说董昭是力劝曹操称公的第一功臣,所以董昭的地位在魏国中是十分高的。


    对于这样又有才智,地位又高的老臣的建言,曹丕不可能会忽视。


    而在夏侯霸听完董昭的话后,他脸上却浮现怒色。


    在董昭的建言中,对于曹丕他是语带尊敬的劝谏,对于夏侯霸他言语中可是有着贬低的。


    非如此,董昭觉得不足以打消曹丕的求胜之心。


    面对董昭的贬低,性格刚勐的夏侯霸当然会感觉到愤怒,但是他却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


    毕竟他目前身上并无战功在身。


    没有战功,当然就没有说服力。


    董昭也看出了夏侯霸对他的不满,但他却不在意。


    现在大魏的政治格局,不是如曹操在世时一般宗亲一家独大了。


    在今年随着各地开展九品官人法以来,出身各大世家的青年才俊逐渐开始占据地方及中央的各项要职。


    就连军权,亦不是没有士族出身之人开始染指。


    而随着曹魏宗室第一大将曹仁的死亡,更在无形中大大加快着这个进程。


    曹仁的死亡对大魏,对曹丕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损失,但对于一直被曹魏宗室压制的士族来说,在某方面未尝不是个好消息。


    现在身为曹魏士族领袖之一的董昭,还真的不怎么畏惧夏侯霸。


    更何况他说的是事实,虽然现在夏侯霸亦是偏将军,但此偏将军非彼偏将军。


    而随着董昭率先出来对曹丕建言,大堂中的大部分大臣脸上亦流露出劝阻之色。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来就反对曹丕亲征。


    再加上他们大多数是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老臣,经验之丰富非曹丕与夏侯霸可以比拟。


    所以他们心中是很担忧曹丕的贸然出兵的。


    于是就在董昭


    建言后不久,又有一位重量级的大臣开始起身。


    这位大臣观之年岁至少在古稀之年,他的须发皆已经发白,他的脸上更是满布着老人斑。


    当这位大臣站起身时,他的身体颤颤巍巍的,好似下一刻就会跌倒在地。


    但就是当这位处于风烛残年的老者站起身时,大堂中本来想要起身建言曹丕的大臣,却纷纷打消了起身的想法。


    大堂中的大臣用复杂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位老者,他们的眼神很复杂。


    有忌惮,有不屑,有敬佩。


    尽管每位大臣对这位老者的想法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在看到这位老者起身后,心中都浮现出一个想法。


    他若劝阻,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曹魏大臣们对这位老者有着这种信心,实在是他的身份太过特殊。


    这位老者便是时任大魏太尉的贾诩,贾文和。


    因为李傕郭汜之乱,这个名字在大江南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年曹操起兵时,他的帐下有五位谋士对他的帮助最大。


    而在不久前程昱因病去世后,那五位谋士就只有贾诩存活当世。


    在后世成书的《三国志》中,贾诩可是与荀或、荀攸一同并传的,可见他在曹魏谋臣中的地位。


    从早年的效力凉州到后来投奔曹操,贾诩可谓是参与了三国中前期一切着名的大战。


    在他的从军经历中,虽然他献计的次数不多,但却从来没有失误过。


    听之则成、不听则败,这便是世人对贾诩的看法。


    因为贾诩的过往,再加上他的资历在一众曹魏大臣都十分高,所以当他站起来那一刻,就连曹丕的脸上都浮现意动之色。


    但是贾诩站起来后,他第一时间却并没有向曹丕建言。


    他只是拄着一根拐杖,缓缓地走向司马懿。


    司马懿看着句偻着身体的贾诩向他走来。


    虽然贾诩如今是一位好似下一刻就会挂掉的老者,但是司马懿却在无形之间,感觉到贾诩似乎像一座大山一般像他压来。


    甚至当司马懿看到贾诩那一双浑浊的双眼时,他好似从那深沉的浑浊之下,看出了非同一般的神采。


    藏得深,不代表没有。


    当贾诩来到司马懿身前时,司马懿在贾诩的压迫力之下,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


    就算是六十岁的晋宣帝遇上七十岁的贾诩,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何况现在还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司马仲达呢?


    只是贾诩并不是有心针对司马懿,所以他在司马懿身前及时站住,并没有继续前进。


    站住身形后,贾诩微微抬头看向司马懿,他问司马懿道:


    「糜旸可谓知兵?」


    司马懿不知道贾诩为何问他这句明显是废话的话,但面对着贾诩的询问,司马懿还是老实地答道:


    「当然。」


    司马懿的回答是众人的共识,他无须为糜旸遮掩,况且他若是说糜旸不知兵,那不就是在拐着弯骂曹仁是酒囊饭袋吗?


    见司马懿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贾诩好似后知后觉一般,他又看向司马懿问道:


    「知兵之人又居于城池之中,若想不让敌方探清己方兵力,实在是轻而易举之事。」


    「但是现今糜旸明知大魏天兵即将来临,却反而让仲达轻易探知他之兵力虚实,真是怪哉!」


    贾诩的声音很是苍老,但是当他苍老的传遍大堂的时候,在场的诸位大臣好像脑海中的某个疑团被瞬间拨开。


    特别是司马懿。


    作为既有智谋又亲眼目睹糜旸将


    大军调走的人,他对贾诩的话反应最快感触最深。


    是呀!


    按照常理糜旸明明知道大魏的大股援军会马上到达,在这个时候他纵算要调兵回援汉中,难道不是应该暗中行事吗?


    有着汉水的存在,糜旸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敌军大部即将到来,反而将自身兵力不足这一点暴露出来,这是糜旸会做出来的事吗?


    之前就连司马懿在平原上,都能想到用马尾绑上树枝的方式,来让别人无法探清他所率大军的真实数量,更何况如今糜旸还有着城池的依托。


    之前一众魏臣包括司马懿,只是觉得在曹真围魏救赵的情况下,糜旸抽调大军返回驻防汉中乃是应有之义。


    但就是这种逻辑上的应有之义,却让他们忽略了这一点。


    大堂中曹魏众臣因为贾诩的一语中的,马上快速的思考起来。


    就连曹丕,亦在思考之下明悟了什么。


    贾诩方才的话语虽然是在问司马懿,但他实际上是借助问司马懿的方式,在提醒着曹丕。


    当贾诩见曹丕的脸上已然浮现思索之色后,贾诩方才转身看向曹丕一拜道:


    「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重敌,从不敢轻视之。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


    平地无险,向来艰难,若当深入,当思后路,兵有进退,变化无章。


    轻军下武当,至深也;糜贼善用计,至疑也;一军无伴而行,至危也。


    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臣窃为陛下惧之。


    贼有城池所依,后路无忧。然我军若有漏失,危难将至。


    天兵方至,当以稳为主。就不破贼,亦可守疆。奈何乘危,不以为惧?


    况十月将近,陛下忘襄阳之关羽乎!」


    在贾诩前半段的建言之时,曹丕的脸色还能保持冷静。


    但是当贾诩提到关羽的名字时,不仅是曹丕,在座的群臣脸上都大变。


    刘备名将,非只糜贼也!


    那个威震华夏,之前将一众魏将打的不要不要的关羽,可还是一直按兵不动着。


    难道关羽是不知道如今糜旸的大军在武当吗?


    难道糜旸会忘记通知关羽他大军的动向吗?


    因为西城一战,曹魏上下君臣的目光都集中在糜旸身上。


    他们却忘了在荆州,还有一位盖世名将手握数万大军在虎视眈眈着。


    之前曹魏众臣都以为关羽之所以迟迟不出兵,乃是因为目前正是南方的秋收季节。


    糜旸若不是俘获数万魏军用来收割种植粮食,再加上得到了武当城中的大量粮草,甚至还未等曹丕援军到来,他恐怕就已经退兵了。


    不能说曹魏众臣之前的判断有误,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


    现在是九月底,想来荆州的秋收大多都已经结束。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是随时可能出兵的。


    甚至若是细细思之,糜旸在故意示弱,可能为的就是吸引曹魏援军的所有注意力,好为关羽的进攻樊城提供良好的条件!


    曹操去世不久,他在世时收集的名臣良将大多还都在世,他们的智商可都是在线的。


    现在在贾诩的点醒之下,他们若是还不能反应过来的话,那便是太轻视他们了。


    在贾诩的点醒之下,在场的曹魏大臣,马上就对目前的局势做出反应。


    第一要务,便是要派出一部分大军前去支援樊城。


    尽管目前樊城有着曹休的驻守,尽管目前樊城还未有军报送来,但凡事做出准备总是不会错的。


    反正目前大魏的兵力


    是足够的。


    虽然曹丕目前手中的大军只有八万左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召集的大军只会越来越多。


    要知道在历史上的不久后,曹丕甚至可以在淮南一带,单单征召起十万正卒做武装***。


    这便是曹魏的国力。


    曹丕用感激的眼神看向贾诩,当年在他的帮助下,自己成功击败曹植登上太子宝座。


    现在他又在贾诩的帮助之下,可能避免了犯一次大错。


    贾诩察觉到曹丕感激的神色,但他并没有浮现居功的神色。


    他只是在对着曹丕一拜后,便又默默地回到自身的坐席上。


    听着大堂中各位大臣的建言之声,贾诩知道接下来已经不需要他了。


    当初曹丕意欲亲征的时候,是贾诩破天荒的毛遂自荐要跟随在曹丕身边。


    虽然在曹操称王以来,他一直在韬光养晦。


    但他韬光养晦是为了自保,现在主动跟随曹丕南征,也是为了自保!


    敌人都快打到中原了,他不能再继续划水了。


    至少在他死之前,曹魏的大局要稳住。


    ...


    南郡,襄阳城。


    在大将军府中的关羽,抚髯看着糜旸送来的最新奏报。


    奏报中糜旸向关羽言明,曹丕的援军即将来临。


    而他会使计拖住曹丕的大部分兵力,好让他攻打樊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得到糜旸的这个奏报后,关羽不停地抚髯微笑。


    关羽其实比刘备还早一些知道西城之战的结果,这当然是他这个好女婿主动汇报给他的。


    只是之前因为秋收在即,所以哪怕关羽在得知好女婿取得那番战果后不禁感到心情澎湃。


    但是因为有着襄樊之战的教训在,所以关羽是不会再让自己冒着缺粮的危机发动一场大战的。


    因为客观条件,他也只能等着秋收结束。


    毕竟他若想北伐,要打的第一场仗便是攻城之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食问题更是首要。


    现在荆州的秋收大多已经结束,是他出兵的时候了。


    关羽收起糜旸的奏报,然后他恢复威严的神态,对着一旁的廖化命令道:


    「召集诸将营中议事!」


    廖化听到这句话后,脸上浮现兴奋之色,马上就离开召集诸将去了。


    在廖化走后,关羽本想站起身来穿上战甲,但是突然之间他感觉到有阵头疼感袭来。


    这阵头疼感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关羽并没有太过在意。


    这是之前他的额头为庞德射伤后,因为当时担心军情没有好好修养所留下的后遗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疼痛感近来越发频繁了。


    军情要紧关羽顾不上这些,他在穿好铠甲后,便迈着大步朝外走去。